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31#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TOP
32#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寓政于德,国家的治理完全系于为政者的道德修身,而修身治人之本,则全在于忠孝道德的完善,即“孝悌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在古代官场社会,儒家学者对仕宦官员“忠孝一体”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明确的践行原则:“移忠为孝,臣子之通义,教孝求忠,君子之至仁。忠孝一原,并行不悖。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事君“尽忠”与事亲“尽孝”,成为古代仕宦官员立德修身、为政为人的最基本道德价值判断。

所谓“忠孝不两立”,是指一旦步入仕途身为人臣,其“事亲”尽孝与“事君”尽忠二者不能兼顾,难以做到两全。忠孝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仕宦官员面对忠君与孝亲孰轻孰重、君与父孰先孰后的两难决择。

TOP
33#

自古说到忠孝一体,更多都会想到 忠孝不能两全 。这种事情更多的发生在古代,因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的人们总不缺乏一些愚忠的人们,他们常常在忠诚和孝上选择忠,而在我看来这种忠有时只是太迂腐的表现,有时则是一个借口,这种人,我往往鄙视大于赞赏。即使他们做的都是很了不起的事,值得传颂,却也让我赞扬不得。父母是最伟大的人,所以在我认为不管怎样,孝也是能和忠比肩的,如果真的在大义面前舍孝而娶忠,确实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只是愚忠,那么就是蠢人一个,不值得说什么了。
TOP
34#

王姬:孝心是一条流淌的河流电视屏幕上的王姬风情万种,绰约迷人。公众眼里的王姬,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人。大家为她精湛独到的演技而神魂颠倒,为她心酸伟大的母爱而心生感动。被无数观众崇拜的王姬,她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她的母亲。

  与他人而言,王姬更能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爱。为了给智力有缺陷的儿子治病,她不停地拍戏赚钱,到处寻找良方。作为一个母亲,王姬已令人肃然起敬。

  1988年,王姬赴美留学,身上揣着国家发的60美金和一条手绢。那条手绢是母亲在临行前给她买的,手绢上印着一休的卡通形象,妈妈希望她像一休一样勇敢,积极地去面对一切事情。这条手绢一直陪伴着王姬,每当孤独的时候,她总会掏出来看看,想念大洋彼岸的父母。

  在美国留学期间,王姬过得很艰辛,自己打工挣钱。为了给父母买件像样的礼物,她向同学借了1200美金后,买下了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录音机。其中两件送给了自己的父母,另两件送给了未来的公婆。在给母亲通电话时,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买“四大件”的钱是自己打工赚来的。直到现在,那台老旧的电视机依旧摆在家中,成了母女俩温馨的回忆。

  有了儿女以后,王姬更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每天,她都要将母亲打扮得漂漂亮亮,她说母亲穿得漂亮舒心,生活开心做儿女的也跟着开心。她经常会给母亲买衣服,买小礼物,逗母亲开心。

  王姬在戏中扮演过母亲,也经常会有哭戏,她说自己演哭戏有一个取之不竭的资源。当时王姬在美国安定下来后,母亲放弃国内所有福利也去了美国帮她带孩子。后来,外婆突然离世时,母亲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王姬总是很伤心,也明白自己要尽可能多地陪在母亲身边。

  受母亲的影响,王姬对孝的理解更深,这种源自长辈孝的教导,在王姬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她的言行又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如果说孝心是一条永久流淌的河流,那么王姬对父母的爱就是河面泛起的浪花,从母亲那里顺流而下,又从自己这里顺流而去,最终停靠在儿女的港湾,美丽而又飘远。

  孝心寄语:孝心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河流,要好好地继承下去。

TOP
35#

传统文化展现了人类正统文化的精髓,“精忠报国”和“花木兰”,展现了忠孝的内涵,而“创世”则展现了神佛下世,开创盛世天朝,表现了唐太宗仁者之君的形象。
TOP
36#

