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601#

舍利取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应该选择道义而不是利益。这种价值观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仁义为基础,而不是以利益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舍利取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在商业领域中,企业应该注重诚信、公正和责任,而不是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应该注重道德和良心,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舍利取义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道义为重,注重诚信和公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进步。当然,舍利取义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实现道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只有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总之,舍利取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强调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应该选择道义而不是利益。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TOP
602#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实际上,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舍生取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和正义的胜利。在今天这个“莺歌燕舞庆升平”的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再为求自由和解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把做人的原则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放在首位。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首先从自己这方面来要求,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TOP
603#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物质、追求更好生活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可以光明正当地追求利益。君子也有欲望,但是君子会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去接受不义之财。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拿不该拿的财富,一方面破坏了社会规则,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也会损害自己的品格,带来灾难。
小人只有欲望,而不顾社会公义,不顾他人利益。这种人也许能得意一时,但得不到内心的安宁,一辈子鬼鬼祟祟。因为他们不仅被患得患失所累,还要时刻提防正义的惩罚。
TOP
604#

  中国儒家传统讲“君子重义,小人逐利”,描述的只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但许多人将此看成是一种说教,而不明其中的因果,实际应该是“君子重义而得利,小人逐利而受害”,但这么说容易让人误解。有的人会因此说,原来儒释道也是教人如何取利的,学佛的无我之义也是为了背后更大的利,道家的“无为而为”也是为了为而无为,儒家讲仁义,鲁迅看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透露着“吃人”两字。
  人在社会中生活,一般所扮演的角色或者所从事的正当职业都是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所获得的社会利益回报也越大,这就是典型的以义取利。
    人的高低贵贱不是由他拥有的财富、地位决定的,而是由其发心决定的。愿为社会大众、愿为一切众生谋福利的心就是高贵之心,也就是“义”,只追求个人感官物欲快乐的心就是贫穷低贱之心,这就是直接求利。
    贫穷低贱的人若能拥有一颗高贵的心,他的命运就能逐渐由贫贱转变为富贵(以义获利);富贵的人若拥有一颗吝啬低贱的心,他很快就会由富贵变为贫穷低贱(直接取利而受害)。许多头脑聪明无比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多是因为其发心只为利益自己的缘故。
TOP
605#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利义观也是道德观的一方面。利义面前,有的人选择了利,可是却失掉了利于义,而有的人选择了义,最终获得了利于义。
TOP
606#

儒儒家始终谨记“先义后利”、“义然后取”、“利不克义”、“重利轻义”的义利之道。孔子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肇食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对于颜回在极其艰难的生活状况下依然恪守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和精神状态,孔子是大加褒赏的。由此可见,孔子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取向。义、利难免有冲突之时,此时关键就在坚守正义,舍去不正当利益,有更高远的追求。
TOP
60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并不排斥利,也不反对富贵和取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但重义而轻利,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合仁义的财利、富贵坚决不取,这是孔子义利观的精髓。不取不义之财,不见利忘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义"是"天之德",即天意、良知落入于人世间,或反过来说,在最最具体事物中包藏的天心或道心,就是"义"。换言之,"义"与"仁""礼""知(智)",合称"天之四德",皆为生命之本体,所不同的,是"义"较之其他三"德",更富有"具体性"和"当下性"。
TOP
608#

  “舍利取义”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指的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舍利取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强调了正义、道德和人性的价值。它体现了一种为了大局和公众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舍利取义”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在面对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时,有人可能会选择挺身而出,捍卫正义和道德,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面临风险或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行为体现了“舍利取义”的精神,是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然而,“舍利取义”并不是盲目地追求牺牲,而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在实际情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价值判断来决定是否采取“舍利取义”的行动。
  总的来说,“舍利取义”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强调了正义、道德和人性的价值,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坚守正道,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勇往直前。
TOP
609#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对待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亚圣”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此,这种理念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作为一种崇高的人生理念,舍利取义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奉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舍利取义的观念在历史上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为了抗击疫情而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苏东坡被扣于匈奴后,宁死不屈;屈原看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就是“舍生取义”,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而如今,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指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为了维护正义而奋斗,是正义的替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是新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
TOP
610#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舍利取义”的价值观,即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抉择时,应该选择道义而舍弃利益。这种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舍利取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道义原则,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损害自己的品德和人格。而那些能够坚守“舍利取义”原则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道义,也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其次,“舍利取义”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认为追求利益是最重要的,他们甚至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但是,这种价值观往往是短视和狭隘的,因为利益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相比之下,“舍利取义”的价值观更加正确和长远,它强调的是道义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舍利取义”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些人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而那些能够坚守“舍利取义”原则的人,他们具有智慧和冷静的头脑,他们不会轻易被利益所迷惑或被情绪所左右。他们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犯错或陷入困境。

