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认真阅读了这篇关于“以义制欲”的经典论述,深感其智慧的深刻与现实的紧迫性。朱熹、董仲舒、费密三位先贤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其核心并非要我们灭绝欲望,而是强调以“义”来节制和引导欲望,这为我们应对当下的物质丰盛与精神焦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镜鉴。
朱熹将“饮食”与“要求美味”区分开,点明了基本需求与过度贪求的界限。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消费主义浪潮,它不断刺激并合理化我们的“人欲”,将“要求美味”乃至追求奢华视为天经地义,使人陷入“彼胜则此退”的境地,天理(内心的准则与安宁)不断退却。董仲舒指出的“以乱为治,以贫为富”现象,在今天看来尤为警醒。我们似乎总以为无限满足物欲就能获得幸福,结果却可能是“大乱人伦”(如人际关系功利化)和“靡斯财用”(如资源浪费与财务困境),内心反而感到“苦贫”。费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的观点尤为中正,点明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欲望,而在于建立“度制”(即“义”的准则)。
反省自身,我常在“想要”和“需要”之间迷失。例如,看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即使手头的设备完全够用,仍会被营销话术和攀比心理驱动,产生强烈的购买欲。这便是“人欲”胜过“天理”的时刻,将短暂的满足误认为真正的快乐。
因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践行“以义制欲”:第一,建立消费前的“义理审问”。在非必要消费前,暂停片刻,自问:此物是“天理”之需,还是“人欲”之求?此举是否符合我的长期财务规划与环保理念(义)?第二,在生活中主动设定“度制”。如在信息摄取上,主动减少无目的的碎片化浏览,将时间分配给深度阅读与思考,以此节制吞噬注意力的“欲望”。第三,追求“义”带来的更深层满足。将原本可能用于满足过度物欲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培养兴趣爱好、增进家人情感、帮助他人等更能带来持久幸福感的事情上,体会“义”所导向的真正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