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41#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TOP
24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信”——《说文解字》谓:“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
  《论语通译》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人不可言而无信、一诺千金。
《论语》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又把“信”和“恭”“宽”“敏”“惠”一起并列为“五德”。可见,从古时开始,人们就开始重视信。
   商鞅立木为信,取得变法的有利条件,立下威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无信失掉国土和性命;宋濂雪中还书,终究成为一代大儒。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人,诚信是成其基本品德的。
   生活中,我们要讲诚信,这是做人之本;做生意,更要讲诚信,这是立业之本。信,是人生准则,是人生标尺。
TOP
243#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讲诚信,并不是说说,很多人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诚、诚而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可以说,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旦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而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TOP
244#

“恭、宽、信、敏、惠”是孔子提出的为“仁”的标准,其中“信”也是君子所立的重要德性。“信”首先是“讲信用”,诚实守信古往今来都是可贵的君子之德,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信”也有知行合一的意义,《论语》中多有记载,君子重行胜过言谈,“信”也包含为人踏实,重在事上磨练的实践品质。同时,孔子也希望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做到有“信”,这样能管理好国家也能获得人民的信任。
TOP
245#

谈到“信”,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和我们经常所说的那个信件的“信”的关系,刚开始的信就是作为一种记载事物的载体,而这就注定了信的内容首先是真实发生的,所以我想“信”就指的是真实、城市、不虚假。这是我们任何人都需要去认真履行和遵守的高尚品德。
TOP
246#

“诚”字,从言成声,即真实无妄,诚实无欺,“信”字,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讲的言由心出,表里一致,其基本内涵是真实、真诚、诚信,所以诚信,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就如晏殊主动提出更换自己做过的题目,在皇上因为他闭门读书提升他的官职时他也进行了解释,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而在当今社会诚信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诚信是交友之道,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决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是“心灵良药”,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
TOP
247#

程朱理学"信"观念是对原始儒学的接着讲,一方面理学家们所讨论的仍旧是"忠"与"信"、"诚"与"信"、"五常之信"等儒家传统范畴,但是另一方面也依据理学的思维架构对这些传统范畴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自二程兄弟倡明道学,"理"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但是这却造成了儒家传统"信"观念内部的冲突,即一方面"仁义礼智信"五者并称,理学家直指"性即理",又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便是"人性之纲";另一方面"忠信"连用,而"忠信"常与"孝慈"并提,虽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伦理范畴,但是在理学的思想世界中处于略低的位次。于是"信"观念自身在理学的思维世界中产生了某种冲突。二程首先便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提出"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接着讲儒家的"忠信"观念;而另一方面又提出"四端不及信"的问题,即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仁义礼智四者皆有开端惟独"信"无端。"朱子之意不过是说"信"只是一个"信",只是因其作用范围不同而似有层次的不同,因而一方面有"五常之信",另一方面则有"忠信"并提。陈淳对这个问题则探讨的更彻底,他直接将"信"分为体与用两个层面,"五常之信"不过是"信"之体,"忠信"之"信"则是信之用。
TOP
248#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疏远. 你有可能不在意,其实你的日常表现已经被他人给予打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中,社会诚信的形成不仅包括个人诚信,还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认可的道德及规则。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诚信是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长久之策。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诚信不单单是一种无形资本,它也是可以量化的有形资本,会给企业带来溢价,可以创造价值和财富。与失信企业相比,诚信企业的交易成本更低,市场机会更多,市场份额更大,融资渠道更广,社会形象更好。诚信溢价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方略和经营之道。
TOP
249#

真诚在现代的社会中短期看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因为你让别人了解了你的真实想法,别人如果心怀不轨就很容易对你进行利用,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在接触社会越久,个人的功利心就会越强,保持一颗少年心就会越不易,但是在寻求知识的路上,人一定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对人类知识内心的敬畏,你才能获得它,了解它,与它进行灵魂上的交流
TOP
25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东晋时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艳而又善吹笛,一次宴会上,一位位高权重的客人看中了她,强索之,石崇固不与,谓绿珠:“吾今若为汝而亡,汝将何以为报?”曰:“妾当身殉,以报君徳。”石崇果然因得罪权贵而死,当日,绿珠跳楼而亡。多年后,有女子吟道:“粉堕白花州,香残燕子楼。”这燕子楼,即美丽的绿珠殉身之处。而这位女子也因“木石前盟”未能实现而死。她就是黛玉。前不久在《读者》中看到一段言论:一个大学生向女友承诺爱她一辈子,他的誓愿是“若我有任何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的一切财产全都归你,不信,我们现在就去公正。”后来,他们真就去公正了。这是社会很多的一个特写,缩影,和代表,如今这样的情形已屡见不鲜了。但是我还是想问,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的方式?这就是现代人的“诚信”?我不怀疑这对恋人的承诺,也不怀疑他们的感情,我只是有些惊愕,茫然。愕然于现代人的精明和怀疑,茫然于中国“情比金坚”的品徳丧失,伤感我们永远失去了纯净的,不需要公证的诚信。
TOP
251#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社会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维持稳定。因此我们要倡导“信”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TOP
252#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就是诚信,待人真诚,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道德好坏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对人诚信,人不欺我;对事诚信,事无不成。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讲信誉、守信用,不为自身私利而欺瞒他人,真正做到“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诚信作为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法律规定三者共同的底线要求,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社会而言,信是一种财富;对国家而言,信是治国之道。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人不讲诚信,就慢慢会被朋友疏远,如果对社会不讲诚信,就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从而导致名誉损伤、限制出行等影响自身生活;企业则更应注重诚信,现如今很多明星选择去直播带货,很多消费者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购买,从而提升了产品的销量,但却被多次爆出明星卖假货去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广大网友的谴责和抵制,明星的名誉也就因此而严重受损。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互信,才能团结、互助、进步。或许我们做不到事事诚信,但要问心无愧,表里如一,不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学会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去遵守“信”。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要想发展就离不开诚信,我们必须要把诚信放在首位,维护好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社会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维持稳定。因此我们要倡导“信”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TOP
253#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就是诚信,待人真诚,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道德好坏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对人诚信,人不欺我;对事诚信,事无不成。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讲信誉、守信用,不为自身私利而欺瞒他人,真正做到“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诚信作为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法律规定三者共同的底线要求,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社会而言,信是一种财富;对国家而言,信是治国之道。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诚信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如果对周围的人不讲诚信,就慢慢会被朋友疏远,如果对社会不讲诚信,就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从而导致名誉损伤、限制出行等影响自身生活;企业则更应注重诚信,现如今很多明星选择去直播带货,很多消费者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购买,从而提升了产品的销量,但却被多次爆出明星卖假货去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广大网友的谴责和抵制,明星的名誉也就因此而严重受损。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互信,才能团结、互助、进步。或许我们做不到事事诚信,但要问心无愧,表里如一,不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学会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去遵守“信”。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要想发展就离不开诚信,我们必须要把诚信放在首位,维护好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生存,社会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维持稳定。因此我们要倡导“信”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TOP
254#

信者,实也、诚也、君子所以立身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的信最初说的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信任和对国家的信仰,后引申为诚信、真诚。这种引申并不是牵强附会的,国家想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必须“言而有信”不可朝令而夕改,而人民要对国家有信仰,也必须保证整个社会崇尚诚信的风尚。
自古以来我国诚信之人、诚信之事就不可胜数。小到个人间的如“尾声抱住”,中到社会上的如商鞅“徙木为信”,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如晋文公“退避三舍”。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 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TOP
255#

信,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生而为人需要做到的基本品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