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81#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诚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诚信被掩埋在利益欲望的背后,这更需要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古先贤教导我们“火要空心,人要实心”“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明月,唯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最纯净的品质。
TOP
182#

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TOP
183#

       诚信,“诚”,就是要诚实;“信”,信任。只有做到了诚实别人才会信任你,也就是诚信。我们从小就开始被灌输诚信的重要性,《狼来了》这篇小故事可以算得上最早接触诚信的了,当时由于年龄小不知到什么是诚信,只是知道撒谎就是坏孩子,不能撒谎。长大后才理解的更加深刻。在当今的社会上,没有诚信是很难立足的,在国外更是这样,若你的诚信出了问题,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我们说“诚信是金”。我们要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当作做人的基本。但是如今,诚信问题愈来愈突出,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遵守诚信的原则,为了自己也为了其他人。
TOP
184#

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谨慎和诚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诚实守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其关键就在于“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在最大利益的诱惑与驱动下只有使参与竞争的大多数人自觉守法才能够避免“法不责众”的混乱局面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所以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才是最需要人们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大大加强我们的经济发展。
TOP
185#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生命变得生气全无,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陨落;撩起人们面前的五彩面纱,露出的是“君子”们道貌岸然的脸,变了形的丑陋的脸。这样的世界,流淌着恶浊的血液,飘浮着腐朽的气息,太可怕了!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
        诚信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是一个不讲信 用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一个可怜的群落。
        诚信犹如一颗青涩的果,你咬一口,虽然很苦,却回味无穷,倘若你将它丢弃,便会终身遗憾!给心灵一片净土,给诚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让我们与诚信同行!
TOP
186#

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
TOP
187#

信即诚信、义信、礼信、谨信、忠信。首先,诚信是说诚其意者毋自欺,《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诚”有真诚,真心之意。诚意就是真心实意,毋自欺也就是说不要自欺人。义信:惟义所在毋欺天《孟子·离娄下》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礼信:非礼勿动毋逾矩 , 《论语·颜渊》中说,“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礼”有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之意;、谨信:谨言慎行毋轻诺  ,《老子》中说,“夫轻诺必寡信”。道家的老子认为,轻诺者寡信,因此慎诺是道家一贯的遵循之道;忠信:谋忠交信毋欺人《论语·学而》中说,“曾子日: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忠”有办事尽心竭力之意。
TOP
188#

诚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行为准则。人无信则不立,往大了说,国与国之间需要信,往小了说,家与家之间需要信,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信任,是每一个人立身安命的基础。曾经央视呼吁诚信的回归,专家说,我们这是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现代社会,存在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诱惑,或许一时的背信弃义会有着难以想象的利益,我们真的有多少人能够把持住内心的信,坚持自己最初的信仰,坚持住内心的原则?我想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了逐利的小人,每个人都可以因为利益随时的背叛自己的同事、朋友甚至亲人和爱人,那么即使我们腰缠万贯,还有什么东西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呢?
TOP
189#

何为“信”?信即信用、真诚、诚信之义。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可以看出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一个人只有讲信用、对人言而有信才能更好的做人。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那么他所做的也是不可信的。信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的,先做到信,再去做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仁爱,而不是假仁假义。我们国家倡导诚信为本,也有不少诚信的例子,像“油条哥”诚信经营,坚持用好的材料做油条,从不缺斤少两,可见“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一直继承和发扬下去,所以让我们养成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良好品德吧。
TOP
190#

