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06#

忠孝能不能两全我不探究,但忠孝确实有难以抉择的时候。一方是自己的父母,一方是自己的国家,孰轻孰重着实难分清。无论选择哪一方,都情有可原。是成就大我还是小我,全在一念之间。自己的国家给了你安身立命之所,你就得为其上到山下油锅在所不辞;父母给了你最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将你从小拉扯大,为他们抛弃全世界也不为过。古来徐庶本是刘备的军师,但曹操为了拆台,得到人才,于是将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扣留,徐庶无奈,选择了曹营,后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即由此而来,也才有了刘备之后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闪亮登台;赵苞是辽西太守,与鲜卑对峙,付出母亲的代价保住了整个城池,但在奖赏封侯之时,他吐血而死。所以无论是选择忠还是孝,都要承担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TOP
107#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忠孝两难全,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仍然完全存在。在古代,忠,通常指忠于君主,忠于自己的上级,当然也是忠于国家。在今天,我们的是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为了工作,我们有时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有时只是在过春节的时候回家,这样一来,对父母的照顾就减少了。虽然我们会给父母更好的物质享受,但对于父母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是我们对他们在精神上的慰藉。忠孝难两全,希望这别成为我们不常回家看看的理由。常回家看看,让孝道的光芒温暖父母那颗老去的心灵。
TOP
108#

忠臣常出于孝门。因为他们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了力行孝道,他们会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当他们把侍奉双亲的孝行用来侍君,以天下父为其父,以天下母为其母,则君王的事业有何事不兴?

TOP
109#

        要谈论“忠孝一体”,首先对“忠”和“孝”的涵义要有准确的把握。


       “忠”,是忠良、忠诚的意思,孔子并没有在《论语》中对“忠”进行单独的阐释,但它却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在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进行解释时提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尽心谓之忠”。“尽心”是从自己的心发出而推及他人,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推测他人的感受。尽力为人某事,忠于职守。“孝”则主要是指对于父母的孝敬与顺从,对于父母的奉养。


       我国古代社会将家与国同构,呈现出一种“家天下”模式特点。家庭与国家有着共同的特性。君主就像全国子民的“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与权力。因而“事君为忠,事亲为孝,忠孝两全”成为当时社会思想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封建统治者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将这样的道德标准推及与全体人民,提倡“忠臣出于小子之门”。“三纲五常”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体现了这一点。


       “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当事者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忠的对象是君,孝的对象是父;而君又是“大家”之父。于是君主的思想便是国家统治的思想。人们在忠与孝的道德与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发出“忠孝不能两全”的感慨。


        当今社会我们谈“忠孝一体”:忠应是对人民的忠;孝是对父母之孝,也是对于社会孤老的关怀。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尽孝,才能对国家与人民尽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家提倡敬老、尊老的社会道德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忠”与“孝”两者的对象与范围达到了一致。“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中国传统美德的发扬。“孝”与“忠”作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概括凝练,两者融为一体,必定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 10:06:50编辑过]

TOP
110#

自古忠孝难两全,子曰: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夫子看来,君子,只有做到了孝,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忠义之事,因为,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即使官拜丞相,父母去世,也必须回家守丧三年,就是这个道理。
TOP
111#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李密的孝心是毋庸置疑的,忠孝两难全,李密选择了先尽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他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抓住了君主重视孝心这一特点,而他自己也是全心全力的尽孝,这是很令我感动的。

TOP
112#

学院/FONT>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 文秘

学号:11311021

姓名:岩沙上

时间:201254星期五

电话号码:13759139960

第七卷

     忠孝一体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这一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也让人深省,我们长这么大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有几个人能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父母的鞋码?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却表现这我们是否对父母有一份孝心。

  说起来也真够惭愧的,以上的问题,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实现在像我一样的人还真不少,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早已被各种各样的洋节,众多同学的生日所掩盖了。爸爸妈妈每天在外忙碌的工作,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难道不想休息吗?想,但是下班后还要绞尽脑汁的为我们想着,做着我们喜欢吃的饭菜,每年的生日爸爸妈妈都为我们过,但是我们长这么大有几次是为父母过生日。更可悲的是,有的老人养育了一辈子的儿女,到头来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每个周末,儿女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应酬不回家探望,每个生日都会因为事业繁忙礼物到而人不到。那些自作聪明的儿女们以为给父母买套大的房子,装上最好的家用电器,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然而,父母们对那些高档的产品毫无兴趣,面对那些物质上的孝敬,父母们只能长叹:“都忙啊!”对于老年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都是次要的,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那些忙碌的儿女们就不能抽空陪陪父母?工作固然重要,但养育了我们的父母更重要,他们年轻时为我们能有好的生活奔波劳碌,而到老来,一个电话还让他们守着预备的好的一桌饭菜无奈的叹气。

  中国古代自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但不是也有许多像岳飞,木兰一样的杰出代表做到了忠孝两全吗?试问他们没有对父母的孝心为前提,又何来对国家的忠诚,又怎么会成为一代爱国志士,巾帼英雄呢?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与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社会相比,似乎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为了增强现代学生的孝道观,中国科技大学的以为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让同学们回家为父母洗脚,但是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错,它的确是一种形式,但它是种可以衡量我们给予父母的爱是不是也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么多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为父母洗脚,那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可以为他们过生日,即使没有任何礼物;我们可以陪他们好好的吃一顿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们也可以了解父母的鞋码,为他们买双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这些平凡的事,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体验到它的不平凡了。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现在的人们总是对国家有着这样那样的抱负,但是却很少对父母尽孝,对父母之孝是对国家之忠的根本,没有实现对父母的孝道就很难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也会有为人父母的一天,我们不希望自己孤度终老,那么从现在起,关心自己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多做些事,做好下一代最好的老师。

