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58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遵从舍利取义,我觉得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必须在道义、价值观和经济利益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平衡,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人类的本质需求、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同时,只有通过共识和协商,才能将道义与利益融合在一起,达成最大公约数,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TOP
587#

舍生取义的认识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舍生取义"是一个源自古代儒家思想的道德理念,强调的是为了追求正义和公平,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要做出牺牲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舍生取义"的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接受和尊重。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许多人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他人,这种行为就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此外,在一些职业领域,如医生、警察等,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经常会面临生命危险,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这也是"舍生取义"精神的体现。

其次,"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解读。例如,有些人认为,"舍生取义"并不仅仅是指为了追求某种高尚的目标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敢于挑战困难和压力,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 。

总的来说,"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我们评价和判断行为的标准,更是我们塑造和提升自我品格的动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舍生取义"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
TOP
588#

“舍利取义”是指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能够抛弃个人私利,选择合乎道义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体现了超越狭隘利益,追求更高义务和道德的精神。例如企业领导面临利润最大化与员工权益的抉择时,选择平衡双方利益,维护员工利益、确保公平,那这便是“舍利取义”的体现。君子求义,小人求利,“舍利取义”的行为超越了短视的自私,强调了共同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有益于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也对整个社会构建起积极的道德风潮。在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社会中,“舍利取义”成为引领行为的典范,促进了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TOP
589#

"舍利取义"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舍利取义"指的是舍弃个人私利而专注于取得道德上的利益。它强调了在道德实践中舍弃个人私利,而取得超越物质和利益的道德价值。

"舍利"即舍弃个人私利,这意味着个人在行为上要远离私欲私利的驱使,将个人私利放置于次要位置,主动舍弃那些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或者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倾向。而"取义"强调了积极地取得道德上的利益,即通过道德实践和行为来体现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舍利取义"深刻地强调个人在行为实践中应当追求道德利益,而非简单地追求物质和个人私利。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建立在舍利取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放下个人私利,才能达到道德实践和完善人格的境界。这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离不开对道德的追求和修养。

因此,"舍利取义"的观点强调了在儒家思想中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在行为上舍弃个人私利而专注于取得道德上的利益。这一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伦理的建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TOP
590#

“杀身成仁”说明“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追求,其重要性可以以生命来衡量。也点明了要想追求“仁”与“义”,就一定会有必要的牺牲。“士可杀,不可辱”,圣贤早已经将“义”与“生”紧密相连为一体。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物件上的取舍,“生以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则为人生奥义的伟大取舍。在历史洪流中,很多将士为保卫家国,求人民解放,子孙后世幸福安康而献出生命。生与死不过都是轻如鸿毛的短暂瞬间,若为求“义”成“仁”而死,死也被人记住,生也有了意义。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舍生取义的勇气,只需要内心常存“义”,拒绝破坏义理的行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便足以。
TOP
591#

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有所取舍。有的人走这边,那是为了义,有的人走那边,却是为了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利益会引着人往自私的道路上走,自私的同时往往也在损害别人的利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像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所说:“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舍利取义啊!                                                                                                                                                                                  
所以读书要明确目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为己,为义,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一是为人,为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只能选择前者,这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TOP
592#

舍利取义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它意味着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宁愿放弃物质利益。这种选择表明了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心。在现实生活中,舍利取义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些人可能会选择举报不法行为,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工作或面临其他形式的报复。这些人认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是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来追求更高的目标。
另外,一些企业家或公司也可能选择舍利取义的方式来经营。他们可能会注重产品质量、劳工权益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不是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企业或公司认为,通过关注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可以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和更好的声誉。
总之,舍利取义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坚持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这种选择表明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TOP
59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往今来有关义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人认为义与利是相反的,那当他们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首先利只是一时的得意,而义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品质。我们想要得永久的利益,那就一定要有义的约束。义是一个行为准则,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TOP
594#

义利之辨是儒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而在为学之方上与朱熹有严重分歧的陆九渊也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可见,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人类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二者发生冲突时的取舍,先贤们给出了基本一致的答案。孔子鄙视“不义而富且贵”,孟子选择舍生取义。如今物质生活丰厚了,人们之间却更加冷漠,社会上被物欲蒙蔽双眼,贪图不义之财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义利的天平偏向利这边,整个社会都会面临道德沦丧的危险局面。我想我们应该回到儒家经典中去,感受老祖宗在面对利益诱惑时的凛然正气,以此勉励自己,坚定自己的选择。
TOP
595#

       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的,由义取利,为众谋利,这是正确的方法,也是最理想化的情况。而往往我们会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导致我们挣扎在不同的选择之中,在此时一定要牢记义大于利,时时守得义,则事事能获利,起码良知上不会愧疚,所谓“吃亏是福”大概也是对守义之人的补偿和宽慰吧。
TOP
596#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TOP
597#

回复 3楼陈玉宾的帖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并不意味着孔老先生认为君子不能求利,而是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任“利”作祟,求利先用以来约束自己,把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TOP
598#

儒学中的义利观历来为千古传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故而利与义的取舍也成为一个问题。社会中有无数人选择眼前的利,享受金钱、权力等带来的片刻愉悦,亦有一些人为了夺利而丧失最基本的为人的道德,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如市面上的食品公司、化妆品公司等为谋取低成本而采用廉价不合格材料,对消费者产生巨大伤害。我认为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选择义,选择道德,才是为人的典范。
TOP
599#

舍利取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应该选择道义而不是利益。这种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舍利取义能够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和冲突,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道义,就会做出不公正的行为。舍利取义则要求人们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矛盾时,应该以道义为重,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舍利取义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坚定地选择道义,那么他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当然,舍利取义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利益,而是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时候,为了维护更大的利益或者实现更重要的目标,人们可能需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这种放弃应该是有意义的、必要的,并且是出于对更高目标的追求。
TOP
600#

从古至今,圣贤们便一直在谈论义与利的关系。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在面对治国的君王时,孟子也曾提出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感叹。舍利取义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它主张人们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应该选择道义而舍弃利益。
从古至今,这种思想被也一直为许多仁人志士所践行。为了维护商朝的尊严,伯夷和叔齐不肯食周粟,将自己饿死在了首阳山上。他们便是舍利取义的典范。因为遭受了列强的欺负,所以朱自清先生也甘愿挨饿,留下了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呐喊,这也是舍利取义的楷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很多的诱惑,官员会面对权力的诱惑,商人会面对金钱的诱惑,文人墨客会面对名誉的诱惑,这些诱惑犹如空气中的PM2.5,它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对道义的判断,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道义,守住本心。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