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粒种子,儒家思想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第一个原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政”。仁者爱人,这是孟子对孔子哲学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礼记·中庸》有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言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贯穿其中的亲则是人人关系中一种无形的精神纽带,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原则。由仁而亲,亲既是由家庭关系开始,向社会他人无限延展的人格力量,也是在家国天下中永久的向心力、粘合力和凝聚力,是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法则,由此可见,不亲不仁既不为人,仁与亲就是做人内生的根本基质。孔子讲:“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丧失了仁这样的人的生发本根,礼仪曲乐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就没有用了,离开内容,形式便没有意义,因此,仁由心发,发而有亲,亲而有应、有和、有成、有长。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无有内圣何以外王。
《孟子·尽心上》谈“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及爱人,此为孔子哲学中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现实社会一切美德的基础都根源于爱人,没有对人的爱也就不会有道德,如师德是基于对学生的爱,医德是基于对病人的爱,为政之德是基于对人民的爱,儒家的道德之所以能承传不衰,就在于它如此合人性、顺人情。有为、有守、有目标,孔子的仁爱之光成就我们的人生、温润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