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事亲以礼 [复制链接]

91#

       事亲以礼,这教育我们对待父母更要有礼貌。很多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忘记了这一要求,对父母的叮嘱呵护当作理所当然,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这是很不对的。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这不仅指出了孝道的重要性,更指出事亲以礼的要求。“文王阩降,在祭左右”,早在周代,就有以父配天之礼。这种崇高的礼节,显示了周代以领导者为代表的孝的精神的发扬。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就是悖礼。如果只知道尊敬他人而不知道尊敬自己的父母,这就算不上孝顺。
TOP
92#

孝顺我们的父母要用礼的方式,例如,当与父母意见不合时,不应该和父母立刻吵起来,而是应该冷静地听父母讲完。然后再向父母陈述自己观点的可行性或者合理性。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是父母所没考虑到的,也有可能是你所没考虑到的。其实,我觉得有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就是大年初一时向父母磕头才能拿到压岁钱的礼仪,在我小时候我们家一直推行,但大了之后,这一步骤就省去了。向父母磕头其实是感谢父母这一年的辛劳,压岁钱是父母对于我们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现在年味越来越淡。试想一下,我们不去感谢父母的辛劳,却心甘情愿的接收着父母的美好祝愿,这样做是否合适?所以我认为一定要事亲以礼!
TOP
93#

孔子推崇周朝的礼仪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除了从政,孔子在孝道的施行上,也要求要以礼侍奉,做到庄严恭敬而使之安乐,孝道不是服侍父母,犬马皆能有养,要以礼事亲,赡养父母。
TOP
94#

孟懿子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违背礼。即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所以说我们要对父母恭敬有礼,而且我们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更应该做好最基本的事亲以礼。一个人若是对自己的父母无礼,更不要谈其他人了。其实现在社会蛮多老人老无依靠,被自己的孩子嫌弃,一个人风餐露宿,衣不蔽体,难道说这些子女一点羞愧之心都没有吗?这些人就应该被社会斥责,就不配为人。
TOP
95#

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是孝的基本内容。孟子在评论舜对父的孝顺时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孝子所做的最高标准,没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最高标准,没有比以整个天下来奉养更重大的。(瞽叟)成为天子的父亲,其尊敬达到了极致;以整个天下来奉养,其奉养达到了极致。这里强调的是两个字“尊”和“养”。
TOP
96#

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现代人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总觉得定期把钱给父母,让他们吃好喝好就算是尽力而为了。不禁让我想到一个广告,挂了电话后的老人苦笑着说“忙,忙,忙点好啊”这种何等辛酸,父母不求我们可以给他们大富大贵的生活,只希望子女可以多多陪伴他们,钱可以给他们物质保障,但是空虚的内心却不是甩钱走人就可以填补的,为了父母过上好的生活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成为回不了家的理由,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应该给他们安乐的生活,尽力去侍奉他们,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完全可以请很多下人代替自己去为母亲做这些,但是他没有,他知道事情可以替代,可是爱不能,一个元帅尚且做到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TOP
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就自己而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要及早。 孝敬父母不分时候不分地点,哪怕在日常的小事中,我们也可以体现我们的孝心。 世间事物总因其有限而让人珍惜,世间人物却总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父母在时,我们从未想过他们有一天也会离去,因此父母给的关爱我们未曾珍惜,与父母置气、惹父母伤心,我们总是把最坏最糟糕的一面给了亲人,却把好的一面留给了别人,而当我们遭遇困境时,第一个为我们站出来的却总是父母。学会珍惜,学会关爱,不要让父母在遭受岁月的蹉跎时还要忍受我们的摧残,不要等到父母离去时才追悔莫及,才痛恨自己没有和父母好好相处,没有好好地孝敬父母,所以不论你贫富贵贱,也不论你成才与否,得孝养一日且孝养一日,莫教行孝终成殇。
TOP
98#

事亲以礼,“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99#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或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与父母进行一次倾心交谈,或写给父母一段内心的话。孝,是我们内心的流露。
TOP
100#

“事亲以礼”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孝道内容,一是养亲、奉亲;一是尊亲、敬亲。
事亲就是子女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孝敬父母要竭尽心力。每个人对待孝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里主要是子女内心对“孝”的概念。孔子还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年老,生活起居也会变得愈加困难,这时候父母需要我们,我们却不能在父母身旁照料,就不算尽到孝道,最终会造成一些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无奈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接受的是高素质的教育,毕业后想要到社会有一番作为,这是无可厚非的。孔子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在父母身边,而是如果想要离开家去继续自己的事业时,也需要告知父母我们的地点。另外,在生活上的尊亲、奉亲很容易做到,可是,它的更高的要求是在精神方面。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经济上的富足,拼命工作,回家照顾父母的时间太少,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只好往家里寄钱,让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改善,可是,父母真正需要的是我们能够经常回家看看。
TOP
10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着父母健在,我们要多给予关怀,多抽出时间陪伴他们,及时尽孝,不做顶撞父母的事,否则后悔莫及。
TOP
102#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这里的畜即顺之意。“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TOP
103#

在先秦儒家看来,尊老敬亲意识源于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和天然情感,是对自己的身由所出命由所系感恩戴德的报答之心,这种德性天然地充盈在人的心中,外在的行为只是这种天赋德性的自然流发和感情的真挚流露而已,因此,孝亲是应该子女发自肺腑的真情表露和义不容辞的人伦责任。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选择无法切断的天然血缘关系,对于父母的尊敬是对于他们人格的尊敬,这出自子女道德自觉;对于父母的赡养是对他们生活的照顾,这出自道义责任。这两者都不是来自父母权力的威慑或对宗法关系的畏惧,而是源于人的内在良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之为人异于禽兽内在德性本质和道德自觉,既循天理,又顺人伦。
TOP
104#

父母健康在世,好好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用礼的准则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样无论父母是否安康在世,都做到了孝顺。在我个人看来,还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做些事情更加重要,不要让“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
TOP
105#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