TOP
113#

      “忠孝不能两全”被多数人沿用至今,人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抉择,有的人以“无国何来家?”为据,提倡国为先,家其次。有的人则认为国家就应该是家组成的国,若家都不能顾及,何来的国。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立场,一种是哲学上所说的共相优于殊相,一种则相反。所以我们难以从理论上评价孰是孰非。那事实情况是不是如此呢?我们知道古时很难,因为父母在不远行,不在要守孝三年.前后两则都要遵行方算得孝,在此前就不能出来为官当差,也就不能在此段时间精忠报国了.忠孝两全是指此(同时尽忠尽孝).现代交通通讯保险医疗等事业为忠孝两全的达成提供条件因此较易。因此,这些问题大可不必为之劳神。当然当真正面临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TOP
114#

    中国自古有教导人们要行孝道的美德,故出现了三不孝的教育格言,从而奠定了行孝道的基本规则。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深明大义,博学广闻,才能指导父母向善为本的孝道。 二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办事挣钱得到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自立自强,勤于业务,不要依赖他人,才能有能力养活父母和自己的孝道。 三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男育女,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是教导我们要有责任之心,结好良缘,娶得贤妻共同孝养父母的孝道。 三不孝教育理念妙不可言,为中国历代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故古今人们都非常推崇“三不孝”教育理念为孝道的法则。
TOP
115#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盂子.梁惠王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TOP
116#

关于“忠”和“孝”让我想到了两个问题,首先,一个患了绝症的孩子选择了再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杀了,请问,这是孝吗?第二就是一个很大众的问题,一个大义灭亲的人是否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呢?关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都是莫衷一是,因为,对于孝和忠的问题,我们从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上,也不需要我们有标准。我们在生活中,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尽可能的关注我们父母,我们身边的朋友们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里就会在忠孝的问题上得到稍微的平衡或者是和解。

TOP
117#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来看孝的问题,我想也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自古以来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大多数的时候看电视情节里说的都是:好男儿,左右为难。该是为国尽忠还是在家尽孝。深明大义的父母总会说:好男儿,应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云云之类慷慨激昂的话。然后是男儿热血告别双亲,驰骋沙场。有时候我都觉得这是一个烂俗的情节。但是这应该是现代社会里看到的最普遍的关于忠孝的两难的场面。大多数时候都是选择舍小家保大家。我私人觉得这是具有很大道理的。如果是保家卫国尽忠的话,就等于忠孝双全了。为什么呢?其一,因为古人云:君臣父子。为臣的自称臣子,那就是说其实皇帝是最大的父亲,既是臣子的父亲也是臣子父亲的父亲。天下人都是他的子民。所以替他开疆辟土,不就是在为父亲办事?不是尽孝啊?其二,正所谓没有小家哪来大家?保护好了国家,父母自然能安享晚年,这不是尽孝?所以古人在忠孝两难的时候选择忠还是将忠孝进行了最大化的实现的!

TOP
118#

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心中难免不生疑窦:忠于事业,恪尽职守,理当如此。但当它与父母亲人特需亲情关照产生矛盾时,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缓呢?在单位,无论你肩负何种职责,离了你,单位不会就此瘫痪,不会因你没上班而消亡,而父母关键时刻没了亲情,并就此撒手西去,你难道不后悔一辈子,忏悔一辈子?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TOP
119#

         自古以来都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比如岳母为儿子刺字“精忠报国”,实际上就是要求儿子以国家为重,能够报国就是最大的孝。老母在家无依无靠,儿子又要卫家保国,这就使岳飞体会出了“忠孝难以两全”甚至于“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但“忠孝不能两全”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会发生的。当今我所面临的时代,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大力提倡的是忠孝两全的做人准则,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只要我们有一颗忠孝两全的心,我们就能既忠于国家,又孝敬父母。
TOP
120#

                                                                                                                          忠与孝

      忠与孝所体现和维护的乃是三纲五常中的前两纲,因此,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基本道德。重忠孝,并将两者并列,这是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封建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忠与孝是统一的,而且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也很强调和提倡二者的一致。忠孝所以统一,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与父无异”,“家与国无分”,君主即是全国的大家长,故亦“君父”。君臣关系则被视为父子关系,“臣之与君,犹子之于父”。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权与军权相互依存,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此外忠孝两种道德的基本要求都是敬顺,这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国人一再强调“忠孝一体”。《礼记》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后来,又有“忠孝一道”说。
         因为父家长专制是君主专制的基础,所以孝是忠的基础。早在春秋,孔子即曾说:“孝慈则忠”。古人认为,“以孝事君则忠。”就是说,用在家奉侍父母的孝道去奉事君主,就必然会表现为忠。孝所以能导致忠,是因为孝为顺德。正如孔子子弟有子有子所说,一个孝悌的人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自然不能作乱。因此,一个人只要养成孝之德,对君自然会忠,自然会由孝顺而忠顺。所以,古人又说:“夫忠,孝之推也。不孝于亲而忠于君,古未有之。”既然忠以孝为基础,是“孝之推”,故古人认为: 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战国策.赵策二》)。 孝立则忠遂矣了(王通:《问中子.周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