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86#

何为良知?在楼主的论坛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良知对于学生发展尤其重要的作用,我始终相信: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之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正如C.S.路易斯所说: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可能不是人才,而是恶魔。所以,成绩、能力不是培养孩子的目标。培养孩子真正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发展出使其受益一生的品格;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形成的,唯人类所独有。
当我们培养良知时,可以从“仁”出发,比如说感恩。《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父母将过世或刚过世,都叫做终。临终、还没过世的那段时间叫做慎终;刚过世,办理丧事的那段时间也叫做慎终。“远”,父母以往恩泽的点点滴滴,父母刚过世,不由自主会想到以往的种种,那个也叫做远。还有推远的意思,推及到列祖列宗的恩泽。我们感恩父母的恩泽,那没有爷爷奶奶,哪有父母呢,对不对?同样的感恩那个叫做追远。“民德归厚”,“厚”是仁厚,深深地感恩的心,宽阔的心,一种仁爱的心,叫做厚。曾子说,在父母将要过世或刚过世的时候,让人不由自主地追想起他们以往点点滴滴的恩泽,并且以着最诚敬、最敬慎、最感恩、最不舍的孝思来面对这个人生必定会遭逢的一种境遇。
TOP
587#

良知,期待苏醒。其实每一个或善良或邪恶的人,都是存在良知的。在特定的感情氛围和条件之下,人们被感化,从而唤醒了心中的良知。古代,“梁上君子"被对方宽容而受到良知的谴责,不但放弃了继续偷盗的想法,并且还选择了重新生活。这样在旁人的眼光中邪恶又可憎的窃贼,心里也存在待被唤醒的良知,何况是处在阳光暖照之下的我们呢?那些期待着被唤醒的良知,希望不会再遭遇到冷落。做一个心怀良知的人,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良知,开启人生。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出人意料的奇妙。怀有良知的人,不经意之间就开启了一扇希望的窗。《灿烂的遗产》中主人公在生活艰难的时候,遇到了惨遭失忆的张奶奶。当时,主人公不但生活窘迫艰辛,还要肩负逝去父亲的遗志--寻找智障的亲弟弟。在这样捉襟见肘的艰难之中,主人公在良知的驱使下毅然让张奶奶留了下来。而后来,因为这个收留的决定让主人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我想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受启发的不会只有我一个。良知,就是那一把打开希望重拾幸福的神奇钥匙。
良知,改变他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句话形象贴切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前不久逝去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个怀揣着良知的人。看到失学儿童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到那些灾难过后孩子们不可磨灭的伤害和恐惧,看到被疾病纠缠的那些稚气未脱的苍白无措的脸,杰克逊的心里有一种撕扯的疼痛和怜惜。迈克尔·杰克逊为孩子们所捐助的善款已逾三亿,至今保持着世界吉尼斯纪录。这是大爱,是良知。杰克逊的良知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喜欢他的歌迷,因此他们也定期自发的做一些慈善公益活动。杰克逊用自己心底深处大写的良知,改变了那些不曾付出实际行动的人们。良知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TOP
588#

培育良知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的自我认识、道德观念、行为实践等多个方面。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明确自己希望在实践中遵循的价值观。通过自省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是否符合内心的良知准则,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从自身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他人进行开放和诚实的对话,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TOP
589#

人生而被赋有纯善的天性。生而有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因此,人人可以为善,人人皆可成圣人。然而,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人恶的表现。这是因为什么呢?人的天性好比一颗明珠,而人所禀的气禀好似明珠上的污垢。因为天性的被遮蔽,人之天性并未能完全显现出来,人之所想、所为则不合天理。而人是一个社会的群体,人又是何其敏感,因此,人亦易受伤害。不是自愿而天性被蒙蔽之人,在兴许不知什么时候,会伤害到身边的人,而这些伤害也造成了被伤害者的需要的不被满足。如此,造成了许多有缺陷的人格,他们兴许需要一辈子去平复这些缺陷,治疗那些伤痛。因此,每个人的良知是那么的珍贵!一个有良知的人能够给予晚辈关怀与爱护,能够照顾、尊重自己的伴侣,能够使父母欢喜,能够关心朋友与同事……。良知如此宝贵,那么,如何培育良知?人天生而具有纯善的天性,天生而具有完满的良知。因此,首先,相信你自己。若不做什么,心不安,那就去做吧。若将做什么,而心不安,那么不要做。我相信,大多数人内心都会告诉自己答案,该不该做,或该不该不做。如果,一个人的心已分不清善恶了。那么内心的尘垢也就太厚了。也即意味着此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不要着急,良知一直在那,只是需要唤醒。通过一些能触动自己的人、物,为突破口,唤回自己的良知是可能的。
TOP
590#

