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526#

古人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历史长河的名人所阐述的义利观来看,大多数的思想家都把义利所分开了。正如《论语》里所讲的一样,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义与利似乎在所有人看来的都是相互对立的。难道这两者完全是对立的吗?孟子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者之一即可。那么为何取一而弃另一?答;取之一更为重要。因此面对义利冲突的时候先贤教育我们要取义弃利。为何?答;义更为重要。那么按照这一套逻辑来思考,利本身是有利之物,那么取义则明显是更为有利。因此可见义者是最为重要最为高级的利罢了。对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我们应该看到君子是比小人能够看到更为重要更为长远的利而已即义。另外追求一些个人利益这也并非先贤们反对的,只是这些追求利益的行为不伤害到别人即可
TOP
527#

在孔子看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于利与义的选择,他主张舍利取义,但是这种舍利也并不是舍弃一切利益,而只是相较于义而言,应当舍弃的那部分利,这就意味着,孔子并不反对争取自身应得的利益,但是这种争取自身的利益是在义这个大前提和基础之下的,应当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不伤害国家利益的条件下,合理地争取个人利益。
在义的面前,物欲利益就是阻挡人们通向圣贤的道路,只有当人们并不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相互谦让,互帮互助,获取正道,才能将道义之门打开。
TOP
528#

在古人眼中,利与义时常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往往当一个选择的结果是利的时候,在它背后总会有另一个选择通往义。所谓义,实际上是我们人为界定的一个通往最高道德的行为准则,古往今来,多少名士舍利而取义,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本心”,我们应该坚守这个本心,当遇到再大的利益的时候,我们都要懂得利只是一时的,而义才是长久的。人生在世,不应该只追求功名利禄,或许我们不懂得人所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够因外界的物欲而迷失本心,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当利与义不冲突的时候,可取之,但当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应该舍利而取义也。
TOP
52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在我们的生活中,利与义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取其一则要舍弃另一个。而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正是看他是否愿意舍利取义。
在现今蓬勃发展的社会,树立正确的利义观念,对我们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只屈从于自己的欲望,那么这个社会将变成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拥有正确的利义观,拥有自己的底线,那么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健的发展。
TOP
530#

孔子对“义”和“利”的认识很深刻,也很符合人性: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中的这句话,说明孔子其实并不反对谋利,只是要有底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孔子认为谋利是人的本性,因此并不反对谋利,他自己也愿意“求富”,但前提是坚守底线,也就是不能违背道义。如果谋利会违背道义,孔子会舍利取义,换言之,当义利出现冲突时,孔子会选择舍利取义,反对见利忘义。结合这次疫情出现后,国内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复星集团迅速行动,短短一周内,在全球范围内购得医疗物资共计近60万件,其中,医疗口罩超33万个,防护服超27万件。复星也正积极确保相关物资以最快速度抵达国内,并将第一时间捐赠给疫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一种舍利取义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TOP
531#

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问题,可见在利义关系中,有的人会选择见利思义,有的人会选择见利忘义。孟子曰:“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面对利益时,首先要确认是否符合原则,在符合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正当利益是利与义的有机结合,反之则会对社会造成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物质与利益无处不在的大环境,公司之间为了利益展开恶行竞争,小摊贩们有时为了控制成本会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材。殊不知,事情败露之后,公司与整个行业都会受到打击。现在的我们虽然不必做到舍利取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但是也不可以为了追求一己私利,放弃人生宝贵的东西。在我们面对利益诱惑时,时刻提醒自己,一己私利只是短暂的利益与短暂的快乐,长远的利益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TOP
53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春秋时代,列子穷困潦倒。郑相子阳的宾客向子阳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因为相国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为他效命,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哪里算是义呢?”
后来,郑国人民果然发难,杀了子阳。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列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清醒地看到了“无道”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利所动。
TOP
533#

