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81#

何为“仁”?从字形我们可以看出,仁是有两个人组成,这就告诉我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道理。由此可见,仁是道义的一种表现。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明确了仁爱的行为准则,然而我们仍要知道,孔子的仁是有等级观念的,并不能达到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即使是这样,仁仍然是我们所要推崇的的核心观念。我认为,孔子的仁爱也体现了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道理,因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所以可以说,人们天生就是仁爱的。虽然现在各国的人对中国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但是仁的观念是渗入到我们骨子里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个别表现就去否认整个民族。总而言之,“仁”的提出是孔子在皇权至上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进步思想,是一种伟大进步,需要我们后代人继续发扬。
TOP
182#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提倡“仁者爱人”。然而,其实他的仁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政治上,通过仁,想摆脱当时动荡的社会局面,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使适合稳定、和谐,是社会稳步发展。所以他要求君主施行“仁”,以德治国。在生活中,他又提倡每一个个体都要做到“仁”。他要求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樊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张问仁时,他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回答仲弓时,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成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不怨,在邦不怨。”可见,他对每一个弟子问及仁时,回答都不一样,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施行的仁也有所不同,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仁,是一种道德标准,他的目的就是不断推广仁,不光只是管理层,老百姓也要如此。所以,仁,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应该去理解孔子的每一种“仁”,更要不断修养自身,使自己达到“仁”的境界。
TOP
183#

老子有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就是说真正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没有私心意图的。孔子也曾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但事实上孔子说的这两种人都不是上仁之人,一个是为了心安,而另一个是为了利益。真正的仁道是自然而为,所有的行为都没有目的,无需强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标准。但是由于我们的世界是有概念的,所以就不得不有所规矩,用规矩来规定行为。然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有所规定的话,那么我们所表达的只有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了!
TOP
184#

孔子在从政、治史、教育、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事原则和主张,实则来源于仁心的价值判断。“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直道而行,就是依“仁”而行,不勉而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家事、国事、学术、政治,概莫能外。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孔子说:“为仁由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达于仁人境界的途径,在于用心体证而力行之。实际上,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 “致良知”。可见,修身即是修心,仁与不仁,悟道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由此看来,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可以理解,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君子坦荡荡”、“心安则为之”,以真诚之心爱天下人而不存私,真心流露时就是“我欲仁”;当下所作无一不是仁念仁言仁行,就是“斯仁至矣”。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比如,这个心就好像是镜面,寂寂不动。这时镜子能够映像的本性,无形无色,摸不到也看不见。而当外面的物体一起产生作用,或者春花秋月,或者雨雪交加,或者莺飞燕舞,一切色彩形象就都原原本本地在镜中反映出来了。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达到无知的境界,然后可以了知万物。像镜子那样,平淡而又平淡,这就是圣人之心、大道之体。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因此,唯有把握仁心之质,才有可能行率性之真。当仁心流露于思想行为,就是所谓诚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庸》)这里“我欲仁”,一个仁念才起,而“斯仁至矣”就是同时付诸仁行。合于情、顺乎理。这个中和之性,是自然从心里流露,丝毫勉强不得。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圣者能之。”阳明谓“真性不息”。
TOP
185#

二人为仁。所以,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然而仁是辩解性的,对坏人的仁与其说是仁,不如说是姑息养奸,所以是非曲直自在人心。仁不可强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强制地给予不是仁德,而是暴刑。
TOP
186#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187#

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

这仿佛是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应有的改变
幼小是照顾好自己即可,大些了就要学会照顾父母,工作后要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年纪大后就应该豁达而仁爱万事万物了

在古代这也对应着人的等级吧,皇帝爱江山,爱天地万物,群臣应爱民如子,百姓应合家欢乐,孩童应爱护自己
TOP
188#

说道“仁”,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孔子。我们先来了解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仁”是两个人相互依靠,需要用仁爱之心和谐相处,其本意是待人友善、仁爱。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仁”的句子,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即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巧言令色就出自这里,花言巧语译为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为令色。孔子注重言行一致,而巧言令色就是不“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即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搬迁了三次,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才是正确的选择。
    “仁”不只是表现在行为举止的“仁”,还表现在“仁政”。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即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孟子曾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仁”的思想现在依旧适应,"仁"体现在生活中。
TOP
189#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对他人的仁爱同样是对自己的仁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己及彼,他人得到的是我们的理解关怀,我们自己收获的是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的愉悦和慈悲。我们内心如同大海一样宽广,不经波澜,笑看起伏。
TOP
190#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TOP
191#

“仁”按孔子的就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互相关爱、重良知、种道德的民族品格。可见其重要性,“恭、宽、信、敏、惠。”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TOP
192#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193#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TOP
194#

“仁”,《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仁本义或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和谐,和谐可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融洽,和谐的原则即为“仁”。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孔子教导我们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守孝悌,讲礼仪。在当下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在面对诱惑时,抛除外在物欲,努力寻求内心的和谐。.
TOP
195#

仁的培养,不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既然我们立志于仁,就要有恒心,有信心,依仁而行,要向颜回那样,长时间依人而行,心志不移。这样才符合仁的标准,才能做到以仁为本的一种好习惯,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养成仁以后,我们就应该学会承担责任,把实现天下仁德作为己任,这才实现了仁的最终目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