良知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风气的重要法器,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成就的最基本的东西。要真正发挥心中的那份最基本的良知,否则一个人的意义可能就会没有意义。
TOP
591#

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既是先天的又是先验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终极依据,故良知即是天理。王守仁要致良知就是致知的拓展,“知”何以为德性所知不为见闻之知,此正是一个性善论的先验假设,这是宋明儒者所共同认定的一个假设,无这一假设,便不能有宋明理学这一高峰,这一假设沿袭既久,就是一传统,因此,此“知”为良知,为道德本心,为德性之知。阳明早年以知行合一为宗旨,晚年则以“致良知”为教,要培育良知就是要践行天理,就是要格物致知,为善去恶,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正是要人保持心意的纯净,一恶意发动便是行了,一善意发动还需要为善去恶的工夫加以实现,良知在这里发挥的是知善恶的功能性作用,因此,良知的发显既要依赖正心诚意,也离不开格物致知。
TOP
592#

良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精华在于仁。中国自古就宣扬仁义礼智,孟子之“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若无此四心则非人也。夸美纽斯说:“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等等。这些都属于对良知的本质的认识。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仁位居第一。何为仁?即仁义亦即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出世不逃世,肯定世间,对世间万物怀有仁爱之心;一切嘉言善行,皆来自仁。仁表现在我们内心深处,即良知。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极少数人的良知却泯灭了培育人们的良知,让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唤醒人们的良知,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首先,要提高甄别是非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多元化社会呈现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甑别和判断,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其次,要诚信待人。人无信寸步难行,诚信是金,黄金有价,而诚信无价。做人需要真诚。真诚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做到肝胆相照,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另一方面要学会相信别人。最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心态好的人看问题总是积极的,因此,我们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第二,加强国人的价值观教育。社会冷漠现象的出现、少数人良知泯灭,主要是价值观发生了错乱。因而,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人的意识自觉,进而生成国人的现代人格形象,真正实现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高度统一、人的外在约束与内在自为的有机结合。
第三,学校应真正将德育放在首位。德育首位理念在教育界已逐步形成共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向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转变,让学生从“超负荷书包”里解脱出来,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切实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基本理论教育与教育活动、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TOP
593#

培养良知是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良知,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本性和道德直觉,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内在标准。首先,儒家认为良知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孟子明确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良知良能,这是人性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培养良知,就是要唤醒和发掘人性中的善良本性,使人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儒家提倡“自省”和“慎独”作为培养良知的重要方法。自省是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慎独则是指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和自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放纵自己的私欲和恶念。通过自省和慎独,人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良知更加坚定和清晰。此外,儒家还强调“知行合一”在培养良知中的重要性。良知不仅仅是内在的道德直觉,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验证。只有将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儒家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良知,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
TOP
594#

