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406#

任何时代的道德必须建立在传统道德之上。道德没有新旧之分,抛弃传统道德,道德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摧毁旧道德,就是摧毁了传统道德,制造了道德荒漠,在这片荒漠上新道德永远建立不起来。所以,现阶段我们中华义理经典教育非常迫切。要坚持从知行分离到知行合一,从民间教育到全民教化,从间断浅显到持续深入。
TOP
407#

《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亦是对我们后人的警策。如果我们放任当今社会风气如此放荡下去,我们终将迎来灭顶之灾,而学习中华经典、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对其最好的约束、纠正。
TOP
408#

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它厚重深远。然而也正因为它的厚重深远,显得与如今的快节奏的社会格格不入,人们早已习惯于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而渐渐遗忘了“一杯清茗,一本书”的经典之味。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人们相对与古人而言,更容易迷茫、浮躁、焦虑,更容易斤斤计较、处处算计。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社会越发展,人味儿越淡薄。精神上的厚重感缺失了,肉体上的欲望却膨胀了。经典如今面临被遗忘的边缘化现状,让人堪忧。丢失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遗忘经典,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经典,承载着各个时代,各个鲜活人物的悲欢与沧桑,它的厚重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沉思与体悟,能够给人们以灵魂的颤栗与洗礼,最重要的是,它能安抚当下时代所带来的各种迷茫与焦躁,使人们定下来、慢下来,去思考自己的真正诉求与归宿。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409#

启蒙思想对当代中国人影响很大,尤其是“自我”这一概念。自我的概念来自人的概念,更准确的说是个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有的,而恰恰是民主和法治所必需的,所以从近代以来,为了普及民主观念,自我被当作反专制的基本素养被传播,以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和“我意识”以多种方式突显出来。所以在反思、审视启蒙思想的影响时,应该有一种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哲学中对“自我”的再看待,这也是中华经典教育必须要重视的。
TOP
410#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现代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传统的课堂教育则侧重于知识和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411#

当下,中华经典教育刻不容缓,而事实上,我们在一段时间以来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教育,但是可以看见的是,这一教育推行收获的效果并不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起到了反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推行中华经典教育的时候没有深入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了种种问题。故要想中华经典教育收获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有所了解。而中华经典教育包括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经典教育,因各学派思想本就不同,因此这一问题不好一概而论。故我将以儒学为例,探讨儒学复兴在当代遇到的问题,从而作为中华经典教育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的一个缩影,由小而观大。之所以要选择儒学,因为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儒家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因此,儒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因此,接下来我将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中一些不利于进行儒学复兴的因素进行剖析,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为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切入,其一是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其二是媒体在其中起到的不良的导向。通过对这两方面的问题的剖析,希望能有助于儒学的复兴,同时帮助中华经典教育在当下中国的顺利进行。
TOP
412#

一、人们价值观的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富足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与此相应的,人们因为逐渐迷失在物欲之中而带来的价值观的异化就成了很严重的问题。近年来,“成功学”大行其道,人们痴迷于追求所谓“成功”,而这“成功”往往是以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为评判标准的。以“成功”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会对儒学的复兴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其一,儒学本身被工具化。儒学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如果认真去看市面上很多讲儒学的书,就会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学的名义实际上还是在推销一些“心灵鸡汤”,这就会使得原本不了解儒学的大众对儒学产生误解,看不到儒学蕴含着的真正智慧,自然不利于儒学的发展。而比这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复兴儒学”的旗号,实质上却是在兜售一些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早已被现代新儒家所抛弃的传统儒学的糟粕,就比如“女德班”之流。而且他们往往把儒学和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试图告诉人们,如果不相信,不接受他们所谓的“儒学”,就是不爱国,是汉奸,试图把儒学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无疑是给儒学的一剂毒药。
其二,儒学的核心理念不被认同。当人们不择手段地狂热地追去成功时,他们的价值观便已经和儒学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比如近年来“厚黑学”的大行其道就反映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的变化。过度追求成功的人只在乎一个结果,只在乎他们是否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考虑达到为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他们对道德不屑一顾,无原则无下限,属于儒家所说的“小人”,而当这样的小人越来越多时,儒学要想复兴必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TOP
413#

二、媒体的不良导向
在当下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媒体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产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这里的媒体是指广义上的各种各样信息传递的媒介。而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后,便会发现,媒体对社会的不良导向和第一点中提到的人们价值观的异化是相互促进的。媒体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见而跟随社会热点。因此,当一个社会的很多人都有不健康的价值观时,媒体往往会加剧这一现象。以电视剧为例,之前很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就是《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却将司马懿这样的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徒塑造成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甚至为此不惜贬低作为“中华文化名人”的诸葛亮,以至于拍出了“司马懿穿女装在阵前读出师表将诸葛亮气得吐血”这样不忍直视的镜头。无独有偶,前些时间热播的《大秦帝国》同样为了抬高法家而不惜给儒家泼脏水。像这种混淆视听的电视剧,无疑要对当下人们不健康的三观负不少责任。
如上所述,人们的价值观的异化,和当下媒体的不良影响,这二者都给儒学复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事实上,不仅是儒学,中华经典文化的其余各个学派的经典的传承和复兴,也同样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因此,要想真正使得中华经典教育收获良好的效果,这两个问题是不得不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TOP
414#

