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信: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6#

《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TOP
167#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小学课本是有一篇“小珊迪的故事”从小就教育我们诚信。   是18世纪的英国,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请求他买一盒火柴,他拒绝了,小男孩又追上了上来请求他买一盒火柴以换的一点东西吃,这位绅士说自己没零钱,小男孩说可以先让绅士拿着火柴自己去换零钱,然后男孩拿着一个英镑就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没有回来,绅士就很无奈的回家了。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这个男孩跟绅士道歉是他哥哥来让他来还钱,绅士问他哥哥在哪里,小男孩说他哥哥在换了零钱回来的路上被马车撞伤了在家里躺着呢,绅士被男孩的诚信所感动,就跟着小男孩到家里看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受伤的男孩看到绅士就道歉自己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心灵良药,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52:43编辑过]

TOP
168#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在老师和家长的谆谆教导下健康成长。我们都知道,“讲诚信,懂礼貌”这是做一个好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要说谎,不要欺骗。到现在,我们都已经是青年人,才越加发现,讲诚信是如此的重要。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乃至各个范畴,诚信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是衡量一个人的人品的首要条件。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各方面的压力也都非常之大。人们为了生活,维持生计,有的人也开始走上与诚信背离的道路,在商业范畴,比如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假种子等等。这是都是令人发指的行为,但是还是这样赤裸裸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因为他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忍心让别人受伤害,这同样也是人性的缺失。

      由此可见,讲诚信,是演奏“和谐社会”的最美音符,我们应该严谨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从我做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TOP
169#

      “信”是在选择或承诺之后,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正所谓“一贯之道”也。即使面对压力和诱惑,也能始终如一,不变色,不变质,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人无信则不立”。这点可向孔门子路学习。
      子路是一位一言九鼎、“无宿诺”、“闻过则喜”、“有闻”必行的信义之士。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481年的春天,小邾国大夫射以本国的句绎作为见面礼来投奔鲁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向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提出条件,说:“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
      原文如下: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
      小邾国大夫射说,我不和鲁国大夫订立什么盟约,我只要求和贵国的子路订立口头约定来担保,才可以。于是鲁国派子路前去,子路拒绝不去。季康子派冉求对子路说:“小邾国的大夫射不相信与千乘大国订立的盟约,却相信你的口头承诺,这对您不算什么侮辱吧?”子路回答说:“鲁国如果攻打小邾国,我不敢问原因,战死在他们城下也在所不辞。可是现在让我去成全一个叛臣的愿望,等于承认他的行为符合道义,恕我不能从命。”从这则记载看,一方面告诉我们,子路在当时社会虽无较高的政治地位,但是却有极高的个人威望,甚至连叛国之臣都想借助他的承诺以确保不被鲁国当局给涮了。另一方面,子路知晓大义,信守原则,对不符合道义的事,即使是国君、权相的命令也拒不接受,子贡对他“不畏强御,不侮矜寡”的品格也是交口称赞。我们应以古为鉴,继往开来,任它风吹浪打,我“信”岿然不动。
TOP
170#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以信取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指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涵盖了企业和人员一切思想和行为,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在价值理念上的体现。
TOP
171#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伦理范畴和价值取向;是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也是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必然要求,他提出做人要“主忠信”,即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以便通过孝、悌、信、爱等品质的培养而迈向“仁”的境界。对于古人“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的重“信”作风,孔子推崇、赞叹不已。孔子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实践一个人的诺言。孔子对于诚信的要求很高,他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显然孔子认为诚信就像是车上的关键部位,少了它,车将无法前行。人的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诚信充当着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

孔子认为诚信贵在践行,他以自身言行,作为诚信的典范,让弟子及后人们得益匪浅。在对待朋友的时候,他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他还以这种思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他强调“民无信不立”即他提出“兵”、“食”可去而“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治理主张。

今天,诚信作为交往之道、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刻以诚信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诚以待人,信以处事,坚持践行诚信的思想美德。

TOP
172#

     诚,在各种辞典工具书中总是解释为诚信、诚实、真实、实在、确实等。其基本意义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必须讲诚信。诚信是既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又属于制度法规范畴的一个概念,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常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佳话来表达诚信的极为重要。诚信又是现代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有“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是做人之本。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说人无信用,不知该怎样立足于社会。他还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当今时代,诚信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现代人际交往的所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要以诚实守信的精神素养为基础和前提。

      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吕氏春秋·贵信》篇中说:“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缺少了“信”则人人自危,使社会陷入无序的状态。诚信做人,诚信地对待工作、家人和社会公众,才可以在人群中普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惟其如此,社会生活才可能健康有序,道德社会才能真正建立,人类文明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逐利”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许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必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必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自来水掺甲醇;就是某一天天气晴好,你也心情愉快,一不小心在马路边发现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你敢捡吗?且住!要是事情发生在50年前,你会乐呵呵地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赢得人们称赞,可是在今天,在人流如织的大街上,只要你手触到那包,麻烦就上身了。