义利之辨是先秦儒家哲学讨论得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只要谈到先秦道德哲学,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义利之辨的问题,那么在义和义之间该如何取舍,儒家学派认为,应该舍利取义,坚持义高于利,在《孟子梁惠王上》开篇就提到义与利的问题,梁惠王关注的是“何以利吾国”,而孟子强调的是“何必曰利,亦有义仁而已矣”,这说明义比利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如果只有利而没有义,那么人们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夺、相互残杀,这样只会对社会秩序造成更大的危害;而在利益的面前,如果能舍弃利益,选择道义,那么人们之间就不会相互残害,而会更加团结,更加关爱,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地发展。在《论语》里面也有关于义与利的对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另外,孟子还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由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儒家哲学对于义利的取舍和抉择所倡导的是一种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TOP
53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或利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君子与小人的取舍。我尊敬舍利取义的人,是他们用自己的品格保存了人类文明的净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义便是其中之一。小人为利汲汲营营,获得短暂的享受过后便是生命长久的空虚,因为他们已经丢掉了太多重要的东西——意志、气节、人格,以及尊严。
TOP
535#

义与利的辩证取舍关系,古往今来辩者如云,两者如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又被视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依据。不难发现,这里所讲的义和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都是将义和利放置在对立冲突的环境当中,而在这样的场景设置之下,利成为了君子避如蛇蝎的对象,义成为了天下之士争相追逐的理想行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于义和利的取舍,是利字当头,还是义行天下?我们所尊崇的“义”,是舍己利他人,是舍身为国家。从义,君子从心而已。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陈芳玲 最后编辑于 2020-11-17 18:41:57
TOP
536#

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就让我觉得新闻中的主人公有舍利取义的精神觉悟。那就是常德农民郝进捐15000只医用口罩的新闻。随着疫情发展,市场上口罩供不应求,一些商家趁机涨价,常德村民郝进却一次性捐出了15000只医用口罩。这些口罩,是郝进在一家口罩务工时,厂家发给他用以抵工资的。事后,郝进也拒绝了政府和网友给他的钱,表示“就想让这些口罩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TOP
537#

     见利争让,见义争为,有不善争改。意为见到利益就互相谦让,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争着去做,有了错误就争着改正。古代先贤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教导我们了许多关于义利取舍的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在他人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取舍中,会选择他人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面对利益与道义。是选择义,还是选择利,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的身上除了义,或许还有许多的羁绊,不能将自己完全奉献出去。所以,有时不能快速的做出选择。但,在某些时候,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如帮助他人,尽管这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我们也应做到尽量帮助别人。而不应为了个人私利,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弃他人于不顾。
TOP
538#

义,古代的思想家多释为“宜”,如《礼记•中庸》即云:“义,宜也。”意为分配公平、无偏、中正。利在 《尚书》《易经》中多次出现,至春秋时期,“利”才被赋予了经济学上的物质利益的内涵。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欲于利”,孟子倡导“舍生而去义”,义利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义利二者相互兼顾,到达某种平衡,即在坚守义的原则的同时,兼顾利的追求,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兼顾并不多,大多时候需要我们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其根本在于对义利的衡量,即在于其道德本心。人固有一死,但有很多东西超越生死,是无法用利益来衡量的。坚守义,便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弃义而择利,是小人所为。
舍利取义,是古时圣人便已倡导。今天的社会,更应该弘扬这种品格,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TOP
539#

  义与利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千百年来被人争论不休,却从未有哪一方说服另一方。这一命题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说研究的一个重点。
儒家选择的方向是“舍利取义”。这是由于儒家关注的重点以及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这是将一个人对义利的取舍与其人格修养相联系。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达到仁这一修养境界的人确实更多倾向于选择义,而非利。或者说他就算选择利也是在不违反义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舍利取义更多是对义利二者重要性的判断,是在二者产生冲突时所进行的取舍。
TOP
54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对义利问题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现代社会很多人常常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义”,舍义取利似乎才是现实社会大部分的写照。“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我追求义超过了生,所以可以舍弃生,这也是社会上很多人的追求,比如保家卫国的战士,比如抗疫前线的医护。这世界上很多义利冲突,希望我可以永远守住本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