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6#

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现在这个社会,不得不说处处都透着人情冷漠,这不是人们想看到的,想做的,而是他们有时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个社会太需要爱了,太需要这种无功利的爱了。
TOP
167#

仁,就是博爱,就是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仁爱就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良知、闪联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基于功利
TOP
168#

悠悠文化五千载,仁字不变在心中,不仅要爱自己,更要学会怎么去爱别人。仁更是一个恒久的问题,因为它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也不真实是“仁”思想的影响吗,我们应该把“仁”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广大,让以后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发展得更加的好
TOP
169#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吸取墨学,改造儒学,以“仁政说”和“性善说”
重新建构儒家的仁学,使仁学成为一门显学。是为仁的内涵之三变。其间,“仁义”的理念,在孔、墨、孟的仁学发展线索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近世以来,研究儒墨者,并未觉察“仁义”这一关键作用并予以揭楮。笔者著《先秦仁学导论》既毕,因借序言之便作一发覆,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TOP
170#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涉及到仁,但大凡提到仁,人们往往会把仁与孔子联系在一
起,这也难怪,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了其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其实,
“仁”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观念,其产生远远早于孔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由周王朝宗法贵族社会转变为非身份的平民社会,伴随着这一巨变,社会意识形态亦进入“礼崩乐坏”的混乱之中。伟大的平民教育先驱孔子,提出以仁学作为核心重建社会意识形态。
TOP
171#

“仁”的核心价值,几乎无人能够做到。因为根本无法做到,每个人都成了不“仁”者。人在极端美化的道德体系面前,如同晒着一具干尸——任何人都经受不起它的高温蒸发,最后的结果必然如同一具干尸。这就是中国人生存于人世间的“原罪”。因为无法成为真正的“仁人”,人们只能装出“仁”的模样,任凭虚假的一切畅通无阻。真正可怕的是,人人都对畅通无阻的虚假熟视无睹,整个社会都被包容在虚拟化的道德体系之下。
“仁”,如同巨大的帷幔,一只只看不见的手,将虚假、丑恶、肮脏的一切遮掩其中。
“仁”,就是这样的一块遮羞布,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挥动着,被迫挥动着。来自人世间的每一只手所挥动的一块块完全相同的布组成了这海一般广大无边的巨大帷幔。

仁”是完美与神圣的化身。在孔子学说中,“仁”的标准实在过高,一般的人根本做不到。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只能跳过90公分,但“仁”的标准却规定了人必须跳过150公分,大多数人对于“仁”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仁”有限而又无限。从有限的方面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从无限的方面说,做到“仁”需要人们无止境地做下去,做一万件“仁”事,只要做了一件不“仁”的事,人也许就不“仁”了。
TOP
172#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TOP
173#

仁者是博爱的,他以己身得失为得失,所以他也就不被得失之心所扰。
TOP
174#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博爱他人,心胸宽广。在当今经济发达,道德却有些脱节的时代,“仁”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社会中人情冷漠,官员腐败等不良现象,儒家讲究爱人,讲究仁政,当今,我们依旧应谨记“仁”的思想。
TOP
175#

仁,就是仁爱之心。仁者,就是在与另一个相处的时候能够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还有就是凡是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仁也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
TOP
176#

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既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周易·复卦》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朱子说:“仁者,天地万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
      儒家认为,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仁”作为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仁是内涵,借“心”之“觉”而显发。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通过“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觉”还表现为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远流长。朱子云:“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朱文公文集》)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这样的爱才具有伦理价值。
TOP
177#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178#

“仁”,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主要体现在君臣、长辈、妻儿、兄弟、朋友之间的一种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几千年来对中国的道德标准,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今天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道德标准。
TOP
179#

仁随时代的进步而更进,但是,无论是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还是爱天地万物,都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仁爱影响了无数代的中华儿女,甚至在大家的心中根深蒂固得存在着。既然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就应该去实践它,尊重人类的良知,做有原则的人。
TOP
180#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予以丰富和发展,仁的基本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没有人性得对待每一个人。人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感有思想的高等动物。而仁就是将人的本性发挥到极致,将爱人的思想代代相传下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