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以义制欲 [复制链接]

136#


欲望和天理是相互违背的,人如果屈服于自己的欲望,那么就容易发生动乱,社会容易不安定,如果人做事有度,为人以义为自己做人的基本限制,那么就能进退有度,行为举止不超过界限。人吃饭是为了生存,但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要求味道鲜美,便违背了所具有的天理。欲望不能随意的放纵,但是也不能禁止的太过于严格,譬如,为了生活而吃饭但不醉心于美食,可以吃饱穿暖但不奢侈。只有这样行为有限度,才能让人更好的达到仁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道德标准。也唯有此,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TOP
137#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举例而言,吃饭是人的天理,是人的自然欲求,不吃饭就不能保全我们的生命健康,但是如果要求食物味道鲜美,那就是人欲,是不符合义的标准的,要以义制欲,克服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TOP
138#

人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若放纵欲望,那么人间将与地狱无异。这时我们便需用义来克制欲望,以义治欲,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克制,人的生存利益不容侵犯,除非本人主动提出,否则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了他人放弃自己的生存需要
TOP
139#

小人渴望的君子亦渴望。超人欲能使正直者发奋图强,也能让缺德者萌生妒意。义和欲可以用自然界的两种动物来比喻,蚂蚁每天都会为了自己的事物辛勤奔波,蜜蜂也会辛勤劳作,四处奔波,不同的是,蚂蚁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蜜蜂是甘于奉公。敬胜怠,义胜欲。做事从以恭敬,敬重的心态出发做事就不会懈怠;从道义的心态出发做事就能胜过个人欲望。人们在讲道义的时候经常会把欲望放在一边,以义制欲,义利双收、以义生利,在义与利的选择中,儒家文化强调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在义和欲面前,我们也应当先义后欲
TOP
140#

道义与欲望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强调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义利之辨”的另一个侧面的反应,因为欲望和利益这两词几乎可以划等号,所以我认为以义制欲其实也就是间接地等于平衡义与利的关系。人生来就有欲,这是人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这个欲主要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去追求这些生活条件是正当的、合理的,应该的,但问题是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出限度,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不应再过分索取更多的资源,否则就会造成对有限物质资源的争斗,争斗进一部导致混乱,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这个以义制欲所制约的不是人本能的欲望,而是人的过度膨胀的私欲,因为每个人都有私欲,而不加以抑制的话,势必会造成相互争斗的局面,因此就需要义来制约和调和,让人们的行为合乎义的规范,而不要去发生矛盾与冲突,因此义的作用就体现在让人们的欲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并消除追求欲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当然,中国哲学中也有“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本人认为这是太合适的,因为前面说过,人本身就有欲望,这是人的本能,谁也不能更改,不能因为追求道义和天理,而让人们连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能保障,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这里的“灭人欲”只是灭人过分的私欲,只要能以礼和义的行为规范去追求欲,同样不会造成任何社会危害。
TOP
141#

我认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各种物质资料不能充分满足所有的人的欲望,有的的人欲望不满足的话社会就会发生动乱,所以必须推行一种模式来维持社会的秩序稳定,这就是义。每人的欲望都通过义来得到控制和调节,这样的话天下才是太平和安康的。人的发展才会是向前进步的。
TOP
142#

我认为,正所谓“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适当的欲望,这样才会有生活的动力,但是一些不该有的欲望是一定要去除的。如果人无节制地满足欲望,不踩住欲望的刹车,他一定会被欲望所控制,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文如意 最后编辑于 2020-12-19 09:30:08
TOP
143#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来,天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学伦理;人欲,就是人的口、鼻、耳、目、四肢之欲,又称为“物欲”或“私欲”。
古人说:“食色,性也。”人欲,是人的天性。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的欲望,人不断增长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人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人欲也是危险的,所谓:“欲壑难填”,人欲是永无止尽。因此,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必须将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以义制欲”是可行的,要用正确的、正当的“理”,即用道德观念、法律观念来控制、克服不正当的、过于膨胀的欲望。例如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达到修养身心、和谐社会的效果。
TOP
144#

