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精华在于仁。中国自古就宣扬仁义礼智,孟子之“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若无此四心则非人也。夸美纽斯说:“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等等。这些都属于对良知的本质的认识。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仁位居第一。何为仁?即仁义亦即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出世不逃世,肯定世间,对世间万物怀有仁爱之心;一切嘉言善行,皆来自仁。仁表现在我们内心深处,即良知。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极少数人的良知却泯灭了培育人们的良知,让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唤醒人们的良知,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首先,要提高甄别是非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多元化社会呈现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甑别和判断,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其次,要诚信待人。人无信寸步难行,诚信是金,黄金有价,而诚信无价。做人需要真诚。真诚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做到肝胆相照,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另一方面要学会相信别人。最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心态好的人看问题总是积极的,因此,我们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第二,加强国人的价值观教育。社会冷漠现象的出现、少数人良知泯灭,主要是价值观发生了错乱。因而,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人的意识自觉,进而生成国人的现代人格形象,真正实现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高度统一、人的外在约束与内在自为的有机结合。
第三,学校应真正将德育放在首位。德育首位理念在教育界已逐步形成共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向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转变,让学生从“超负荷书包”里解脱出来,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切实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基本理论教育与教育活动、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