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511#

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中华经典犹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其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与人生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源。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部分人对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忽视或淡忘的趋势。因此,加强和提升中华经典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学习经典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经典凝聚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共同情感,通过研读经典能够增进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经典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提高人文素养。古文诗词中所传递的仁爱、诚信、勤俭、和谐等传统美德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古典文学的魅力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的养成,使之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再者,经典教育能有效弥补现代教育中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构建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让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加深远的人生启示。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经典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以坚定的决心和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之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TOP
512#

龚自珍在《古史钩沉二》中极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若割裂民族的经典,中华民族文化将沦为无根的“游魂”,历史会被轻易扭曲、民族自信难以挺立,民族认同长期缺位。经典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权威文本,如果试图绕过那些经典文本而以外国经典是从那就无异于“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般令人扼腕叹息。真正伟大的理论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获得来的,中国的人文教育必然离不儒家开创的“四书五经六艺”等器、技、道并进,内圣而外王式的教育范式,需要注意的是经典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具备无条件的真理权。
经典的学理有生命的力量,能给人精神支撑,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那些千中抽一甚至万中抽一的经典能把我们的认知提升到极高的水平,自然能看出那些似是而非的泛泛之作所存在的问题和破绽;经典的原创性思想和方法是常读常新屡试不爽的,因此孟子以观海、流水为喻说明为学须由浅入深积至“豁然贯通”方能见“道”,“道”需在具体境遇中发用,在有限之中开启无限。
TOP
513#

经典之所以有内在的价值是因为其还能够解决种种现代问题,并不能只有思想史的研究意义。有人可能会质疑,很多经典产生的时代距离现代已经过了一千年,甚至两千年,现代社会相比于那时候无疑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经典对于今天的生活还有什么作用呢。中国哲学一直有“道”和“器”两个范畴的区分。是现代生活在“器”这个层面与古代的差异几乎是天地悬隔,但是以“道”这个层面观之,现在与古代并无甚差别,何以言之?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些每个人几乎无法逃避的苦恼,千古相通。还有“我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人生的“大哉问”,是“器”这个层面的无论怎么发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古圣先贤早已经思考过,我们不去经典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反而去一昧否定经典,真是“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