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5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根脉,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透彻儒家文化,没有对“仁”的深度认识,没有对“仁”的本质性认识,都不可能真正认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都不可能真正明白儒家文化。“仁”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精神”,“是相互性的义与相互性的爱”。“仁的精神”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责任”,一个层面是“尊爱”,“责任”也即是每一个的本分,每个人在不同角色和位置的职责与义务,即“忠的意义”。“尊爱”是每一个对于上下位置的理解、包容、尊重、敬爱,即“恕的精神”。具足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说具有“仁的精神”,仅仅做到了“义务”只是做到了部分“仁”,能够在在不同角色和位置上实现自己的“忠”,实现自己的“责任”或“本分”,同时还能够做到对于下属或者其他人的“尊爱”,对他们的包容、理解、尊重、爱护才是真正的可贵的“仁的精神”。
TOP
257#

“仁”字最早出现于西周,在《诗经·郑风·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和《诗经·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这两处记载,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后来,孔子把“仁”作为儒家的核心观点,扩充了“仁”的意义,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那么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有四个。
一是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他认为“仁”之根本在于“亲”,“笃于亲”才能“兴于仁”。要做到“仁”,就要由近及远地从爱自己开始,爱父母,爱身边的亲人。因此,孔子怒斥宰予放弃三年之丧为“不仁”(《阳货》)。二是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但却不止于此,还应当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的爱推广到一切人。于是,“仁”就由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一般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三是个人品性。孔子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于仁,时时处处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就可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行和性格。所以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可以“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四是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是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孔子极具价值的思想是其强调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将社会和谐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爱人就是对人的生命的爱护和珍惜,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同情、爱护、帮助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推人及物的情怀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实现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二,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孔子“仁”的爱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就是为政以德,德治是孔子思想中治理国家的一贯主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时,德治还特别注重领导者的模范作用,强调以身作則,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能端正。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实际上,孔子这种为政以德的思想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有所启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种工作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其三,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通过“克己”使自己的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制,以实现“仁”。在履行“仁”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时,礼起了一个外在的强制作用,个人要按照"礼”的规定来进行自己的活动,规矩自己的行为,但是要达到仁的境界,最关键还是“克己”,通过个体主观的德行修养,将其完全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将自觉自愿按照礼的规定去做。
TOP
258#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做很多事并不止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行动的,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TOP
259#

仁是一种内心的品质,只有内心真心的想要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利益,反馈与自我。如果是真心帮助他人,即使在帮助别人之后,得不到任何反馈,也不会心生怨恨,因为求仁得仁,自己所求得就是真心的帮助别人,反馈只是顺便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为了利益而去帮助别人,帮助之后得不到反馈,就会心生怨恨,这就是判断人是不是真心愿意帮助别人的内心心理变化。
TOP
26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也有很多文学大家对其进行解读。我认为不同时代,仁的基本内涵不变,但具体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的。当代的仁可以直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呈现。不同时代有不同主题,对仁也有不同解读。我们要传承仁,发展丰富仁的内涵,在生活中践行仁。
TOP
261#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有爱、互助等。“仁”作为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儒家义、礼、智、信的基础。我理解的“仁”即为“善”,就是要有善心,有良心。以善良的本心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人民和自然,这样就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TOP
262#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以修心为上,修心就是致良知,明是非,懂善恶,回归人之本心。“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由孔子首创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正因如此孔子被看作儒家思想的创始,被看作中国传统精神的缔造者。仁、义、礼、智不可分割,结合在一起才是儒学,分割了,儒学就会异化、宗教化。仁是起点,义是终点,礼是过程,智是反思总结。孟子给出的仁、义、礼、智排序,本身就符合了人具体进行思维、行动的先后逻辑。
TOP
263#

