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以义制欲 [复制链接]

106#

欲望不可放纵,但也不可禁断。不可禁断却强行禁断,那么人们就不会依从;只满足而不禁止,任其放纵情欲,那么风俗就日益衰败。
TOP
107#

        朱熹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千百年来被人们批判为是道学家的虚伪之言,然而朱熹的本意并不是主张完全压制自己的欲望,杜绝感性生活,这里灭的“人欲”指的是人过分的贪欲。《续近思录》里记载:“朱子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正常且必须的活动,所以朱子说这是“天理”,但是在饮食之外还要求食物味道鲜美,就是超出天理范围的“人欲”了。
        不可否认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兽性,为了抑制兽性,朱子主张用天理来克制自己的欲望,这跟孔子的“克己复礼”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希冀通过一定的伦理规范来克制人们不正当或者过分的欲望,以此达到提升自己和社会和谐的目标。所以朱熹的这句“存天理,灭人欲”更像是提倡人们“节欲”,保留正当的合理的欲望,节制不正当、不适宜的欲望。
        人皆有欲望,没有欲望人们就不会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也就不能进步,历史也不会前行。正确对待欲望的态度是不放纵也不断绝,清朝学者费密在《弘道书》中一语中的地道破了欲望的本质:“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强禁之,则人不从;遂不禁,任其纵,则风俗日溃。”我们既不能放纵欲望,也不能禁断欲望。若是强行禁断欲望,人们就会不听从;若是一味放纵欲望,社会风俗就将败坏。儒家非常推崇“中庸”,这一原则在很多方面都适用,所谓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对待欲望时也是如此,以心中的道德原则规范自己的欲望,以此来达到平正中和不违天理的境界。
TOP
108#

义者,宜也。义即要求人们讲求个度,各事各物都有自己的一个度,过则不美了。讲求事事物物都有个度,本质上是要求人们行为上有个准则,因此法律被制定出来,各种学生守则、员工守则也不是虚设。我认为,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就是这方面的书,它们为人们制定准则、制定“礼”。事事物物皆有它的“礼”。人应当依循“礼”来行事。当依“礼”而行成为一种习惯,就几乎不会有过度的情况了,好习惯是很难养成的,但也是很难改变的,一旦人依“礼”而行成了一种习惯,我想,离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远了。“欲”是一种对基本需求过度了的状况,如果人不被限制,任由“欲”泛滥横流,这时的人是处于动物的境界,人要成为人,应当遵循“礼”的约束,正是在约束当中,人更真正成为一个人。谈到“礼”,我认为人十分应当重视对先贤关于“礼”的著作的阅读,学“礼”,而后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人世的道理。但是,学习法则制度的同时,我们不能一味的信,更忌不分青红皂白的不信,这都是显得不可理喻的。理论要联系现实,我们应该在明白古人所在处境的基础上的“礼”,也应明白这个时代切实应承续的“礼”。这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TOP
109#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为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住诱惑,坚持住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
TOP
110#

如果除去限制,使人人都放纵其欲望,心意畅快,以至无限,这是扰乱了人伦而浪费财物,丧失了文饰是用来满足生命需要的本意。上下有别的人伦没有建立,势必不能治理,所以苦于动乱。欲望所需要的财物是无限的,势必不能互相满足,所以苦于贫困。现在,要从乱到治,从贫到富,非反过来节制欲望不可。
TOP
111#

追逐欲望乃人之天性使然,无可厚非,西方世界中世纪使基督教妖魔化,强烈的压制人的欲望,一切信奉上帝,后来出现了一批先进的启蒙主义者带领人们走出了上帝的阴霾,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从那之后,人们开始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宰,一时间却开始迷失,没有了上帝的约束,德行开始堕落,纸醉金迷的生活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可见以义制欲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凡事都需有度,此事亦不例外,要追求合理的欲望,而不能打着解放人性的旗号一味的放纵自己。
TOP
112#

孔孟将义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君王与君子都必须将义放在欲之前。
君子根据自己的位置,做出合乎自己身份位置的行为,以义为原则。不但在言行之中,要把握义,作为上位者役使人民之时,也应合乎义。按照规定去使用民力的行为就是有义之行,反之就是不义之举。
TOP
113#

所谓“食色,性也”。人的天性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约束自己的欲望,就会出乱子。宋儒有言“存天理,灭人欲”,此言在后世颇受抨击。我们换个角度,假如说“存人欲,灭天理”,这显然会让情况更糟糕。我们不可否认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所以义和欲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这个平衡需要用义来约束欲望的过度膨胀,使之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积极意义,这个积极意义往往表现在进取心上。这个进取心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其实“欲”并不是坏东西,只要运用的合理就会利大于弊,其利弊全在于一心,这一心需要义来维持。
TOP
114#