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推磨还不令人忘却的事物。中华文化光正式的说就有上下五千年之多,那么可想中华经典更是不计其数。而教育,则是一个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的过程。儒家学派孔子成功地将中华经典和教育相结合,创造了不可磨灭的经典:六经。这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都是能很好的从诗书礼仪等各个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最重要的道德素质发展!然而,不说六经有多少人了解、看过,就连现在教育最推荐的“四大名著”原著,读过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啊!想念曾经同学友人们抬着书本看一天书的日子,想念曾经上课时那纯真、无忧无虑认真学习的日子,想念曾经邻里或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而又热情的交流。回到现实,人人抬着手机看书,看电视,“低头族”刷着快餐文化,对经典文化则是视而不见,对孩子从小教育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因为充满了欺骗,尔虞我诈,和黑势力。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无教”民族的表现呀!这对先天拥有良好中华经典教育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不应该表现出的后天畸形。因此我赞成当今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很庆幸在2018年国家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的研究性,更是推出了“素质强国”的理念,评选”四有“公民。从传统道德和经典著作里对人们进行再教育。往小处说,我很支持大家和我一样去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等这类的教育课程,这是一种对自我的道德素质的熏陶和提升。同时,我很高兴有这样的平台能够学习更多的经典文化知识,让我有感悟有行动。最后一点,读书,不但读的类要广,更要在经典著作里读透,在肚子里消化。就如我读完《孙子兵法》后,在学习生活里都有了促进性的发挥!中华经典教育迫在眉睫,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好好的品品咱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摆脱“无教”一词!
TOP
415#

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构成民族之传统,成为作家们创作的源头活水,成为人们做事的行为准则。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TOP
416#

中华经典教育的确十分迫切。说个例子,中国近代史教育课上,老师放到五四运动的视频时,我看得鼻子直酸,眼泪哗啦啦的,但是,就有那么几个人在那儿哈哈大笑,也没那么夸张,就是笑了,老师还在上面呢,我就不明白了,他们在笑什么,还是我太感性,泪点太低,太天真幼稚了,不过应该是我阴谋论了。但再如何也不该笑出声来吧,碍着伤心的我了这说明中华传统精神还是常常被人们忽略,中华经典教育迫在眉睫,而且,现在范围还是不够大,希望继续加油
TOP
417#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鼓励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能够接受外来的先进技术发展自我。但是在不断的西式教育和大众文化的腐蚀下,中国人确实吸收了很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大中华锤炼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记得的有多少?陈先生所讲的“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余心有戚戚矣,均不见,当今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大家都是在为稻粱谋,真正的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读几部书,更无论经典了。
有位我很喜欢的导师曾经跟我说,学习中哲不是一种武器去帮你赚的什么,而是要把中国老祖宗的好思想好传统都融到自己的骨子里去。中哲不像数学可以帮你算账,但是它能教你好好做人。
TOP
418#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经典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离不开中华经典教育。高校开展中华经典教育,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适应当代社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息息相关。
加强中华经典教育,要借助于大学生喜爱的传播形式,将中华文化经典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展示出来。所谓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也就是那些真的、善的、美的部分,用中华文化经典中包含的真知和真诚来启悟大学生,用仁义之善来教育大学生,用生命之美来熏陶大学生。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不应执著于古文典籍的书卷形式,可以先通过各种媒介和创意制作,将中华文化经典转换为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形式,借助大众媒介和网络传播的力量,使中华文化经典“普及化”,以引发大学生的主动探究,去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原典著作。高校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读中华文化经典,而是因为大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的时候,面临读不通古文的“文字关”,也难以领悟文化经典的底蕴和神韵,于是产生了阻隔感。如果改变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式上使大学生突破阅读经典的障碍。事实上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得中华文化经典知识并阅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过去,中华文化经典在传播载体上比较单一,现在则大不一样了,另外,当大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也会主动地去学习中华文化经典。
TOP
419#

流行阅读的读者是从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等角度选择读物,而经典则缺乏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通常不会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这一现象使得年轻读者不愿选择传统读物,古代的优良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已难寻踪影。在全民族中推行中华经典教育,从少儿到暮年,从学校到社区,我们都应行动起来,推行我们的传统文化
TOP
420#

由于知识性的挤迫、专业性的侵蚀,我们的现代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学内容过于平白,明显流于表浅,而缺少人文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