        “诚信”自古就是美德,历代多被推崇,名言警句颇多,例如:修身方面的有“君子一言”“驷不及舌”(《论语•颜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论衡•感虚篇》)等;交友方面的有“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治国方面的有“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彰信兆民”“邦乃其昌”(《尚书•仲虺之诰》)等。其古时就已深入人心,并且薪火相传。
        2008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启动仪式”;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等论断,于是,“诚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目前关于“诚信”的硕博论文已检索到116篇,其主要内容是诚信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及与其它美德间的对比等。虽然该话题早已不新鲜,但因真、善、美的追求历久弥新、永无止境,且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故而以“诚信”为视角的探讨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字词解释、历史发展和现代启示三方面的探讨,试图理清其脉络,并使之古为今用,具体如下。
        一、字词解释
        具体说来,“诚”者,“信也”(说文•言部)),“物之终始”(《礼记•中庸》),“天之道也”(《孟子•离娄》),“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信”者,“诚也”(《说文•言部》),“存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诚信”者,“真诚或真诚之心”也(《汉语大词典》),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真实无欺、善良正直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具有宗教性(祭祀性)、血缘性、政治性、道德至上性、自律与律人性等特征,其心理结构可划分为正性取向和负性取向,前者包含义、敬、真、仁、勇,共5个维度;后者包含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共4个维度(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
        至于“诚”与“信”的关系,两者字义密切相关,除《说文》互训之外,古已有“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之说,虽然侧重点稍有不同,但其终究是殊途同归,甚至早在《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孟子•万章》“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吕氏春秋•勿躬》“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等先秦文献中已有多次连用的记载。
         二、历史源流
        若论“诚信”之源流,则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和夏商周三代,其主要记录和阐释在《尚书》的“允”和《易经》的“孚”等字中,俱是诚信之义。因其虽无“诚信”之名,却有“诚信”之实,故而算作“诚信”的萌芽阶段。
        春秋时期,经孔子等人的大力提倡后,儒家之诚信观首次明确提出,虽然未能根本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却在正人心、厚风俗等方面有着“万世师表”之誉,故而算作“诚信”的形成阶段。
        当然,因古汉单音节居多,“诚”“信”最初是分开来单独使用的,只是后来逐渐同义复合,最终构成了双音节的“诚信”罢了。以《论语》为例,“诚”“信”都未曾连用,不过,虽然“诚”只出现了3次,且都作助词,并无实义,但是“信”却出现了38次,且都有实义,这就为“诚信”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于“诚信”到底最先出现在哪个文献中的问题,本文鉴于先秦典籍成书年代的模糊性和后人增入的复杂性而持谨慎态度,不作明确回答,詹贤武先生在《“诚信”的词源性研究》中认为最早将“诚”和“信”联结在一起的是《管子•枢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虽可供参考,但也需深入探讨。
        此后,进入“诚信”的发展阶段,根据北大语料库,对比发现“诚信”的发展有所起伏:战国之时“不厌诈伪”,“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于是,诚信之风日益衰落;西汉之时“独尊儒术”,“至诚遗物而不与变”(《春秋繁露・ 天道施》),于是,诚信之风转向兴盛;魏晋之时“求之实而防之信”(《全晋文》),于是,诚信之风再次衰落。
        再后来,就进入了“诚信”的稳定阶段,唐代“推心至诚,庶几王道”(《唐太宗全集•大赦昭书》)、宋代“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朱熹、程颐处世语录》)、明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王阳明《传习录》),以及清代朴学“无征不信”(《礼记•中庸》)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无不讲求“诚信”,于是,诚信之风再起,直至今日亦然,其具体内容虽有不同,其诚信实质却是相通。如果隋唐之前可用“跌宕”一词来概括“诚信”之地位,那么隋唐之后则可用“共识”一词来总结“诚信”之特征。
TOP
191#