人生来天理、人欲皆俱。人的身上本俱最伟大的人性,也可能包含最可怕的人欲。现实生活中,我们赞叹于为人类生活生产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们的牺牲时,也会揪心不解于一些肆意于人命的犯罪者。为什么同样是人,但他们所呈现于现实生活,所施于他者的会如此不同?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身上自身就包含着天理,包含着崇高的人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人之本性亦会被人欲所杂,进而可能导致违背天理、违背世间规则的不为人所忍之行为。人欲的无度可以使一颗纯真赤子之心堕落为糟污不仁,可以使积极上进之青年变成满心疲惫、不再思进取的垂暮老者,可以使一富裕强大之国变成孱弱可欺者。对人欲的量度控制实在十分重要且迫切。一国之兴盛强大否最终追究在个人,个人人生之颠簸起伏在于自我之奋进,而人欲之限制对于每个人自我之奋进显得至关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欲的限制得以实现必须加以规矩制度。国家“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爵国》)个人欲由弱变强、由自卑而自信,也必须立个规章制度,而且去遵从它。当然,在实行当中,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规则进行修改。然而总要明白对于人欲来说,规矩、制度的重要性。立个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去执行,长此以往,总有个得到处。然而,我们也要明白,“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强禁之,则人不从” ([清]费密《弘道书》卷上《统典论》)也就是规则的制定还是要顾及人的基本的需要,切忌不放纵,时时把规则放在心中则可。于欲上,退一万步而言,规制自己而去从事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总比放纵自己的欲望于无关紧要之事上要有益得多。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最爱。
TOP
115#

无欲则刚是一种境界,《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为而治,不必强求,一切事物顺其自然,不要怀有功利心。但是一个人无欲无求真的好吗?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有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合理的,人因为有欲望而让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一个无欲无求的人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欲望要有限度,这个克制因素就是义理,恶意膨胀的欲望是该舍弃的,百害利己的欲望更应当扼杀在摇篮里。与前后学习内容相呼应,以利制欲,才能保持一种相对平衡。
TOP
116#

孔子在面对混乱现实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对人欲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人欲是一种正常存在。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如,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0]他赞成正常的人欲追求。子曰:“枨也欲,焉得刚?”[11]这是从欲的反面论说。孔子认为社会一旦为欲所乱,秩序礼法会遭到破坏。但是“苟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2]于是孔子形成了满足欲求、节制欲求、提升欲求的理想范式。归根结底,孔子对人欲的探求也出于让人修己以求做“仁人”的目的。通过自己的修炼,将自身纳入礼制的范畴,为礼正名,追求一个和睦、上下有序、欲望有节有制的社会。
TOP
117#

“人生而有欲”,欲望与生俱来,追求精神的愉悦、物质上的富足是人类的天性。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具有“眼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本性,欲望是人生的追求。与此相对,抵御诱惑,是一个恒久而古老的话题。按《圣经》的说法,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就是没有顶住蛇的诱惑,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结果被赶出美丽富庶的伊甸园,男人被罚要世世代代从土地里捞生活,女人被罚要接受分娩的痛苦。而那些能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的人,能淡看身外之物的人,视操守如生命的人,自然不会为金钱、美色、官位、虚名所动摇,铁石心肠,坚定不移。古人有苏武、文天祥、于谦,今人有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因为胸有浩然正气,百毒难侵,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荀子》有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如果我们能学会并坚持“以道制欲”,诱惑的力度再大又奈我何?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社会体,做人就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所以必须用道义来约束自己,否则会使社会陷入混乱。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义利之辩”,首先要处理好道义原则和功利原则的关系,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而是强调“以义制欲”。
TOP
118#

义者,宜也。饮食、性为人之所大欲。它们都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否则,本来无物扰人,人自扰耳。饥则食,渴则饮。一般情况下,人无饮食则无法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而太过讲究饮食,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在上边,则为不明生命之大义的表现。人生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天。人之生命,于宇宙中,不过刹那之间。当太多的外在的无太大所谓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神,精力为之疲于奔命,当生命逝去,回想一生,留下痕迹的有什么呢,生命的价值在哪呢?“生命不可空过,唯用之于有益之事业”,切实可行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处在人与人之关系中的人,十分容易地则可发挥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对别人说话的尊重,对迷路者的一次指明方向,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于人之有益,则何处、何时不是在为之事业。正因我们每一个个人在家庭当中,在朋友中,在社会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有时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重视自身,重视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做到如此,则需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欲望。性,亦人之所大欲。然而,人羞于谈论生殖器官,而且总是被遮蔽严实。生殖器官是人体最易衰老、无用之器官。我们要爱护它、了解它,吃食物补充它所需。生殖器官的寿命亦是有限的。男子六十四而无子,女子四十九而无子。若不节而用之,纵欲而为,器官功能则会更早衰竭。饮食、性为生命本能,它限制着我们。但我们也正可以通过有限之物寻求无限之道。这里面体现着人之为人,亦是人之为人的乐趣所在。
TOP
119#

孔孟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120#

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欲望和义理的抗争之中,正如朱熹所言,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就像一场拉锯战,一直在进行着,从来不会有停止的一天。只是很多时候欲望是欲望,实际是实际,承认自己有欲望并不可耻,这是人之本能,只是我们必须学会克制欲望,以义制欲。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只可能是毁灭,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正是我们懂得克制欲望,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才能够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生存,才能够克己复礼登上更高的成就巅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