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451#

君子之风减消,小人之风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民族丧失经典教育而导致的恶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关心豪宅、豪车、名牌包包,攀比、虚荣之风泛滥,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当人们遭遇挫折,大多数是向外寻求改变,比如发奋赚钱,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企图重获新生,这自然是没有错的,但是,我觉得本质上的改变永远存在于内心,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和德行,从内在寻求改变,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能坦然以对。
TOP
452#

倡导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比较有价值、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经典历史文化。学习孔夫子的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复古,而是它关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TOP
453#

经典是一个时代中,描写那个时代的区域人类活动的最优作品。经典反映了普遍的人类活动规律,所有阅读经典的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到人类活动规律,因此经典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在不同条件下,读经典会“常读常新”,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人们也忽视了对经典的教育和学习。我们应该重新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并且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只有被教育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知识时,教育行为才能达到最高效。所以清晰完整地展现经典中的人类活动规律,让每个读者轻松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才能让经典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TOP
454#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塑造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打好基石的重要时期,还代表了国家强盛的潜在力量,代表了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这个时期必须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经典教育必不可少,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以仁义为首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可以让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TOP
455#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底色,学习经典在今天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经典教育的发展是迟缓的,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发展国学,但似乎并没有真正走上一个正确的发展之路。学生自小于曲阜长大,亲身的感受到了这些年来本地国学的一些发展状况,越来越多地国学培训班、研学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仍然还是十分局限的。我们能够看到,当前经典教育难以与目前义务教育良好的承接,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等传统文化成分的占比越来越多,但依然不够,而目前的国学班等一些机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完全与社会相适应。对于经典教育的走向,学生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师范生,还是认为国学教育与当前的义务教育是不能割裂的,中国不能走向双轨制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经典教育,丰富国学教育,坚持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TOP
456#

进入大学之后我深入了解了一个词汇“国学”,学国学就寻找文化根基的表现,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
首先国学经典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涉及到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人文教育方面。从启蒙读物到文史著作都在传达给我们为人处世的理念,并且也能够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华历史的文化渊源 对我们的自身精神建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这些经典里面蕴含的精神内涵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随着民族实践和不断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因此学习经典就是在了解中华民族的特性和根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小孩子的国学经典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经典学习的地位逐步上升。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无论我们接受了多少外来优秀知识,在我们的精神深处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因此我们需要把经典当做精神食粮来滋养身心,建构人格。
TOP
45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于中华经典的重要性,在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是逐渐被重视起来了。但细细琢磨,也依旧是停留在制度的宏观规划上。同时,国人对于更高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追求依旧在增长,并且也不再局限于经济实力的超前飞跃,不再局限于军事能力,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民族国家的文化早已对于中国人的心性人格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唤醒全民重拾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这就需要重视切实推进中华经典文本讲解教育,让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公民,都真正理解中华经典。
TOP
458#

经典是当世时代的精华,亦可以是其他文化得以呈现之滥觞。经典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一部《论语》,不同时代、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见解,例如:有人在里面读出教育思想,有人在里面读出君子之道,有人读出了君君臣臣,有人读出了知其不可为二为;一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有人只是读到一幅平常农家生活画卷,有人却读到作者背后的无限凄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一千个人咀嚼而不烂的伟大,我想也正是经典的力量。不仅如此,经典还能启迪智慧,让更多的美丽开出花来。如歌曲《可能否》的创作,作者就曾袒露灵感来自源于诗歌《镜中》里“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之意境,更有甚,计算机程序的算法也有来自于经典《易经》中的卦象,再到如今有压迫之势的西方文化,也是来自于曾经灿烂的希腊文化之影响。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不仅要仔细研读经典,更要多多发掘,注重把握经典带给我们的思路,这样既是对经典的保护,也是对经典的合理利用。
TOP
45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焚书坑儒使得中华经典造成大范围的残缺;晚清时期,社会中崇洋媚外的风气开始发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的温饱得以解决,我们才意识到两千年文化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传承下去又成为目前的一大困难,近一百年造成的经典遗失与思想摒弃,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中华文化经典发扬出去,让社会道德与大众修养提升,使国家经济提升的同时社会风气也提升上来,如此便做到了国强民强,让我们一起憧憬未来。
TOP
460#

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传承,这个国家的人就没有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经典,这个民族就无法在变动的世界潮流中绵延。当代社会的人,缺失精神家园,道德上缺乏引导,以至于心理抑郁空虚,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而社恐,孤立或者被孤立,失去集体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现象愈发严重。读经典,就是在同古代先贤对话,就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树中汲取营养,就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搜集经验,就是在昏暗无光的历史长河之中找到人性的光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重视道德的特点尤为明显,道德不仅仅是人性之美的显现,也是为人处世和谐幸福的关键。读经典,就是在学做人,就是在滋养道德心灵,不至于在信息爆炸,低级趣味肆虐的当代迷失自我。读经典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
TOP
461#

教育重在立德树人,以发挥个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若前者根基不牢,后者即使得到暂时的发展,也并不长远。我们90后一代,年少时还受到父母的谆谆教诲,老师的循循善诱。或许大多数90后对传统文化和思想仍有一些印象,但对中华经典阅读仍不多,大多数恐怕只停留在中学时代。我也是进入哲学专业之后,中华经典多了些。但像00后的妹妹,对《三字经》不了解,唐诗宋词只停留在背诵层面,了解不多,越来越感觉到中华经典对人生的重要性。《大学》的修身作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人的成长过程言明进修的可能次序,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中庸》的处世之道以应对万事万物。《论语》对仁义礼法的叙述。《道德经》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用之用。《周易》的变化无常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都对个人的修身立志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胜过某个明星的个人语录。
TOP
462#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有一定的欠缺,缺乏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忽视新中国建立过程的所经历种种艰辛,就容易产生娇奢的浮躁心理,对复兴强大祖国的信念减弱,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大爱国情怀的渲染,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一种为国家的复兴而读书,则不仅他的学习动力和效率也将会大大增加,而且学成之后更有一种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
TOP
46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历史和现实告诉了我们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容易导致中华民族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一个没有教养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样,活不长久也活不好。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败坏,世风日下,坑蒙拐骗盛行,毫无规章制度可言,长此以往一个民族就走向了毁灭。网络文化也需要规范和引导,虽然网络文化偏向于传播流行文化,忽视了对于经典的传播,也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人们的时间,但我认为,文化部门借网络平台宣传中华经典也未尝不可。据调查显示,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百分之四,数量极其少,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一般,因此能去接受的文化类型也只有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但如果文化宣传部门借用网络平台,如短视频平台宣传传统文化,借助动画短片,讲故事的方式,创作乐曲等方式,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经典,这也能实现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民的目的。也可以不定期举办网络传统文化知识问答,鼓励大家踊跃参赛,设置奖励。新闻传媒也可以鼓励经典诵读,比如前几年大火的经典永流传,中华诗词大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国学热。很大程度宣传了传统文化,激发了大众对中华经典学习的兴趣。
TOP
464#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经典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国之根 ,民族之魂,人文精神的体现。健全中华民族自我的文化教育体制,加强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正是恢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契机。现阶段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年轻一代中也不乏有热爱经典国学文化的人,例如:在很多段视屏平台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对于经典文化的科普视频蜂拥而现,这不失为一种让人们了解学习中国经典文化的办法。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传统与现代结合,科技和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教育的复活,这样的中华文化复兴是可以期待的。
TOP
46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同时更应该传承国学经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使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