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4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非常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尊重彼此、互亲互爱为准则,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就是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
“仁者爱人”的“爱”,是有讲究的.早在《礼记·檀弓》篇中,儒家先贤就发出了“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的警示.所谓“爱人以德”,就是指在遇到朋友、上级犯错的时候,要以道德标准为原则,不避讳、不偏护,恰当地指出他们的问题,以此作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儒者之所以时刻用道德修养来要求人、培养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这一重要的社会规范.儒家在讨论个人行为准则时,总是坚决倡导以社会公序良俗为依归、以道德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理念,这种理念其实就是“以德立人”.
“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源远流长. 首先,“仁者爱人、以德立人”是一种和人为善的思想.“仁者爱人”一语,重点在爱的对象,是“爱人”而非“爱我”,也就是要时时对他人展现善意,且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在道德上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TOP
242#

孔子重“仁”,并将作为“礼”的内核的“仁”做了多层次的阐释。“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孔子的“仁”学内涵丰富,在表述过程中,孔子一般不直接说“仁”是什么,而是通过一段段对话来使人感悟“仁”学意义,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
TOP
243#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244#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儒家的仁,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伦理观念体系。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只是作为达到“周礼”式的社会理想的必然途径。那要达到的,将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但是,这里必须看到,这种家族和家庭中的"孝弟"要求,仍然只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一种保证,所谓"孝慈则忠",因而总是离不开严格的等级观念,要在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良好秩序后,人人遵守,人人服从才是施行充分的"仁爱"。
TOP
24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一种思想,而能具体实践“仁”的人就是仁 者,这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话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下几段是《论语》对仁者的论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 者安仁,知者利仁。”(同上)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 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第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九》)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 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路·第十三》)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 十四》) 从上述几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仁者具备几个 特点: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佞,仁者安仁,仁者 不忧,仁者必有勇;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用我 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仁者能恰当地接人待物,仁者不 巧言令色,仁者安于仁,仁者不忧不惧而有胆色;仁者 喜欢稳重的山,仁者好静而长寿。 对于什么算是仁者,孔子与子贡还有一段非常有 名的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 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圣”是对“仁”的超越,是“仁”的极致,是一种理想; 而仁者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能达成的目 标,至于是什么目标,孔子没有明确说出来。“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想要成功, 就让别人也成功,自己能通达,让别人也通达。这就 告诉我们,仁者必须有广阔的心胸,有海纳百川的雅 量,不但自己成功,更能帮助别人成功,能通达地看 待这个世界。
TOP
24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导我们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重兄长,言语要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贤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采取学习文化知识。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会本末倒置,学习是在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的产物,我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努力提高自身修为,成为内外兼修的人。
TOP
247#

“人而不仁如何礼?”不具备仁德的人也不能做到实行周礼,孔子在重视礼的基础上,继续用“仁”的道德标准充实周礼的内容。对仁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还是纯主观的道德行为,具有自觉性、自发性,实现“仁”靠的是自身努力;仁的道德伦理源于家庭,在“亲亲”的宗法制度下孔子进而提出“孝悌”的重要性,“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尊敬、爱护父母、兄长,也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家人,才能在社会中与没有血亲的人相处是保持同样的善良心态。
TOP
248#

《论语》中“仁”使用次数的是111次,它是孔子讲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由“人”和“二”两个字构成,本意是指两个人之间互相亲爱、讲礼仪的关系。孔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强调人能从社会中走出来,把道德视为人追求生命意义的种严肃自觉的沉重承担。孔子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指出当一个人有了求仁的意志,假定天下人都不讲道德了,我仍然会坚抟操守,独自而自觉地、百折不挠地去追求道德。可见仁作为道德的核心观念,是生命的道德自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凌驾于社会的终极价值。
TOP
249#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给出的关于“仁”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说自己能有所成就的时候,也使别人有所成就,自己通达的时候也使得别人通达。这里所讲的“仁”是“推己及人”,从自己开始从而有所能力去帮助他人向好的方向发展。这里所展现的“仁”的体现与时代发展的今日所提及的“共同富裕”理念不谋而合。一批人富裕起来了,可以带动其余人一起富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TOP
250#

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子曰:仁是根,爱是苗。

两千多年来,儒家一直都在倡导“仁”的美德,直至今天,仁已成为了民族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化为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代代相传。

仁不仅是涵养人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性中难免有恶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时时能以仁爱之心律己,时时以仁爱之心待人,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将会是一个充满仁义充满爱的社会。
TOP
251#

我们要充分理解儒家核心思想——仁爱,并且认真践行。
TOP
252#

仁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我们要正确理解“仁”的内涵,并将“仁”转化成一种高尚的内在品质。首先,仁的前提是坚持底线与原则。例如,当今我们提倡建设法治国家,面对不顾道德底线与法律准绳的罪犯,绝不以仁爱之心姑息纵容,必须严惩不贷。仁的实施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其次,仁的根本是礼。《论语·学而》篇有言,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又遵守等级秩序是仁之根本;最后,从仁的具体内涵来看,仁集多元化的美好品质于一体,蕴藉深远。一方面仁能体现为人之真。《论语·学而》篇有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即,缺乏真诚的,用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的人也是缺少仁德的;一方面仁与智紧密结合。《论语》中往往将仁者与智者相提并论,同时比较,例如《论语·雍也第六》有言,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又《论语·里仁第四》有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又《论语·子罕第九》有言,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论语·宪问第十四》有言,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感,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其实,我们把仁放在当今时代的坐标系中,仁与智是无法分离的。面对疫情,钟南山院士医者仁心,始终坚持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攻坚克难,正是其仁与智并肩而行才挽救了无数生命。
TOP
253#

《诗经》中体现出周朝贵族具有仁德爱民的民本意识,这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两大主干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产生。《周颂·思文》中“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是周王颂扬先祖后稷为民造福,播殖百谷,养育百姓的功德可以配得上上苍的诗句,表现出周王学习先人造福百姓的民本意识。《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等句也体现着召穆公劝告周厉王要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民本意识。周朝贵族爱民惜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无疑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产生促进作用,具有理性色彩。
TOP
254#

“仁”作为儒家的核心范畴,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同样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他们将“仁”与“理”、“道”一起论述,仁之境界也是至善的圣人境界,在仁道之中,能体天地万物为一体。如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以爱己之心爱他人和万物,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圆融思想。如程颢进而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之境界不但是将仁心扩充万物,还能体会天下之物无一物非我,也就含有理一分殊的思想。如朱子将仁视为“本心全德”,是存理去欲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仁是德之全体也即是天理。如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由本心发明,人之一心也即是天地之道心,人心光明即无私欲存于胸中,自然能体会仁的至善境界,因而需要一系列修养工夫恢复本心清明。
TOP
255#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义。“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来,人应该友爱大众,亲近贤德的人(《论语·学而》)。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