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56#

“诚信”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和推崇,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不欺诈就叫做诚信吗?有是善意的欺骗呢?当代大学生要做到诚信还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最基本的考试,不作弊,不作假等等  ,有很多植得我们去反省!
TOP
257#

“信”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用来说话的舌头,古人认为人说话要负责任,故信的本意就是许诺。“信”,乃人言,就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因此我们要认真践行信德原则,要言必信,行必果,说道做到,不可轻诺,轻诺必寡信。行为要始终一贯,善始善终。
TOP
258#

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 信守诺言 ”,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 言而有信 ”等。
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首先,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尚的表现。其次,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TOP
259#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接近于义。我们先讲义,义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经常讲正义、忠义、情义、道义。所以“义”它一定是符合正道的,不符合正道的,不能称之为义。第二层意思,适宜适度的称为“义”。“信近于义”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信一定是要符合正义的、符合道义的,一定是要适度的。“言可复也”,复就是践行、兑现的意思。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义”,信接近于义,我们才可以去践行和兑现,否则就成了愚信。
TOP
260#

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一次,弟子询问如何立身处业,方可修身养性,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TOP
2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诚信如同革命根据地,不诚信就没有立足之地,是致命的重大缺陷。所以,有人说立足社会需要具备三点:诚信,智慧和激情,但是如果没有前面一点,只具有后面两点将会是致命的。

人与人之间的支持信任关系,就好像一块美丽的水晶制品,具有"三不"属性:得之不易,价值不菲,脆弱不堪。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往往不会因一时一事,-言一行而建立起来,而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相当多事情的反复考验。一旦真正建立起信任关系,才可能建立起长久的友谊。同样诚信也极易会因一时一事,一言一行而失去。一旦让人失去信认,再想建立起来那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每个人,对诚信都要每时每刻的精心呵护,千万不要让自己辛苦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
TOP
262#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里提出过“将之五德”,其中,“信”在将帅五德中排列第二,可见孙子对其的重视程度。信乃立身之本,对上级、下属要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一诺千金。当然,我们对“信”的理解又不能过于狭隘,它一方面是诚信,强调以诚待人,恪守信用。另一方面也有信仰、信念的含义,反映优秀将领坚定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和言行一致的品质。
TOP
26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以上文字主要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首先,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因为诚信可以建立信任,促进交易,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其次,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以仁立诚,以义立信,这表明诚信需要建立在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上。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表明诚信并不意味着盲目遵守承诺,而是要在考虑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引用了孔子、孟子、《中庸》等经典中的名言,强调了诚信在道德和伦理中的重要地位。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这表明诚信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最后,这段文字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这表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倡导和培养诚信精神,我们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TOP
264#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转载】
TOP
265#

“信”,虽然照现在话来说更多是说的诚信,但这个字可以有更多的内涵,毕竟它还是有某种“信心”、“信仰”之意,比如我们国家现在所倡导的“人们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等。孔子也提到过信,同时劝人信,但他并不是主要从信带给人的好处上去论证和劝谏的。从儒家的角度上来看,“信”其实也是“仁”的延申,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美德。何为信,这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何为仁,这却需要依靠信来加以理解。从信中可以去体会“仁”,从而在一种“信”的实践中逐渐接近“仁”,这是一种实践。
TOP
26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信”往往着眼于人际交往中的重诺守信。《尚书》说:“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诗经》说:“慎尔言也,谓尔不信。”这两句都是说言而有信,取信于人。
        孔子教授学生,有“文、行、忠、信”四教,要求“与朋友交则信”。《论语》中多次提到关于“信”的教诲,比如“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朋友信之”“信以成之”“信则人任焉”“信则民任焉”等。董仲舒认为:“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TOP
267#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行为处事要有尺度,守信用也要以符合大义为前题。不要无原则的对任何人都守信用。
比如孔子说过,对强盗不用讲信用。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守信,比如尾声与人相约在桥下见面,可他等的人还没来就发水了,他就抱着桥柱傻等,结果被淹死,导致诺言无法实现,反丧了性命。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这个意思。
TOP
268#

《论语》中把诚信思想作为社会交往的价值准则和道德基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不可能成功,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无法长久和谐,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更是难以傲立于世。《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唯秉持“诚信”二字,并将其牢记于心,践行于行,才得以立身于世。
TOP
269#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而诚信则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信”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
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无论是作为实现仁的条件,还是个人自身的修养而言,信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把信作为道德主体的要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逐渐接近仁,逐渐成就人。
TOP
270#

回复 269楼湖北大学洪亮的帖子

人无信不立,洪亮同学说得很好,我们要在生活中诚实守信,不断完善自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