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96#

达到一种适当的“中和”就是达到中庸思想的目标。它既包含着“中和”的思想,又有“中道”的含义。当我们的情绪表情隐藏于我们内心的时候的这种状态就称之为“中”,当把这些情绪表情无一遗漏的全部释放出来并表达的刚刚合适的时候就称之为“和”。“和”是维护世界的保护膜,“中”是维护好保护基础并往前进步的关键,如果能达到这两者兼容的境界,世界就会给与我们一幅和谐融洽的局面,天地就会自寻其位,世间万物就会自然而然的发展。子思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和总结,他把其归结为“致中和”。“致”就是及至的意思,“致中和”也就是说要把中和发挥到极点,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另一方面,中庸思想认为要想达到最佳层面,“诚”是必不可少的,是极具推动效力的。所以中庸也高喊“至诚之道”。在这其中就包含着“中道”概念,是中庸思想的最终想要获得的一种境界。“中和”“中道”是中庸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的话, 用诚和用和其是就是一个意思,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所以“中道”和“中和”这两者也没有什么差别可谈,就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 “诚”这一概念在《中庸》中占据了很多的篇幅,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说什么是“诚”。所谓诚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自我形成,然而得道也是自我发展、顺遂规律完成的。万物只有保持这种诚才会有始有终,否则不称之为完整,这就是君子之所以把诚作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的原因。道,是需要自己去发挥的,而诚是由自己去完成的,诚对于世界万物是至关重要的,它出现于事物的每一处,诚要是不存在万物就无所谓存在了。所以说,君子要以行为的真诚作为其最宝贵的财富[2]。
“诚者,非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通过“明成”,这是有利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能把“诚”运用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即 “至诚之道”,也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
TOP
197#

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个人都以次为基本的道德准则,重新建立起一个充满诚信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大家庭,让中华这条巨龙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背好诚信的行囊,抓牢诚信的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更平稳,足音才会更坚实。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意思是说,说出了口的话,就是套上四匹马拄的车也难追上,指一句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应求承诺。诚信待人,对人诚信,是我们中国的优良的传统。
TOP
198#

信,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话题,做到信,既要求自身的真诚,也要求对他人的诚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积极地一面在信中大放光彩。但是,信也是极难做到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利益被极大关注、物欲被极大激发的社会中,自己的仁心、仁德尚有待充分挖掘,更别说在人情、面子工程中去做到诚以待人,正义的社会面貌也正在一点一点地铺着地基,诚信被大家所需,也更有待去不断强调。然而,正因为缺乏,我们才更有潜力去完善,国际化的社会格局,价值的多元融合,积极的信念也在不断地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我们的焦点,我们的挑战越多,也证明着我们的力量的不断集聚,问题地不断被探讨,解决的可能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是我们的个人修养的挑战,也是社会进步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TOP
199#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认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诚实守信是立国之基。做人要讲诚信,治国更离不开诚信。诚实守信是交往之道。作为治国、用人、交友的重要道德原则,孔子的诚信思想尽管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历代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所大力提倡的“以诚为本”、“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道德规范,对于消除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盛行的虚伪之气和重利轻义之风,培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起了纪委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200#

“诚信”这一品质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越来越显得难能可贵。继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事件曝光后,人们开始怀疑商家、怀疑安检部门、怀疑政府,也开始怀疑彼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正一点一点地被抹灭。不过还好,这一可贵品质并没有就此消失,油条哥的走红又让我们看到了“诚信”的力量,他自己也说过:“我卖的不是油条,是良心。“是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人们为了追名逐利已经丧失了许多高贵的品质,不过还好,这个社会最终仍是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总有一些人站出来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丢失的高贵品质,于是我们开始自省开始感到羞愧开始进行反思,然后这些美好的品质又会被重新拾起。而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对企业来说,是保持形象,兴旺发达的源泉,对国家来说,是长治久安,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
TOP
201#

曾子杀猪立信,韩信一饭千金,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一个有诚信的人才会在困难时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因为:德不孤,必有邻。
TOP
202#

信是诚实的表现,但不仅仅是诚实的表现。信在诚实之外还表现出勇气。信首先是一种开诚布公的精神,它不仅表明自己诚实,而且还表明自己具有公开说出自己真实的认识、思想、希求和愿望的勇气。一个人没有将自己真实的认识、思想、希求和愿望公开说出来的勇气,这就说明他对于自己的认识、思想、希求和愿望还没有自信,因而他就无法做到对于他人的诚实。
TOP
203#

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现代社会,从普遍的道德要求出发,诚信应包括诚实劳动、恪守承诺、真诚待人三个方面。其一,诚信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其二,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既包括由人们自己承诺而引发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令、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普遍权利与义务,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其三,诚信要求为人做事实在、实诚,不欺人亦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
就我自身而言,我自己对自身的要求就是言必行。指我自己答应给别人的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去做。对于我身边的人,我也希望他们能够讲诚信。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要求每个国民都应该讲诚信,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诚信的理解和作为能够从小我诚信做到至济天下的“大”诚信:在今后的社会活动和改造自然的行动中做到对自然事物和自然规律的“大"诚信,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尽到自己的力量。
TOP
204#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仁义礼智信中信是基础,是仁义礼智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非诚无物。”信,于个人而言,是与人交的关键;于社会或国家而言,是寻求和谐发展的基础。当权者应取信于民,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才可以国运昌盛。
TOP
205#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一旦倒塌,团体也将面临困境。
TOP
206#

《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信是真诚、真实、诚信。现在主要的意义大概是诚信吧,人无信不立。人与人的交往、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诚信。守时、及时还钱等虽然是小事,但反应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工作上的事如果不讲诚信则很难合作。这是个人的事,也是民族的品质。
TOP
207#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怎么说信呢?信真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怎么判断这是“信”还是“不信”的行为呢?举个例子,我相信每个人都对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一切以实物为准。按说,图片和实物区别很大,那这就是“不信”的行为,但是它又标注了“一切以实物为准”,那它就算有区别那它也是“信”的。于是就算你想追究,也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人家说了“一切以实物为准”啊。现代人还是很“狡猾”的,他可以用措辞或者行为将一个不诚信的事情变成诚信的事情,关键你还挑不出错来。真是与时俱进的人们啊。
TOP
208#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TOP
20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有些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实际上,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有赖于现实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须借助于传统文化信仰中的诚信道德价值之源。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资源。
TOP
210#

嘉庚先生语录:余以为历史上凡能成伟大领袖者总不能离去“诚信”二字。我国古云,“不诚无物”又云“人无信不立”。自数千年前创造中国文字时即有此意,如诚字拆开为言与成,意谓所言必成行方谓之诚。有信字拆开,即人与言,谓人言必信是也。坚持,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努力做,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升华,让简单、重复、努力、诚信、善良都成为一种习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