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事亲以礼 [复制链接]

46#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这里的畜即顺之意。“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TOP
47#

“孝”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依赖于“父慈子孝”的伦理规范滋润出双向抚养的模式,浓化了代际亲情;正是依赖于“夫敬妇听”的伦理训条,才不断革除了他们各自存有的自私狭隘心理,树立起互敬友爱的家风。“孝”文化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的社会风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TOP
48#

“孝”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依赖于“父慈子孝”的伦理规范滋润出双向抚养的模式,浓化了代际亲情;正是依赖于“夫敬妇听”的伦理训条,才不断革除了他们各自存有的自私狭隘心理,树立起互敬友爱的家风。“孝”文化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的社会风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TOP
49#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TOP
50#

百事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照顾的话那他还能做什么。一家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抛弃,还敢说什么责任,还可以大侃什么雄心抱负!

TOP
51#

现在,用“您”、“请”等敬词来和自己的父母交谈,会显得很生分,但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还是要遵守的,例如:对父母应称之为“爸爸”“妈妈”,不能直呼其名。再者,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即不能在长辈给自己打招呼时,连头都不抬一下,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更不能连回应都没有;在父母想要子女回家吃饭时,不能让忙成为自己的借口,更不能出现“巧克力呼,应勿缓”;对于父母的教导应顺承的倾听,不能还没等父母说完,自己就滔滔不绝起来,或让父母四面楚歌——充耳闻之,皆是反驳之声。

TOP
52#

在现实当中,孝敬老人的人占大多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确有个别后生,老人在世的时候,平常对老人有一搭没一搭,爱理不爱理。生活上不关心,精神上不慰藉,遇到老人有病不积极主动去就医诊治。老人去世了,办丧事却舍得花钱,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大操大办在周围给自己扬名。这种人本质上是自私虚伪的。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首先是要赡养好老人,第二位的才是送终,而且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钱和精力不用在老人生前,却用在老人死后,这些人是真心行孝吗?答案都在我们的心里,等到子欲养而亲不直之时什么都晚了,说什么也都没有用。

TOP
53#

在现实当中,孝敬老人的人占大多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但确有个别后生,老人在世的时候,平常对老人有一搭没一搭,爱理不爱理。生活上不关心,精神上不慰藉,遇到老人有病不积极主动去就医诊治。老人去世了,办丧事却舍得花钱,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大操大办在周围给自己扬名。这种人本质上是自私虚伪的。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首先是要赡养好老人,第二位的才是送终,而且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钱和精力不用在老人生前,却用在老人死后,这些人是真心行孝吗?答案都在我们的心里,等到子欲养而亲不直之时什么都晚了,说什么也都没有用。

TOP
54#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2 12:24:30编辑过]

TOP
55#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系别:文史系
年级:2011级文秘
姓名:王雨婷

学号:11311019

时间:2012..
电话号码:15912468221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孝不可弛于家。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

      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

      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

      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简简单单,随手就可以写出。但是孝为何这样写,不知我们是否有真真正正的去体会它。这个“孝”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上面是一个“老”字,而下面是一个“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做「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意思就是当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当父母年迈的时候,一切都要靠着我们,我们就是他们将来的依靠。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

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

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

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我国历史中就有许多为人所传诵的的孝子。“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厉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的闵子骞单衣顺母;“葬父贷孔无,仙姬陌上逢;织线尝债主,孝感动苍穹”的董永卖身葬父;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的王裒闻雷泣墓.......

孝是一种纯粹的,朴实的感恩之爱。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颖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食物,请允许我将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一个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没有忘记老母亲。这种感恩的爱,在“施恩”与“感恩”的因果过程中体现的那么真挚、那么无私、那么感动。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

孝还是在不严重损害自己身心健康前提下的一种自我的牺牲。晋朝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吴猛。他家境贫寒,只有一间可以勉强遮风挡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热的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难以入睡。看到父母晚上不能好好睡觉,吴猛每晚都拿扇子为父母驱蚊,然后脱光衣服,坐在父母床头,蚊子便都来叮咬他了。一天夜里,父亲起床上厕所,发现吴猛坐在床头,而后,当他看到吴猛身上一个个又红又肿的包,终于明白了。这件事被当地太守知道了,他送了一顶蚊帐给吴猛,这是吴猛用的孝心换来的。这种牺牲自己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的行为看似十分渺小,却突然觉得它像巨人一般,需要我们去仰视,令人为之动容!

孝更是一种用宽容的心来面对父母的深情。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颗宽容的心,不仅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印证了孔子所说的“无违”的实质含义,即以礼来侍奉父母,因为孝,他名垂千古!

