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最早出现于西周,在《诗经·郑风·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和《诗经·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这两处记载,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后来,孔子把“仁”作为儒家的核心观点,扩充了“仁”的意义,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那么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有四个。
一是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他认为“仁”之根本在于“亲”,“笃于亲”才能“兴于仁”。要做到“仁”,就要由近及远地从爱自己开始,爱父母,爱身边的亲人。因此,孔子怒斥宰予放弃三年之丧为“不仁”(《阳货》)。二是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但却不止于此,还应当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的爱推广到一切人。于是,“仁”就由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一般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三是个人品性。孔子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于仁,时时处处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就可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行和性格。所以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可以“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四是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是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孔子极具价值的思想是其强调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将社会和谐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爱人就是对人的生命的爱护和珍惜,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同情、爱护、帮助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推人及物的情怀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实现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二,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孔子“仁”的爱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就是为政以德,德治是孔子思想中治理国家的一贯主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时,德治还特别注重领导者的模范作用,强调以身作則,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能端正。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实际上,孔子这种为政以德的思想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有所启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种工作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其三,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通过“克己”使自己的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制,以实现“仁”。在履行“仁”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时,礼起了一个外在的强制作用,个人要按照"礼”的规定来进行自己的活动,规矩自己的行为,但是要达到仁的境界,最关键还是“克己”,通过个体主观的德行修养,将其完全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将自觉自愿按照礼的规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