        三、现代启示
        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诚信”不仅在理论上得以不断完善,而且在实践中能给人以巨大启示。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在践行“诚信”方面确实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具体来说,首先是“诚其意”“正其心”,“实其心之所发”,“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然后是身体力行,点滴做起,并自觉与虚假言行作斗争。正所谓“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仁说》)。但是,若光说不做,则只是空谈;若“言行相诡”,则“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孟子•离娄上》),“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故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即使去了“兵”“食”,也不能失了“诚信”。
        古代关于“诚信”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信守若言的有“曾子杀猪教子”、信守史实的有“董狐秉笔直书”、信守气节的有“苏武持节牧羊”、信守爱情的有“宋弘不易糟糠”、信守廉洁的有“杨震赴任拒金”、信守忠义的有“关羽挂印封金”、信守律法的有“包公铁面无私”等等。当然,现代“诚信”故事也不少,例如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就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这些无不证明“诚信”乃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被淘汰,今人应以古人为师,继承并发扬此精神。
        然而,现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出现,形势已经不容乐观,其中,大学生的拖欠贷款、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工作违约,甚至恋爱欺骗等时常会发生,明星的诈捐门、代言门、逃税门、出轨门等不断被报道,企业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直接关系到学习、生活及生产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加之频发在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凸显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故而除法律制度之外,还应从传统美德等方面相互补充,毕竟法律并非万能,其制定耗时较长,其执行成本较高,甚至很多领域目前还难以做出明确规定。当然,失诚信者,必定失民心,即使侥幸获利,也注定长久不了,甚至还会受到严惩,例如以蓝田股份等为代表的造假企业,虽然曾多年逃过诚信的检验而造成了“不诚信比诚信更有好处”的假象,但终因股市黑幕曝光后的信用危机而致生存危机(《人民日报海外版:蓝田连败官司曝信贷危机》)。
        那么“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是什么呢?经过文献检索,发现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及政府等是其主要因素,重视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责任意识、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是其主要措施。当然,因为“诚信”并非是一时一事的认识,而是一定时期内的综合评价,甚至是对某人某事的盖棺定论,其丢弃容易,培养困难,所以诚信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解决起来除了需要全面考虑外,还得循序渐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倘若操之过急,恐怕会适得其反。
        以大学生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及心理不成熟等状况,应该多管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首先,大学生自己要严于律己,避免盲从,自觉抵制违信思想和言行的腐蚀;其次,大学生家长要加强诚信重视度,不断耳提面命以防微杜渐,绝不能因其成年而放纵不管;再次,大学校园要增设诚信课程,改善教育方式、评价机制和奖惩措施,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市场监管,特别是对网络诚信的管理,争取打造一个讲诚信的社会环境;最后,借鉴西方的诚信模式,结合自身国情取长补短。当然,这是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其潜移默化的周期长,不仅不能奢望其立刻见效,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
        以企业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及偷税漏税等情况,应该内外合一,标本兼治,使其“有信可依”“有信必依”“违信必究”: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把信用关,并尽量对生产、销售、客服、资金、税收、公共关系等明细进行公示,以便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其次,立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条款和奖惩制度,使其有法可依,并且无漏洞可钻;再次,宣传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其诚信意识;然后,监管部门要加强监察力度,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以便抑制审批特权;最后,执法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增加企业违信成本,即对失信行为进行事先契约和事后惩罚相结合的双向规避,以便及时淘汰毁信者。当然,这也是个长期治理的过程,毕竟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之前都没得到妥善解决,现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的时候,此法至少能让企业的诚信问题得到缓解。
        总之,“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回避,只有选择和坚持它,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诚信”又是成功的基石,若想让华夏的精神文明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从现在起,从我做起,将诚信进行到底!
TOP
192#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说文解字》谓:“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信二字意思相近,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手言行诺。儒家《中庸》中多次论及“诚,深刻阐述了“诚”的思想内涵,把“诚”提升到宇宙根本大道的高度。《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而言,它能下贯而为性。从诚为人性而言,它又能上达天德。又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成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至诚之道不但可以尽性、参赞天地化育,而且还讲求“成己”、“成物”,讲求“合内外之道”。《易传•说卦传》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强调了至诚在人尽己性、人性、物性以至参赞天地化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信”初始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下定言,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宗教色彩逐渐褪去,经过儒家学者的改造和提倡,“信”成为一项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儒家道德体系中,诚信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
儒家始终重视“诚信”。《论语通译》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论语》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又把“信”和“恭”“宽”“敏”“惠”一起并列为“五德”。孟子提出“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把“朋友有信”纳入五种基本社会关系之中,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理政治国是否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个方面,儒家也强调“民无信不立”。孔子提出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树立政治信用。因此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即树立起政治信用的统治阶级,人民也会对他们动以真情。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即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自己。儒家不仅仅对统治者提出要树立政治信用的要求,还对人民提出了诚信的要求。
儒家诚信观念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将儒家诚信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诚信观念。
TOP
19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诚信,实质上是履行实现一种无形而又有形的承诺、一种约定、一种契约、一纸协议。有时是单边的,有时是双边甚至是多边的。诚信是一种有强烈质感的责任,是黄金般沉重而珍贵的信赖。真正做到诚信,有时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做出极大的付出,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一日做到诚信容易,一辈子始终诚信如一,却很难。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情,都离不开诚信。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人们价值观的普遍改变,使得一部分人为了一己私利放弃了宝贵的个人诚信。在利益面前,有人选择了占有;在责任面前,有人选择了逃避。学术造假,产品造假,身份造假,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如今,诚信问题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除了在制度上严惩不诚信的行为外,更需要加强个人诚信价值观的教育
TOP
194#

