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571#

能舍利而求义,是一种境界,能心存义而求利,是一种底线。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轻离别,有的时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信的迂君子。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收购届“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清楚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还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只是倘若孔圣人可以再度点评,定还是只褒不贬。因为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亿万的世界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对千千万万个有才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TOP
572#

回溯历史,这些舍身而取义者的壮举依然那么鲜活,着实让人感动。义,成了当今社会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公共车上,满车的乘客却任凭任凭歹徒的摆布;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无视小偷的胡作非为。舍身而取义者,少之又少。何况,有时我们根本用不着舍身。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叹世态的炎凉,道德的缺失,却恰恰忘了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悄然变化着呢?

而今,舍身取义和见利忘义,后者肯定居多。如果说我们真的缺失了什么的话,那我可以说:绝不是义,而是附着在义上的价值。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评价体系也在变化着。在一定范围内,正义得不到彰显,邪恶的得不到压制。故而人人自危,个个只求自保。也难怪见利忘义者多了起来。

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同时也要呼吁国家建立健全见义勇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法可依,让正义得到重扬,义得以再现!
TOP
573#

回复 2楼李丽萍的帖子

“义”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一种“指引”,没有“义”的指引,纯粹的“人类理性”会把人带入人生的沟里。因为,依靠纯粹的“人类理性”,人必定会趋向于“利”。
  “义”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在发挥着作用,我们可以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用纯粹的理性去逐利的时候,人活得很累,也没有几个人能逐到利,而且自己人生的格局越来越紧、越来越困。而那些曾经逐到利的人,出事的又非常、非常的多。我们应该试着用“义”去指引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TOP
574#

我们从小就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他饥寒交迫的时候,仍不肯接受人们的施舍,凭着一身正气,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义之言。陶渊明先生不被眼前的利益打动,获得了千千万万人的敬仰,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被万人景仰。
不为小利所动,才能有所收获。孔子云:“欲速则不达。”我们在生活中常为节省一点时间去做一件事,而往往忽略了这件事的意义,结果是得不偿失。正如写作业是为了完成作业。快,可以省出更多时间去休息,而忽略了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深化印象。这样取小舍大,终究会导致我们一无所获。
成功的智慧与舍小利密切相关,所以舍小利,方有所成。
TOP
57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是说君子看中的是道义,小人看中的是利益。在我们当今生活当中,义与利的选择是时常出现的,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很多人的选择是利,对于这种选择我不能够就完全说是错的,但是我可以说这种选择是不符合自身道德的或者是说没有遵从自己的本心,也或是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控制,没有发挥自已的真正主动性。在面对义与利的选择时,我们应该知道义的选择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道德的一种选择,可能义的选择会损坏自身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说,自己收获的东西(内心的安宁与舒适)是远远大于一时的损失,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利益的损失并不算是损失,因为最后它都会以某种其他的方式来出现,所以综合来考虑,在义与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利取义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TOP
57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于任何时候来说都是快速的,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仁义道德的人,例如前几天曝出的抖音直播的穷苦困难老人其实在背后有整个利益团队的操纵,在收割了网友的善良之心后,利用流量来进行变现,满足自己贪婪的利益。相反,在我们身边的很多群体,例如乡村教师以及扶贫书记等,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将自己的利益毅然决然地抛到身后,达到了舍利取义的高尚行为,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值得当今快时代的每一个人进行学习与实践。
TOP
57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从古至今,无数英雄先烈都是舍利取义者,为了精神利益、国家利益、长远利益而放弃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他们的言行无不都在阐释正人君子的“义”之精神。在面对苟且偷生和舍身取义的矛盾时,孟子指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面对个人安危与国难时,林则徐指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面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时,边防战士们选择战斗,选择无畏,选择舍利取义。先辈们在面对“义”与“利”时,都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义”的精神内涵。
TOP
578#

自古无两全之事,利与义的取舍往往是令人难以抉择的。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生与义也不可兼得。若想得之其一,必定要舍弃另一个。但自古以来,心怀大义者不在少数,无数人舍利取义,前赴后继的投身大义,这些都是义的极高体现。
TOP
579#