     诚信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一个失去诚信的国家,将很难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信誉缺失的民族,将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青少年要从小树立诚信可贵、欺诈可耻的正确观念,对周围一些耳闻目睹的事要进行正确评判,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虚伪。要旗帜鲜明地表扬诚信,批评欺诈虚伪。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不说谎,不虚伪,不食言。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家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公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3 20:16:48编辑过]

TOP
173#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我们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在与人交往时应当以诚相待,对待他人应当给予一定的信任以助于双方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诚信是成功的一大法宝,一个人一旦失去诚信便会被他人所排挤,在处事的过程中,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举步维艰;反之若是讲究诚信,被其他人所信任,机会便会自己找上门,而成功也会愈来愈近。

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宋濂。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借书。大户人家的态度有些傲慢,借他一本很厚的书并说道:“借你十天,到了期限要立刻给我还回来。”结果到还书那天下了一场很大的雪,主人就觉得他一定不会来了,但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把这本书送了回来。大户人家的主人看了之后很感动,就对宋濂说:“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随便借。”正是因为宋濂的诚实守信,取得了主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了阅读大量书籍的机会,为日后他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有很多人在生活或工作中耍小聪明,以为撒一次谎没有关系,殊不知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最终被发现以后丧失了机会并失败了,有不少企业和个人都是因为在与人或其他企业交往中不遵循诚信的准则,最终走向了灭亡。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尤其要注重诚信,不能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诚信是一块坚实的垫脚石,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机会,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

TOP
174#

        孔子一生都是“信”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即“信”字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相反,“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事实证明,身体力行之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坏之”;言传身教之后,他的学生也追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还把“信”纳入了五伦之中。
“诚”即“信”也,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朱熹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现在“诚”与“信”往往合称“诚信”,早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品流通领域,“诚信”表现为商家之间公平竞争,生产者和销售者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在金融信贷领域,“诚信”表现为借贷还钱,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在文化传播领域,“诚信”表现为实事求是,不做虚假新闻和广告。这与西方的管理制度异曲同工,在“诚信”缺失的年代难能可贵。如果大家共同努力,今人未必一定不如古人。
TOP
175#

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诚信是立国之本、立业之本,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一个不讲诚信和没有诚信传统的国度和民族,终究会消亡。在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汲取传统道德中诚信素养的精华,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重塑诚信,建立与当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努力建设诚信社会。
         重塑诚信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发展到哪个程度,信用两个字不能丢。一个地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人才、资金、项目等可从外面引进,唯独信用不能引进,信用只能靠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结构与产品质量的优化、地理气候交通环境的优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是否具备诚信环境,诚信品级是否在竞争圈内形成共誉。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必须要有一个好看诚信环境。好的发展环境是人创造的,人的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市场发展的灵魂,市场诚信已经成了一个地方经济繁荣、腾飞的必由之路。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配置所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都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肯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低下是经济的大忌,也是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重大隐患,信用缺失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严重时还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必然波及到并导致经济的衰退和竞争力的衰弱。
       重塑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重塑道德理念,关键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让所有社会成员、经济主体认识到,只有讲求信誉,不损害他人利益,才能实现“共赢”,获取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以此推动诚信道德建设,使人际关系和谐、诚实守信,整个社会风气良好,文明程度提高。        
        重塑诚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也表现出诚信这个基本要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国家政权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以诚信为基础,造就良好的诚信环境,遵循诚信原则行事,共同建设诚信社会。
重塑诚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建设好诚信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筑庞大力量,实现打造“诚信社会”这一目标。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TOP
176#

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从古至今,儒家诚信思想在人类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重要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际交往的原则,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治国安邦的要略。
     信观念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诚信伦理之于现代社会也有了升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道德上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要看他是不是诚实,而且还要看其值不值得信任,有无让社会,让他人,尤其是让与其有利益相关的人信任的能力。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伦理精神首先在于对个人利益和权力的尊重,在于义与利的统一,在于对诚信的普遍追求。在加强对诚信观念重视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得提高诚信在现代社会的标准。
TOP
177#

信指的是真诚,人无信不立,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
TOP
178#

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在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可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TOP
179#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TOP
180#

中国儒家文化是非常重视诚信的。孔子所言“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宇,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这五个字中信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做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不讲信用的人,孔子曾迷惑不解,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他得出“民无信不立”的结论,告诫人们,富与贵乃“人之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古人把诚信看成是立身之本,立国之基,是非常符合人性和自然规律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