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71#

“信”能成就君子品格,君子做到以“义”为主体的处事原则,行事依礼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最关键还要真实无妄。除此之外,信还能成就仁德,维护人际关系,要知道朋友之间最忌讳言而无信。
TOP
272#

古语有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金口玉言”,这说的就是信,要言出必行,食言即是失信,晏子也曾有言:“言不信者,行不果”。真诚、诚信,是古往今来人们正常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诚信是立身之本:真诚是一种人性本质的表现,你的真诚会告诉人们你真实的为人处世方式。拉罗什富科说过:“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左拉也曾说过:“没有诚信哪来尊严,失信就是失败”。所以,要诚信的生活着,不自欺,不欺人,以自己的本貌示人。
TOP
273#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信”这一美德的丰富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坚守“信”的原则,用真实、真诚和诚信去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诚信往往被视为建立在仁义这一更高层次道德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公正和道义。而诚信,作为个人品德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其根基深深扎根于仁义的土壤之中。
TOP
274#

“信”字,拆开来看,是“人”与“言”相依;合起来说,便是“人言为实”。孔子谓之“民无信不立”,孟子谓之“朋友有信”,《中庸》谓之“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皆点破一个真理:信是一切价值与制度得以站立的最后地基。仁是信之体,义是信之衡。离开仁,信可能沦为圆滑;离开义,信可能变为盲守。当“信”与“仁义”发生表面冲突时,圣贤主张“惟义所在”,因为最高的信是“对道义负责”,而非“对字句负责”。因此,信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择善而固执”的大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