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11#

“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1.    恭
恭,在现代,我们理解为恭敬。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引何胤的解释:“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指在容貌态度、言语举止上表现的对他人的恭敬。
2.    宽
宽,是指宽恕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对待别人要宽容。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行为方式也会不同,在面对分歧时,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好恶而去评判。
3.    信
信,即诚信之义。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准则,只有做到诚信,别人才会有所相信,这样,才能被人赏识,被人举荐,试想,如果你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会选用诚信之人,还是会选择无信之人?
4.    敏
敏,即敏捷、勤快。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勤快做事,摒除懒惰。明代的文嘉写了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告诫我们不能把今日的事情推到明日再做,今日事今日毕。这也是对“敏”的一个有力诠解。
5.    惠
《说文解字》:“惠,与人也。”这里的与,是指给予别人好处。这里的惠,也分为物质上的恩惠和精神上的恩惠。惠人的同时能够让对方在未来的某一阶段给予你恩惠,可以实现互惠的双赢。
能够做到这五个方面,也就算很好地实行了为人处世。
TOP
212#

    我认为,仁的最本真的普遍涵义是对天所生之物都要有同情和爱。从生命的意义上说,人与动植物都是自然宇宙所生。儒家的仁爱思想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人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主张人类要爱自然、尊重自然, 与自然、宇宙和谐相处。对待植物、山水要深怀敬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种“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体验, 只有境界很高的人才有这种体验。缺乏这种境界的人,只见山是山,水是水,与我有何相干?更有何乐?在仁知之人看来,自然界充满生意,与之融为一体,不计利害,就是仁者情怀,能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另一方面对动物也要尊重、爱护。“骥, 不称其力, 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但孔子不称赞其力而称赞其德。孔子认为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爱护, 也是仁的体现、爱的表现。孔子主张要多了解动植物,多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主张“学诗”, 除了应对交谈以提高生活品味之外, 还因为学诗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这是仁爱思想的最高境界。
TOP
213#

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大概是孔子对仁与礼的关系的最好说明。由此可以这样理解,仁与礼也可以说是“质”与“文”的关系,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仁人君子。
TOP
214#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TOP
21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者爱人,首先应爱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之所欲,也当施于人,以爱己之心处人处事,更能理解他人所需,把爱人之行做到实处,当然具体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爱人之行更应该是在他人不满时感到满足,而不是在满足时感到富足。
TOP
216#

一个“仁”字,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TOP
217#

"仁"的概念是博大且深远的,需要我们用时间去体会.就如同一杯香浓的黑咖啡,当我们喝到第一口的时候会觉得它 我们才发现它的很苦,但是喝到最后才能品味它的美."仁"不仅指的是一种大爱,还包括人的道德观与良知.它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我思想品质.
08年奥运会的精神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它提倡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正如佛家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这也是一种"仁"的精神.
.
TOP
218#

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TOP
219#

仁者可以安守仁义,智者知道仁的妙用。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内心如果明白了仁的真谛就会感到非常的美好,这个境界可不是不知道仁的人能够知道的。如今社会浮躁,追求功利甚嚣尘上,人们所谓的追求幸福被误导为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了,好像如果物质极大丰富人就是会自然变得快乐、文明、知道礼节了。可是,真的富有了,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没有责任心的话,他仍然不会幸福,即使功名等身,亦是失去灵魂的卓越,漂浮于尘世,不知所归。子又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学习仁,还可以向山学。易经艮卦云:山 止 宁静。山养万物,矗立不动,静之极也。学仁,便要知静。当人能完全静下心来,便能感受到善良的本性。本性一出,仁义也自出。
TOP
220#

孟子对“仁”的阐述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孝”即“亲亲”之根本,由此可推知,不孝者必不仁,仁者必大孝。
TOP
221#

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TOP
222#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22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对仁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言简意赅,饱含深意。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侵犯了别人的利益。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他人利益,这样没有仁的行为害处实在太大,希望仁能够在人身上落到实处
TOP
224#

仁,孔子认为其本质是爱人,对父母亲戚朋友的爱,当然也是先爱自己的家人,然后再推己及人,去爱社会上的其他人。在这里,墨子的兼爱观点就与之相反,如果你先去爱其他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你自然会去爱你的家人。刚开始我会觉得孔子的看法我更加好接受一些,爱自己的家人是天经地义的,但爱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接触和了解,估计会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例子,就像如果你因为有事情,把你的孩子需要寄养给一户家庭,你是会选择具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家庭呢?还是会选择具有孔子推己及人思想的家庭呢?我想答案应该不言而喻了吧?兼爱思想确实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想法,但这种无差别的平等的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TOP
225#

当仁与法冲突时,我们是遵循仁,还是遵循法呢?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为了不让老母亲饿死,去偷了一些食物,但不慎被人抓住了。如果放了他,那是成全了仁,践踏了法,会有更多的人触犯法律,导致国家动乱;如果抓了他,那是遵守了法,不能成全仁,会有更多的人不仁。我们最好的作法就是惩罚这个人,但又照顾他的母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