“仁”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要研究传统文化,就必须去了解“仁”的思想。孟子把中国文化中“仁”的源头概述为“恻隐之心”,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实际就是指良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同情心,对别人好的这份心。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仁”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激励着中华儿女成为仁爱之人。
在整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都不同。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孔子对子张说:“拥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行就是仁”;孔子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仞”……虽然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对“仁”字随便地定义,而是把“仁”看作是一种道德范畴,因为弟子们每次提问的场景不同,孔子就因材施教,用不同的语句去表达“仁”的概念。而我所理解的“仁”即为“善”,就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有爱、相互帮助的境界。正如《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他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会保持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不由自主地伸出援助之手。而儒家思想提出的“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要怀着一颗尊重和友爱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可丧失我们善良的本心。
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仁”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告诉我们要从身边的人事做起,以推己及人的方法去践行仁爱之道,也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爱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去爱别人。而仁爱之道不能仅停留在思想上,它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实践以达到仁的境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要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待人宽容……这些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在给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在抗击疫情期间,我国人民对于“仁”的体现更为明显。面对疫情,无数的医护人员不畏艰险,穿着防护服,始终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却不退缩。不仅如此,更有无数志愿者奔波于抗战一线,他们本可以在家里和家人一起规避风险,但却为了守护他人的生命去无私奉献,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此次疫情,我可能无法体会深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仁爱之心”,更无法想象我国人民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我想这就是对“仁”最深刻的体现。
“仁”作为儒家学派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是儒家义、礼、智、信的基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人民和自然,从而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TOP
264#

儒家之“仁”发端于先秦。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孟子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荀子言:“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荀子·非相》)。得于先哲们的努力,儒家仁学经久而不衰,而正如张载所言,“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为何?因为先秦儒家历来更关注入世,很少关注“人”之外。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人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探讨“人”以外。而此时佛道两家的心性学说开始关注现实以外,可以说,儒家受到严重冲击。而也正是从这样的理论背景开始,张载开始重新审思——“何以为仁”的问题。而张载对于“仁”的诠释最大的不同,是他开始挖掘仁的本体问题,这一做法可谓石破天惊,甚至影响了其他后来人对于儒家之“仁”的理解。
TOP
265#

仁无处不在,它就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而已。我们是人难以摆脱一些个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限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大自己自然所给予的为仁的能力,放大自己人生中仁的本性一面减少自己内心的恶。不能消除只是尽力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减少他对我们的干扰和冲击。多多的从善良的一面中出发并且展现出来自己人性中的善意一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提高为仁的能力便也就随之提高了。做人就是要做仁事,看人世便也是看仁世。拓展自己的智之后便能多多的发现仁,学习收纳之后转化为爱,或多或少的促仁在世间的传播 。人人都这么做之后世界大同人世为仁便也就实现了。
TOP
266#

仁者爱人,四字便概括了仁的标准、要求,我们需要铭记于心。
TOP
267#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义。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人应该友爱大众,亲近贤德的人(《论语·学而》)。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TOP
268#

顾名思义,仁是仁慈的意思。这种仁慈不止是出现在家庭中,更是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在上学的路上,碰见小野猫来讨要食物,与它分享,这就是仁;在散步的途中,发现有人需要帮助,立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仁。在现实中,我们并不缺乏仁,无国界医生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她们的眼中,不分家国,不分种族,更没有肤色的区别,只有生与死的存在,这就是大仁。仁有很多种,它就像是一种不带界限的善良,无论我们是否相识,只要你需要我,我便会不假思索地走向你。
TOP
26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仁者,人也。”又说:“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礼者,理也;知者,智也;能者,才也。”在儒家经典中,仁、义、礼、智是被联系在一起的,三者都与人之为人有关。仁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本性和根本原则;义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礼是人之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外在形式;智是人之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智慧境界。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是人类普遍具有的道德本性和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以仁为原则处理各种关系。
TOP
270#

阅读这段材料,我深感“仁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它呼唤人们以善良的本性为基础,去关心、帮助他人,超越功利和本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韩愈、孟子等古代智者对“仁爱”的诠释使我深受启迪,他们让我明白,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努力践行“仁爱”,尊重他人,关心亲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献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功利主义的陷阱,用心体验“仁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共鸣。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仁爱”的伟大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