总之,“舍利取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智慧的行为方式。通过践行“舍利取义”的原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传播和实践“舍利取义”的价值观,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追求道义和正确价值观的行列中来。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TOP
611#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不同思想家们对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各自不同。儒家并不反对个人追求正当的利,只是否定追求过当的利(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对待义利的态度能体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明晓道义,能够根据道义来行事,小人则只关注利益,根据利益来活动。而孔子主张“见利思义”,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根据道义作为行动的标准,体现了以义制利的思想。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以义为上的精神。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面对梁惠王时,孟子直言“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认为国家应该奉行道义,才可能会有真利;奉行利益,反而最终会丧失利益。当然,他并非把道义作为利益的手段,道义本身就是目的,利益只是自然的结果,在个人层面,孟子明确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认为人应该追求道义甚至不惜牺牲。这也体现了他义重于利的思想。董仲舒进一步凸显了义利之间的对立。他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了道义是行动的唯一的根据,君子应践行道义而不计较结果的好坏。这一思想也为宋明理学家所继承。程顾说:“凡有利心,便不可”,强调修身必须完全排除欲利之心,朱子把义利关联于天理人欲,揭示了两者的根源:“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他也坚决主张修义去利。陆王心学虽然批判程朱理学,但在此问题上则与程朱立场一致,陆九渊教人首先在“辨志”,而“辨志”的内容就是“义利之辨”,他认为只有出于义的动机才是善的,而只有确立此志,才能修身成圣。
TOP
612#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重要事情。其实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在交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配合她、去适应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发生改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这个道理。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其实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犯了错的时候总是会为自己找很多的借口,想用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自己错误,似乎这样就可以减少罪恶感,可以不用去承担自己的错误。后来一想,感觉是一把双刃剑。这种行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懦弱胆小的、令人讨厌的人。但是在一些事情面前似乎可以让自己不再沉迷于过错之中,为自己的生活赶走一点阴霾,渴望照进一丝光亮。
遇到不义之人,我们很有可能会被影响。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坚持自己行义的同时,也要保持远离不义之人、不义之事,减少不利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TOP
613#

“舍利取义”是儒家思想中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强调在面临利益和道德的选择时,应当放弃个人利益而追求正义。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重道义、轻私利的传统美德。

儒家文化中的“义”,是指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行为的正当性。孔子曾言:“君子义以为上”,强调君子以“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孟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在面对生死或重大利益的抉择时,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原则。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他强调,君子的一切行为都应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礼”、“谦逊”和“信”来付诸实践。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舍利取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秉持的重要道德原则。通过不断弘扬和践行这一思想,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614#

在追求“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物质欲望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而真正的君子,则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个人与整体、眼前与长远之间找到平衡,以“义”为指引,追求内心的安宁与道德的完善。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以“义”为精神支柱,用智慧和勇气去抵制物质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更是追求精神完善、道德提升和人生意义的过程。
TOP
615#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中国哲学中,义利之辩是极其热门的话题。在儒家看来,当生命和义相互冲突时,要舍生取义,因为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相比生命而言,义的价值和带给个人生命的提升是极其广大的,回顾历史,舍生取义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给予了这些例子高度的赞美和称颂,希望能作为其他人的行为标榜,然而,即使有这些例子作为标榜,当我们面对义利或者生命和义的相互冲突时,仍然会有犹豫,非是思想深刻之人都会保全自己的生命与利益,这其中的矛盾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