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在中国,家族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而“忠”、“孝(悌)”、“仁”、“义”是搭起中国“家”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

TOP
37#

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是为“移孝于忠”。但面临实际问题时,忠孝并不总是和谐的,往往不能兼得,甚至会发生尖锐冲突。
TOP
38#

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TOP
39#

在儒学中,忠孝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最先起于孔子。《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到了董仲舒开始将“忠孝说”发扬光大,使其正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最具代表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这一思想经过宋明理学家发展以后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尤其深远,最终导致中国国民性格暗弱,不知道反抗,近乎愚。我认为忠孝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父慈子孝”,既然要求父慈了,也当然要求君主慈爱,即这种忠不是愚忠,而是有选择的忠。

TOP
40#

    

     其实忠孝两难的时候选择忠是同时成全了忠孝。

     自古以来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大多数的时候看电视情节里说的都是:好男儿,左右为难。该是为国尽忠还是在家尽孝。深明大义的父母总会说:好男儿,应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云云之类慷慨激昂的话。然后是男儿热血告别双亲,驰骋沙场。有时候我都觉得这是一个烂俗的情节。但是这应该是现代社会里看到的最普遍的关于忠孝的两难的场面。大多数时候都是选择舍小家保大家。我私人觉得这是具有很大道理的。如果是保家卫国尽忠的话,就等于忠孝双全了。为什么呢?其一,因为古人云:君臣父子。为臣的自称臣子,那就是说其实皇帝是最大的父亲,既是臣子的父亲也是臣子父亲的父亲。天下人都是他的子民。所以替他开疆辟土,不就是在为父亲办事?不是尽孝啊?其二,正所谓没有小家哪来大家?保护好了国家,父母自然能安享晚年,这不是尽孝?所以古人在忠孝两难的时候选择忠还是将忠孝进行了最大化的实现的!

TOP
41#

古人把孝作为处理人际的核心,引申出忠,在家为孝,在国为忠。这个逻辑很好理解,现在的问题是反过来,我们的社会上很多忠的现象,比如看过一篇文章《不忍看总理,看了就流泪》我回帖是典型的奴才思想。为什么我们仍然有忠的思想呢?我觉得仍然是孝的思想在作祟,因为孝把父母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是子不能反对的一层天。因此这个人格就有问题,就不是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孝子在社会上就是忠臣,皇帝永远高高在上,臣子永远低低在下。所以这样的封建思想到现在就是我们不能建立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不能把别人平等的来看待,这也许就是我们骨子里总是崇尚官的原因。
TOP
42#

精神赡养义务主要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保证其切实履行就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在强制力,而应该转向人们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树立一种完整的赡养观。“孝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它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TOP
43#

忠孝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不能分割的整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是很片面很狭隘的理解、其实孝也是忠的一种表现、忠也是孝的一种理解、就看我们每个人对忠孝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对国家忠、而国家又是由家庭组成、我们对父母对家人长辈又要孝、其实是一体的、
TOP
44#

                                                                        忠孝一体

古之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意思是指忠和孝不能同时履行,而并非是说忠和孝不能同时兼具或是有忠就无孝。其实,忠和孝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容分割的。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忠的品格,那么这个人也就有了孝的品行,因为忠和孝是一体的。只有拥有孝道的人才会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人民。我们都只的岳飞是我国的抗金英雄,是一个有名的大忠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大孝子。只因:忠孝不能两全,他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兴亡而尽职尽忠。却不得不选择放弃在父母跟前履行孝道。但这并不说明忠与孝是分割开的了,只是不能同时履行吧了。

你有了忠的行为,也就有了孝的思想,因为忠孝是一体的。

TOP
45#

回复:(环科王洋)忠孝不两全可能是狭隘的理解 或者说...

孝,并不是每日挂于嘴边,只说不做,而是心中有孝。就算不在父母身边也要让他们知道你身在何方、正在做什么事,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挂念儿女”是做父母的永恒的主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