在现代社会中,“良知”似乎成为了一个逐渐被边缘化的词汇。然而,在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上,良知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格品质往往与其内心的良知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和评价良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知如同种子,需要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家庭是这方“土壤”的主要来源,父母的行为模式、言语引导、情感互动等都将对孩子的道德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教育也是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价良知则需多角度考量,不仅是看其外在表现如是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利等,更重要的是内在动机与情感态度。一个具有良知的人会出于内心深处对于正义与善良的渴望去做出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不会轻易受外界诱惑所动摇。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内心深处的声音。
总之,培育与评价良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人心中那份纯真而伟大的力量得以激发和展现。
TOP
595#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良知说,认为良知就是人的本心。除继承在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良知是天理之灵昭明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即所思莫非天理矣。”他将良知与天理相等同,在他看来人心中天生有着天理,只要能正确的“思”,所思考的便是天理。除此之外,从内在结构来看,“良知”是人的至善之性直接发用于人的是非知觉之间,并随时以知觉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良知是以是非知觉表现出来的至善之性。致良知则是良知的发用,要将良知运用于事事物物。
TOP
596#

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与慈爱,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对生命的尊重。在社会中,“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或是去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给予他们温暖与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同事生病时的一句问候、朋友失落时的耐心倾听,都是“仁”的表现。“仁”要求我们放下自我中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爱去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让人间充满温情。
TOP
5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培育良知,于道德修养意义非凡,堪称关键所在。孟子曾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此良知,乃是人内心与生俱来的善念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效仿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举,时常反省自身行为是否契合道义准则;亦如阳明先生所倡导的“致良知”理念,在实际事务中历经磨炼,于善恶抉择的紧要关头坚守良知。唯有如此,方能让良知在日常的点滴言行中得以充分彰显,使我们的心灵愈发澄澈纯净,道德修养稳步提升,所作所为皆契合天理人道,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贡献积极力量。
TOP
598#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观念之一,对于培育良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认为,培育良知首先要从自我修养开始,以“仁”为准则省察克己。孔子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便是通过不断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符合“仁”,来察觉内心的善恶是非,修正偏差,从而使良知得以彰显。孟子提出“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人性中本有的良知萌芽。人们要做的是扩充这“四端”,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他人身处困境,依据恻隐之心伸出援手,便是在滋养良知;对不当行为产生羞恶之感,进而避免犯错,也是良知成长的体现。
同时,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经典,从经典中领悟“仁”的真谛和圣贤的道德准则,如《论语》中诸多关于“仁”的教诲,通过研习将其内化于心,让良知在知识的润泽下生根发芽,逐步培养出健全而敏锐的道德良知,以“仁”的胸怀对待他人与万物,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达成儒家所追求的成圣成贤的境界,让良知成为生命的主宰,引领我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TOP
599#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看到这句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不时萌生出一种奇异的柔情,每次他都想压下去,拿他近二十年来的冷酷无情与之对抗。这种状态令他疲惫,他不安地看到,不公正的惩罚毁了他的一生,在他内心所形成的凶险的冷静渐渐动摇了。”刚出狱的冉阿让处处碰壁,只有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并视其为兄弟,给予他温暖和关爱。当冉阿让因偷窃银器而被捕时,主教却谎称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赠予他一对银烛台,以此感化冉阿让。这才使得冉阿让从此找回那份深埋于心底,几乎要灭了的柔情与善良。十九年的监狱生活以及出狱后的处处碰壁,便是社会所带来的“苟失其养”,使得他内心的善良逐渐消解;而卞福汝主教则是那盏明灯,对于暗室来说,一灯即明。正如其所言“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是否有良知,当然是有的,但是只有时不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时,才能维持住并且将善意传递下去。当一个人几乎没有了什么羁绊,并且处处感受到恶意时,心中的良知也就离毁灭不远了。
TOP
600#

王阳明先生以日光被云遮蔽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恶念去除后,善念自然显现,心之本体得以恢复的道理。孟子以斧斤伐木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果放任良心被日复一日地侵蚀,最终将无以存美。良知存于本心,但是也要加以养护。
如何培育良知呢?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是自我反省。每日静下心来,回顾自己一天的言行,思考哪些行为是符合良知的,哪些行为是违背良知的。其次,是学习榜样。在生活中,我积极寻找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们可能是历史上的先贤,也可能是身边的普通人。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能够感受到良知的力量,并激励自己向他们看齐。比如,我了解到一些志愿者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这让我深受感动,也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尽力去帮助他人。最重要的,是坚持实践。良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动。只有将良知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培育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