”义“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美德,随时间贯穿了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德社会。在”仁义道德“之中,义是仅排在仁之后的道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要仁,处事要义,在利和义的抉择之中。我们要考虑我们是否拥有”舍生而取义“的这种果敢气概,相比之下生与义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可能言重了,但利与义却实实在在的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这种气魄,去坚定的选择义,而不是为了利去出卖义。
TOP
580#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关公舍去曹操给的高官俸禄,护嫂寻兄千里走单骑过无关斩六将。民族英雄文天祥多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即使是许他丞相之位也丝毫不动摇。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社会上,公交车司机被干扰却无人上前,最终公交车坠毁。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了一个好的工作而奋斗。
TOP
581#

舍利取义是一种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而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是一往无前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勇气,是为了信仰努力追求的永不放弃的信念,是夸父逐日般为实现理想而超脱生命的境界,是成全,是豁达的人生态度。从小了说,在我们的人生中,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舍得现有的一切优越,去实现心中的目标或理想,这就是舍利取义。
TOP
582#

关羽曾经在曹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那时的曹操对其极其厚爱,以至于曹操自己手下的大将们,都很是嫉妒于关羽,他一个降将凭什么受如此多的优待。而后的事情,关羽在得知刘备在袁绍那里,毅然决然的弃曹随刘,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曹操看人的毒辣之出。关羽义薄云天,只会跟随于刘备,任你曹操金银财宝,美女诱惑,也阻挡不了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TOP
583#

舍生取义的境界追求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中,“义”一般指仁义道德、道义、适宜;“利”是指物质利益、功利、利欲等。先秦儒家大多重义轻利。孔子就最早探讨义与利的问题,孔子把两者对立起来,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而孟子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形成自己的重义轻利的义利现,他把道义和功利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不相容的。孟子强调仁义,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的“尚义”的义利观,培养了培养坚韧民族气节,无数君子和爱国人士,在困难面前,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放弃道义,而是始终把行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这种决不为苟延生命,而丢失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尊严的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大力发扬的。
TOP
58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对待义利的基本态度。在这里,“义”与“利”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或者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旨在说明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或价值选择。“义”代表着从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想来取舍;“利”则代表着从个人的实然欲求来进行取舍。在当今社会中,众人将“利”的分量看得太重,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道德方向。孟子的义利观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还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弘扬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义之义。力行于义才能有助我们成为君子,这就是利便是义,义便是利,对当今社会生活中利益取舍,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借鉴价值。
TOP
585#

生命是一场洪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那么面临‘义’、“利”抉择的时候,该怎么去选是一道难题。生命是宝贵的,正义也很宝贵,当生死和“义”相冲突的时候,孟子认为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孟子尽心.上》中《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的核心。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出发点,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的一篇代表作,从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和义、守义和失义方面层层论证,力证义大于生,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必须舍生而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这就是舍生取义之心也,人人都有,只是贤者往往不丧失罢了。有些人如果禁不住“宫室、妻妾、万钟”等的诱惑,必然会失去本心。孟子的义利之辨是历来儒家哲学研究的传统问题,正如蔡仁厚所说:“义利之辨,是儒家价值论的中心。”[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 278页]儒家的许多论题,如“王霸之辨”、“公私之辨”等都与“义利之辨”有直接关系,由此可知“义利之辨”思想的重要性。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或从“义”的角度,或从“利”的角度,或从“义与利的关系”的角
度。
义与私利的关系:孟子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很大,对于是否可以唯利是求,孟子态度鲜明,强调“义”作为人心内在具有的德性,对于人的欲望可加以引导、节制和规范,并使人们不以生物之性为人之本性,如告子的“生之谓性”容易将义、利本末倒置促使人们追逐利益,最终造成社会混乱。因此,对于人们不正当的私利要以“义”作为价值准则,对其加以节制,不能让其自然发展。“义”是人的内在德性,用“义”来引导和节制人的私欲,才是顺人性之自如若是以图私欲为目的,只会戕害人心,从而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义与公利的关系:义体现在公利上,必须以义作为保障,否则就会如同孟子所提到的缘木求鱼,齐宣王以求利的目的去求取更大的利益,结果不仅不会达到目的,反而会引出更大的祸患。《孟子》载:“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如果人们不义为其基础,则国家都很难幸存。所以一方面人们会更加积极的行仁义,正如子:“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道德的传播速度比政令的速度都快,仁义道德对于当时人们来说更为需要,可见“义”有利于整体人民的利益。另一面人们也不会做出有悖于道义的事情,义能够保障公利。孟子说:“行一不义,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有仁义道德的人,哪怕是杀一个人就会得到天他们也不会这样做的。老百姓在人口比例中所占比值最大,人民的力量如同水一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人民皆能以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则国家就能和谐安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