在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的当今中国,几乎人人都认同“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看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毒”。为什么都认为重要的事情,却偏偏出了这么多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问题是出在了今天的文化上。经过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与破坏,我们优秀的传统被今天“现代化”的人丢掉了很多,这非常可惜,也由此给我们带来了“现代化”的伤害。要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一定要有诚信的文化,从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找回“诚信”比通过立法得到诚信更有效,更可靠。
在《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伐鲁,索馋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攻伐鲁国,索要鲁国的馋鼎,鲁国将一只假的馋鼎送到了齐国。齐国人说:“这是假的”,鲁国人说:“这是真的。”齐国人说:“让你们鲁国的乐正子春来作证,我们相信他。”于是,鲁国国君请乐正子春去齐国帮助作证。乐正子春问鲁君:“为什么不把真的馋鼎送去呢?”鲁国国君说:“我爱惜它。”乐正子春回答说:“我也爱惜我的信誉”。
上面这个故事里的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曾子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儒、道、释三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汉代的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说。“仁、义、礼、智、信”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价值核心。
“信”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呢?中国文化是体天道合人道的文化,也就是“天人合一”,是通过对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观察总结,来规定个人的行为规范,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建立人类社会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周易•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们的祖先发现万物有信:在自然界中,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太阳东升西坠,月亮阴晴圆缺;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年年岁岁花相似”,“似曾相识燕归来”。《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德符充》中也有:“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 与中国人的很多思想观念一样,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与学习,来自于对天道的体悟。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中国将自然界“万物有信”的现象对比到人的生活中来有很多例子,譬如:在赤道两侧的低压大气层有一种很稳定的风,北半球吹向东北,南半球吹向东南的风。这种风在西方人来讲,叫“trade wind(贸易风)”,但是我们中国却叫它为信风,因为它随时令变化,稳定出现,很守信用;再譬如,唐代诗人李益有一首《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中国人从自然界中体悟到了“信”,正因为天地有信,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二十四个节气依序而来,万物有信,人类才有了春播秋收,才能够生存。中国人也从中感悟到了“信”的特征,就是守时与秩序,并进而产生了“真诚不妄与秩序不乱”的中华“诚信”文化。通过对天道的体悟,中国人将“诚信”融进了自己的民族血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信”因此成为孔门四教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在《说文解字》里“诚”与“信”是互证的:“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中庸》为子思所作,《中庸》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讲“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就是将从蕴含在天道里的“诚”转化为人道里的“诚”。《中庸》里的“中”也是可以由“诚”得来的,“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孟子在子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到了人要“思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在《中庸》里关于“诚”在天道与人道、先天与后天里的论述还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代的周敦颐也在他的《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天地乾坤,万物资始,阴阳变化,都以“诚”统一贯穿。所以,人要体悟“诚”,践行“诚”,因为“诚”是“圣人之本”,也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没有“诚”,一切就都没有了。由此看出,“诚”是中国文化里贯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是中国文化里的重大命题,是中国人思想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价值,甚至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有人会说:“西方人也很注重诚信,甚至……”,由于这不是本文要辩论的内容,所以在此只提出一个观点,不做进一步论述,留给以后其他合适的机会再讨论。
    因为“诚”是人类从天道体悟来的,是“天之道”,而人生于天地间,本身就是天地大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道要符合天道,人应该按照天道的“诚”去做事,这样才能成功。“惟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人如果能坚持做到“诚”,那么所做的事情就能够成功,如果做不到“诚”,不要说人了,即使天地的大道没有了“诚”,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中庸》里讲:“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知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意思是:通过达到“诚”的这种修养功夫来完善自己,就是一种仁的境界;通过达到“诚”的这种修养功夫来成就事物,就是一种智慧的状态,“诚”不仅是天道,也是人的天性品德,是贯通天人的。在任何时间里“诚”都是必需的,必要的。子思的“诚之者”,孟子的“思诚”,都是要人道的“诚”合于天道的“诚”,从而就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自身修养里的“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是从对天道的体悟,依照人道与天道合,从而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诚信”的要求,从“天人合一”,进而“知行合一”。“诚信”在中国文化里既有对本体的认识,也有在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中的贯彻,是几千年来深深渗透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虽然它包含了今天现实社会的诚信价值,但是远远超越了今天现实社会里的一般诚信观。因为在今天现实社会里,虽然人们也会将“诚信”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但是更多的是将“诚信”作为一种规则,有时甚至几乎被当成一种“技术性”要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道人伦”、“圣人之本”、“五常之本”、“无信不立”、“不诚无物”的“诚”相去可谓远矣。
TOP
19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更是如此,没有诚信的社会,经济秩序是混乱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这样的社会无法正常运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