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76#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TOP
77#


忠和孝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忠怎能谈孝,有了忠诚,自己才尽到了孝的一点。

对父母忠诚、对祖国忠诚就是孝的最好的体现。

TOP
78#

      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
TOP
79#

     忠孝”思想是中国人的立国之本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诞生之后,由于孔子和历朝历代贤人的努力贯输,“忠孝” 思想就慢慢形成了人们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忠孝”思想主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维系国家和家庭不可或缺的纽带,自从有了这根纽带,国家的动乱和家庭的矛盾就成不了主流,总可以平息动乱,化解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家庭的温馨和睦。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TOP
80#

       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孝”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在历史进程中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尊老养老的民族,以“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孝治国”的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伦理基础。在汉朝更是开启了封建社会“以孝治天下”的先河,在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改造先秦儒家的“孝”的思想更是成为了统治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欧洲相比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中,中国的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体化的,是整合的,由此也导致了国民观念中的“忠孝合璧,家国一体”是根深蒂固的。

TOP
81#

读《《论语之孝》有感

孝,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自古以孝治天下。孝,在西方文化中叫做爱,回过来还报的爱,也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那么孔子又是怎么说孝的呢?

孟武伯曾经问过孔子:何为孝,孔子回答的很巧妙: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么忧愁,担心,宁愿自己代替你,你要用心去体会这种心境。也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关心的程度就是孝道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以上只是我读论语时的一点小感慨,我想对现在处于迷茫中的人说:不要沉迷于网络小说游戏,有时间多与父母联系,交流,告诉他们你的境况,父母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你,即使你已经长大,但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只是那个依赖他们的婴儿。难得回趟家,多饶着父母转转,别总同学聚会,聚会是永远不会完的,而你的父母却在一天天衰老。不要等到后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

论语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是映射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涵着很深的道理。有些是不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充盈在心间,抚平了我内心的浮躁,生活变的简单而平和,每一天又都充满希望。

TOP
82#

《孝经》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之”,意思是爱护自己身体的各部分,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

“父母之命,大于天”,意思是做子女的要听从父母的话。“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父母亲还健在,做儿女的不能离开父母太远,要在父母身边,孝顺父母。

TOP
83#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事原则,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 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

忠孝双全看似一个高目标,其实是为人子者的基本要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尽孝便为人的立身之本,为让父母安享幸福生活,必然要忠于职守,直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就是忠,也正是孝的目的。

正确地认识忠孝一体的关系,对于为官从政者,不仅可以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做忠孝双全之人,而且可以运用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凝聚人心、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的领导艺术。忠孝之道,孝在前,忠为舵,孝为忠所愿,忠是孝之全,这正是忠孝相互包含和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报答的人,他可能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吗?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忠诚的心,因此,忠义之才必是尽孝之人。要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除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之外别无选择。忠诚事业,让社会发展、国泰民安,才能让自己和父母过好日子,故说,孝顺之子必当尽忠之士。同理,忠孝之人从尽孝出发,走向尽忠,成就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圆满的是家国繁荣昌盛的忠孝双全之道。一个有志者,无论事政于庙堂,还是创业于江湖,都该追求忠孝双全。
TOP
84#

“忠”——忠贞爱国、精忠报国;“孝”——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雅”——情趣高雅、举止文雅;“诚”——诚实守信、以诚相待。这四个字简简单单,却是先人们数千年殚精竭虑所凝成的道德精华,它让我们感受到朴素的真理能穿越时空、恒久不变,真所谓“大道至简”!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有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什么是“孝”?古人造字时就已经告诉我们:“孝”是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而“忠”字的象形是方正不偏的心,“忠”——敬也,代表尽心尽力;“雅”——正也,代表规范标准;“诚”——信也,代表守诺践约。所以古人强调:“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君子安雅”、“诚者自成” 。这也是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灵魂,是召唤人格腾飞的理想境界。

