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71#

        “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粒种子,儒家思想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第一个原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政”。仁者爱人,这是孟子对孔子哲学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礼记·中庸》有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言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贯穿其中的亲则是人人关系中一种无形的精神纽带,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原则。由仁而亲,亲既是由家庭关系开始,向社会他人无限延展的人格力量,也是在家国天下中永久的向心力、粘合力和凝聚力,是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法则,由此可见,不亲不仁既不为人,仁与亲就是做人内生的根本基质。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丧失了仁这样的人的生发本根,礼仪曲乐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就没有用了,离开内容,形式便没有意义,因此,仁由心发,发而有亲,亲而有应、有和、有成、有长。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无有内圣何以外王。

     《孟子·尽心上》谈“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及爱人,此为孔子哲学中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现实社会一切美德的基础都根源于爱人,没有对人的爱也就不会有道德,如师德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医德是基于对病人的爱,为政之德是基于对人民的爱,儒家的道德之所以能承传不衰,就在于它如此合人性、顺人情。有为、有守、有目标,孔子的仁爱之光成就我们的人生、温润我们的心灵。
TOP
272#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理解。仁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和品质。仁的本义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仁人具有宽厚的胸怀,能够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对他人的需求和利益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关心。仁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重视他人的利益和福祉,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来帮助他人。仁人在行为上具有宽容、善良、慈祥、谦和等品质,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仁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石。仁是一种智慧和智慧的表现。仁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明辨真伪,以正直和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仁人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行为和品质,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人的优点和潜力。仁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智慧和智慧,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和谐共赢的目标。仁人的智慧和智慧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TOP
273#

朱熹在注疏《论语》时站在理学家的立场,把“仁”与“爱”区分,认为“仁”为“天理”。而王阳明从心学的立场出发认为“仁,人心也”,把“仁”解释为无善无恶心本体的“表德”。通过孔子有关“仁者爱人”的相关表述,我认为“仁”是沟通并融洽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情感纽带,仁者就是对他人有尊重爱护的感情并愿意付出行动去关怀增进他人福祉的人。
TOP
274#

仁不仅是涵养人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性中难免有恶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时时能以仁爱之心律己,时时以仁爱之心待人,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将会是一个充满仁义充满爱的社会。
TOP
275#

回复 15楼周朋的帖子

        仁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字面上理解,仁可以被解释为人性的善良和美德。然而,仁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或价值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理解。
        儒家学说将仁视为核心价值观,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一种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仁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儒家学说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仁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仁对于个人、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仁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并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仁的意义和前景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以仁为指导,坚持实践仁的道德理念,为共创美好社会努力奋斗。
TOP
276#

       我想,对人性的遵循、恢复、匡正、接近、体现、实践、创新,就是“仁”的的归处吧。
TOP
277#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信仰,只有情感的疏离和本能的享乐。我们忘记了如何去做人,如何有意义的去生活。儒家的“仁爱”就教导我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它让一个人养成自觉的精神状态,即对自身品行和自身知识水平的要求和对他人真诚实意的责任感。此种状态可以让一个人想要去学,知道去学,知道怎么学。
TOP
278#

孔子所强调的“仁”,与《中庸》所强调的“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孟子所强调的“尽心知性之天”、“存心养性事天”等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它们都说明了自觉的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根据是超越的根据,儒家所强调的道德并不是要为社会提供一个外在的他律性规范,而是指发自本心的道德要求。道德的本性不是规制,而是创造性。如果从外在把握深入到内在了解儒学传统,就会发现“仁”并不是实然层面的从“气”上讲的,而是超越性道德本体在人之道德创造的主体中的呈现和彰显。
TOP
279#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丰富而深远。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仁”不仅代表了一种广博宏大的爱,还包蕴着一切美德。它首先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即“仁者爱人”,强调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而推广到对民众和万物的关爱。
“仁”的内涵还包含推己及人的思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孔子认为,通过“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此外,“仁”还代表了一种最高的社会品质,要求人们克制自我,主动顺应社会规范,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行为准则。这种品质不仅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仁”的主题题解在于其广博的爱心、推己及人的思想以及作为最高社会品质的要求,这些内涵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理念。
TOP
280#

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子曰:仁是根,爱是苗。

两千多年来,儒家一直都在倡导“仁”的美德,直至今天,仁已成为了民族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化为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代代相传。

仁不仅是涵养人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性中难免有恶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时时能以仁爱之心律己,时时以仁爱之心待人,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将会是一个充满仁义充满爱的社会。
TOP
281#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而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这种爱不仅仅局限于亲人之间,而是推广到整个社会,乃至天下万物。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践行“仁”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刘晓彤 最后编辑于 2024-07-05 20:24:57
TOP
282#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这一命题奠定了“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核心观念的基础。韩愈则将“仁”进一步定义为“博爱”,强调了仁爱是对他人的爱护、关心和帮助,这种爱超越了功利和本能,根植于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通过远近关系的层次扩展,形成了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的递进层次。孔子提出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仁爱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强调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
    孟子则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扩展至人民,再至天地万物,体现了仁爱精神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仁爱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一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此外,文中还指出,“仁”不仅是“礼”的内在精神,也是“信”的必要前提,同时强调“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有助于培养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视良知和道德的民族品格。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仁”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TOP
28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或许讲的就一个博爱的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是无限大,他的舞台是无限大吧,就像我们现在都在说的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仁者无敌,这些在小说里是经常见到的,一个人有一颗“仁”心,那么,根据吸引力法则,他周围也会吸引着一群有”仁“心的人,他的世界也会充满仁的力量,那么他就是无敌的。仁的力量无极限。
TOP
284#

仁是作为“人”这一角度来看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和道德,也是做人所拥有的人类良知、善良的精神。我们要做到仁爱的精神,践行仁爱,发扬仁爱,让世界更加美好。
TOP
285#

孔子的仁道思想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一种社会伦理的体现。通过爱人、克己复礼和实践道德,孔子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图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实践孔子的仁道思想,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