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

关于欲望的观念,朱熹曾言:“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熹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之欲望的特性,即人所具有的天理与人欲,这一方进那一方就退,那一方进这一方就退,没有立定不进也不退的道理。正所谓“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万事万物都是守恒的,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人的欲望亦是如此。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的欲望才会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朱熹为我们指明了抑制欲望的一个光明的方向——以义制欲。人如果除却了限制的压迫,大抵都不免走向扰乱人伦的混沌局面。故而,人的欲望,亦或说人本身,时常依赖外在的限制,而“义”必然是那个良好的约束。人在汲力满足自身愿望之时,心中时刻有一把秤在衡量其言行是否伤及他人,损及他人利益。此称名为“义”,面对利益之事,我们应当时时“称一称”,希望不辜负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TOP
145#

满足人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利益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变化,在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是“衣帛食肉”。但尺度是随时代变化,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义”、 “利”就经常变成,“义”是不能追求物质利益,而“利”就是无限的追求物质利益,变成两种极端的原则。但其实不是。“义”跟“利”的最重要的分别,“利”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在所应得之外多得。我们追求利,实际上是追求我们所应得的之外有更多的追求。然而“多得”和“应得”的尺度,孟子认为“义”对物质的追求,跟“利”对物质的追求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分野,就在于“义”的原则之下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知止”的,不论这个限度在哪儿,他都有限度。“利”的追求与原则,是要求所谓的最大化,而最大化就意味着,永远没有止境。因此“义”跟“利”的原则的分野在于,“义”者是有尺度,知足和知止的,“利”者是无限的。
TOP
146#

义与欲关系让我回想起宋明理学的工夫论。理学一派如朱熹认为,理才是首要的第一本体,这也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是后天的,这是恶的来源,因此要去欲。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所以理学一派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实际上义也应该包含在里面,理学承接儒道二家,孟子的仁学是被他们吸收的。但是理学呈现的是去欲,而非以义制欲。若将义放在高于利益欲望之上,义是能够抑制欲望的。反观孟子的“浩然之气”,这是一种道德之气,充盈自身,让自己能够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TOP
147#

朱熹谈性的时候,并不是像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一样只偏向于一方,而是接着他的理气论将人的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单从“天地之性”看,性无有不善,因为专指理而言,但从“气质之性”看,则因为理气相杂,则有善有恶。
因此,朱熹的整个人性论就是要克服“气质之性”带来的不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他所提的“去人欲,存天理”,只有通过克服和去掉“人欲”,才能保存和恢复“天理”,也即是“以义制欲”,通过锻炼自己的内心,使之恢复为“道心”,用道德灭掉私欲,直达天理。
TOP
148#

陈杰思在《中华十大义理》一书中写到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除去限制,使人人都放纵其欲望,心意畅快,以至无限,这是扰乱了人伦而浪费财物,丧失了文饰是用来满足生命需要的本意。上下有别的人伦没有建立,势必不能治理,所以苦于动乱。欲望所需要的财物是无限的,势必不能互相满足,所以苦于贫困。现在,要从乱到治,从贫到富,非反过来节制欲望不可。所以必须要以道德来抑制人的各种欲望,使社会的发展朝着更加和谐美好方向发展。
TOP
149#

儒家文化“以义导利,以理制欲”,体现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有崇尚道义的优良传统。孔子主张“以义导利”,强调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获利,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说明了人如果违背道义去获取利益那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又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说明了要在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那么,人们就不会对他所取产生厌恶的心理。孟子以“义”显示人的“至善”,只要人能做到“以义导利”,就能实现人自身的道德价值。儒家主张“以义导利,以义制利”,有利于培育人们讲仁义道德的品质。所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认为“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明了人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义”,而不能为“利”所困。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欲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说明了若致富不符合义宁愿不致富,若脱贫不符合义宁愿不脱贫。
TOP
150#

最难的事情不是去得到,而是控制自己。欲望人人都有,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所不为,有的人思虑周全,利己不损人或是利人利己,关键在一个“义”字。义利相生,两者互相依存相互成就,只有在各自的基础上才能长久,有利无义、有义无利皆不能长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