TOP
85#

卷七:孝

    孟子说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时时刻刻我们都应该谨记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人孝心故事“代父从军”花木兰 ,这个故事也应该家喻户晓了吧。还有“鹿乳奉亲。”说的是古时候的郯子,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郯子知道后,就披了一张鹿皮,来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机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孝顺从现在做起,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和生我们养我们、疼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又有多少,朋友们,珍惜这仅有的时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孝顺从小事做起,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爸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让老人家得到安慰。孝顺从心灵做起,不要把孝顺父母当作一种责任,“孝敬父母是儿女的福气”。——孝顺父
TOP
86#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
”“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忠贞爱国、精忠报国;
”——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情趣高雅、举止文雅;
”——诚实守信、以诚相待。这四个字简简单单,却是先人们数千年殚精竭虑所凝成的道德精华,它让我们感受到朴素的真理
能穿越时空、恒久不变,真所谓大道至简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有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心一开,
百善皆开。什么是?古人造字时就已经告诉我们:是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
从自己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而字的象形是方正不偏的心,
”——敬也,代表尽心尽力;”——正也,代表规范标准;”——信也,代表守诺践约。
所以古人强调: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君子安雅诚者自成
这也是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灵魂,是召唤人格腾飞的理想境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9 14:07:03编辑过]

TOP
87#

忠孝一体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参与救灾的英雄,或者对救灾者行为进行评价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忠孝能否两全?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千古的难题。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忠孝难两全。原因是,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行孝主体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很难做到既忠君而又孝父,特ersonName ProductID="别是" w:st="on">别是ersonName>君与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想竭力为皇帝服务,就很难对老爹照顾周全;反之,你想全力让爹高兴,替皇帝做事就不免要打些折扣了。

放到现在,忠的对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忠,不是为皇帝一个人了,皇帝也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忠,从根本目标上说,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从具体实践上说,就是忠于职守。对于孝来说,其对象和内容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对亲人的爱敬。

当自己的亲人和其他人都需要救助的时候,救助亲人可以看作是孝,救助他人可以认为是忠,是行孝呢还是尽忠呢?这无论在伦理道德上,还是在心理情感上,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于是就出现了报上所披露的汶川英雄士兵承受“不孝”骂名的情况。

事实上,这是对“孝”的误解:责骂者不解孝的真谤而骂,是没有道理的;被骂者因而产生道德上的心理负担,也是因不解孝的真谛所致,因此也是没有必要的。

《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ersonName ProductID="于" w:st="on">于ersonName>君。”如上所说,把“君”换成现在的国家、人民和自己的职守,就可以把对亲人的孝转化为对国家、对人民、对职守的忠。这种情况,古人有一种很好的概括,叫做“移孝作忠”。移孝作忠,事实上是真正的大孝。比如岳飞“精忠报国”,尽管他没能随奉老母身边,而去浴血沙场,最后献出生命,如果按“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框框来衡量,他是“不孝”的,但是,《孝经》里对孝的最终完成的指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孝”。在现代也有两个鲜明对照的人物:一个是胡长青,一个是孔繁森。胡有“孝”名,但死后却让亲人蒙羞,实为大不孝者;而孔繁森抛妻别母,最后为人民殉职,看似“不孝”,实则让亲人感到荣耀,实为大孝。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为了孝可以六亲不认,以牺牲父母亲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显达。对于这种“伪孝”,《孝经》特别提出了警告:“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如果是刻意地以本质上不孝的手段去捞取所谓的“孝”名,即使一时可能捞到了,人们也是不会承认的。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有一位参与救灾的人在回答记者关于当爱人和其他人同时被埋在他救援的区域时,他要选择救那一个人的问题时,他回答说,哪一个离他更近更容易救,他就救哪一个。记者的提问是否不怀好意,我们暂且不论,但回答者无疑是理性的,正确的。我们不能有回答“先救他人”的期待。也许在当时的情景下,回答者根本没有时间去体会“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意思,但他面对的同是一个人,同是一条生命,他的选择是恰当的。如果他刻意要把忠与孝生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么他将面临精神崩溃的危险。

孝是一种很古老的价值观,但在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许是太长时期人们忽视了对孝的研究和宣扬,以至于许多时候让人们在孝与忠之间难以作出选择。这在此次的抗震救灾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人们能够知道,忠孝本一体,那么做到两全也就不难了:行孝者固然可以不受道德谴责的重负,而社会公众也能给予认可和赞扬。

TOP
88#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我是不甚理解的,其实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忠,换个角度想,也算是做到了孝,而且,并不是忠孝总是冲突的,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自然也是揭示了忠和孝是有很大联系的,如何能在这两者之间做得权衡,自是不易。

TOP
89#

忠孝节义,中华传统美德,四字美德:忠、孝、节、义 。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第十三章:忠孝之兴”: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词典 【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TOP
90#

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