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拜读此帖,对“舍利取义”这一核心义理有了更深的体悟。孟子将“生”与“义”的抉择,比喻为“鱼”与“熊掌”的取舍,深刻揭示出“义”的价值是高于生命的。这让我反思,在当今这个物质丰裕、选择众多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已非荆轲、文天祥那般生死考验,而是更为日常、却也更能侵蚀心志的“利”“义”拉锯。
现实中,为短期业绩夸大其词,为人际和谐放弃原则,甚至将“精致利己”奉为圭臬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恰如《菜根谭》所警示,物欲之路若不堵塞,道义之门便难以开启。反省自身,我亦有过在细微处妥协的时刻,比如因碍于情面而未对不当之事直言,这本质上是将“利”(维持表面和谐)置于微小的“义”(坚持原则)之上。
因此,我告诫自己,践行“舍利取义”并非要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而在于日常的“见义争为”与“有不善争改”。具体而言,我要求自己:第一,在职业选择与工作中,始终将社会价值与内心正道置于薪酬待遇之上;第二,在人际交往中,敢于在关键时刻为维护公义发声,哪怕会暂时损害个人关系;第三,每日自省,审视行为是否被物欲所驱,主动“弛却尘俗之肩”,培养一种面对诱惑时内心的从容与定力。唯有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抉择中不断磨练,方能真正亲近君子之学,朝向“道义之门”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