孝心,是夜空高挂的一轮金黄圆月,皎洁无暇,温娴明朗,普照大地;
    孝心,是顺势蜿蜒的一条透彻小溪,清可见底,不染污浊,流入山谷;
    孝心,是一望无际的绿茫茫的草原,满目翠绿,映入眼帘,点缀缤纷世界;
    孝心,是夏日午后和风中沐浴的风铃,叮当轻拂,拨心中的弦,引起共鸣。

“笑声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无孝怎知人间情。”正是那聚首的欢笑,离别的忧伤,让我们倍加珍惜亲情的可贵。让我们怀着那颗赤诚的心,走啊走……我们的足迹会成为一条永恒的路。而在这条路上,交融了一种亘古不变的最美丽的爱,它,叫做“孝”。

TOP
56#

父母是我们最亲密的亲人,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我们做子女的都无以回报。小时候,当看到妈妈在寒冷的冬天的清晨,天还不亮就起床,为给我准备早饭,在厨房忙碌。我心里就暗暗地下决心以后要好好的孝顺妈妈,要对得起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可是,此一时心里虽是这么想,彼一时当与妈妈产生矛盾、发生争执时就忘记了自己当初在心里暗下的誓言。与妈妈顶嘴,甚至有时还出言不逊。以致爸爸都生气的批评我不该那样和妈妈说话,这太伤妈妈的心了。可是那时我就忘了父母对我的好,只顾自己的发泄而把尊重父母抛在脑后。可每当自己和父母吵过后,心里也总是会很后悔、很难受,因为冷静下来后就想到了父母的好,想到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可自己却一时冲动,对父母毫不尊重,伤父母的心。做儿女的对父母的爱赶不上父母对子女的一丝一毫,而且还总是会惹父母生气。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一天他坐在窗边,看到一只乌鸦飞过,他问女儿,那是什么?女儿回答说:那是一只乌鸦。过了一会,他又问女儿:那是什么?女儿有些不耐烦的说:那是一只乌鸦。又过了一会,老人再次张口想要问。女儿不烦的抢白说。那是只乌鸦,爸你老糊涂了吗?别再叨叨了。老人摇摇头,拿出一本本子翻到一页上递给女儿。那页上是老人记的一篇日记。上面写着:某日,床边站着一只乌鸦,女儿问我那是什么,我回答说:那是一只乌鸦。过了一会女儿又问,我说:宝贝,那是一只乌鸦。没过几分钟,女儿又问,我把她抱过来,指着那只乌鸦告诉她:那是一只乌鸦。这样反反复复,女儿问了八遍,我回答了八遍。最后女儿终于记住了,我高兴的夸她聪明。听完这个故事,我沉默了。父母对我们永远是那么有耐心,那么宽容。可我们做子女的却很难以同样的耐心和宽容回报父母。甚至有时会觉得父母老了,糊涂了,能唠叨了。对父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崇拜和尊敬了。

在我看来,我们做子女的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父母在世时好好的孝顺他们。莫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时才后悔莫及。我们也许给不了父母荣华富贵,而他们在乎的也不是这些。我们最应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就是尊重我们的父母。听他们的教诲,顺从他们。即使观点不同有分歧,也不应顶撞父母,而应以恭敬地与他们讨论。

TOP
57#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这里的畜即顺之意。“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TOP
58#


其实,对于每一个个体自身来说,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神,他们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给与我们他们能够给与的最大极限,很多时候我们在外潇洒和寻欢作乐的时候忘却了家里的双亲,而当我们对他们有需求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他们才会需要他们,而他们也总是没有任何怨言不求任何回报的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在家要孝敬关爱我们的双亲,要以最大的礼来对待他们;在外要为他们多多考虑,时时给与他们爱与温暖。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就也同时与此人对待他的父母的好坏成正比的。

TOP
59#

这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母活着时善待父母,对父母尊敬,在家多做做小事,在学校努力学习,当你没有成绩时,你自己温饱都难解决,那你还拿什么去孝敬父母,去使父母高兴。
TOP
60#

       中国古代社会所讲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和长辈的。在中国儒家看来,这不仅是文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而且也是我们对于父母或长辈对我们所给予的恩惠和关爱的一种回报,即便我们平时总是认为父母或长辈给予我们的爱是我们所无法回报的,因为,无论从爱的性质上讲,还是从爱的条件上讲,这种关爱和敬爱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不能拘束在这一点上而觉得踌躇不定,我想中国儒家之所以树立起这样一种“孝”的观念,除了有对于我们的父母和长辈的一种感激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能够在心中形成一种感恩的观念,这不仅是针对我们的父母和长辈的,同时它也是针对一切帮助我们,给予我们必要的恩惠的人。当然,在我们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明确各种关系的性质。父母对于我们当然是恩比天高啦,这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去满足父母们在年老时的各种生活需要。而且,它会在我们对于“礼”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被我们发自内心的接受,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于是,这种对父母或长辈的敬爱就慢慢地从一种“自为”的状态国度到一种“自在”的状态,变成我们一种直觉的内心情感的释放。并且,它也开始从一种狭隘的“孝”的规定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人性要求,即一种礼的状态。只有这个时候,事亲以礼才能够最终实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