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391#

孔子对“和”的说明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和而不同上,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凸显“和”与“同”的区别,进而展现出和而不同的重要意义。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划分,推崇君子的和而不同,反对小人的同而不和,据此,“和”与“同”不是等同的,“和”所强调的是比“同”更高层次的标准,在小人眼中,追求相同的要素就足够生存了,“和”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但君子不局限于此,认为人应该追求“和”的状态,这种状态中能够包容不同的存在。君子的追求更符合现实社会,所谓完全相同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同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而和谐的状态才能为理想社会的构建提供合理的路径。
TOP
392#

慕睦贵和,依和而行。非和不足以为美,非睦不足以为邻。“和”是和谐、和睦、和美的有机统一,是大同社会最具普遍性的原则,是讲信修睦的直接推动者,是秩序与契约的无形维系者。人们构建它、拥护它,并从它所创造的良好氛围中体悟到它的人文之美,进而自发性地反对混乱与无序等破坏“和”的事物。身在这个庞大社会体系中的我,宜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其乐融融的和睦之道寓于言行之中,终日不违。
TOP
393#

“阴阳两和”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既天地万物都被划分成为了“阴”与“阳”两派,如冷与热,冷为阴,热为阳。没有冷就谈不上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热,没有阴阳便无法独立存在。阴阳两者互为根本,阴阳之间能够相互转换,互相促进。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非常类似,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但矛盾也是促成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恰好说明了,阴与阳,好与坏都不是绝对的,若获得了短暂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不去努力,那失败一定接踵而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和久必分,分久必和。”在永恒的变化之下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华为正是乘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由自主研发技术面向国内市场到逐步走向世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发展为了世界百强企业。我很认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每一年中高考选拔学生政策在不断变化,但总有人能在多变的考试形式中脱颖而出。只有脚踏实地,提升自身能力,珍惜机遇才能收获成长。
TOP
394#

《论语·子路》中表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没有一片叶子会与另一片叶子完全相同,自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想法和理念。《论语·卫灵公》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与华歆对于权力与财富的根本看法不同,最终选择了割席而坐。我认为若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与自己根本看法不相同的人,或是违背法律,大奸极恶之人,及时选择远离,自身也可以免除灾祸,守护心中的仁道。“和”是君子的气度与智慧,包容他人的错误观念,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在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面前,庄重恭敬就能受人尊重,宽容仁厚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在日常交往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也能让我们结交益友,筛除于己不利的关系。若与他人看法相似,且对方也怀有和的气度,那就可以结交为朋友,学习对方不同观点的可取之处。
TOP
395#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让我想到了孔子教育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稍微有进步,就想让所有人知道。渴望被看见,被理解,是人之常情,但是“度”没有把握好的话,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扎实肯干,脚踏实地,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当取得成就时,人们自然会知道你。
相反,在潜心研究自己事业的同时,不能只是埋头前进,需要了解别人,做好为人处世。你不知道他人,可能会错过学习的机会、合作的机会等。所以我们认真观察身边人的言谈举止,仔细研究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了解身边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其实我认为更可怕的是“不自知也”,不了解自己,就好像没有努力的方向,更何况去了解别人。
TOP
396#

在《论语》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宽恕包容的和谐原理”,但孔子的一些言论和思想表达了宽容包容的精神和和谐原则。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德行来治理国家,比喻为北斗星那样恒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而运行,表达了宽容包容的理念,即通过德行感化他人,让他人心悦诚服,实现和谐共生。在《论语·子贡》中,孔子谈到了待人宽容的态度,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在待人处事上坚持一贯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都要宽容对待,不偏不倚,体现了包容的理念。
TOP
397#

孔子“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作为个人、国家达到“和谐”的方法、手段,二是各个层面体现出的“和谐”的状态。除此之外,“和谐”思想也作为《论语》的一条主线,体现在全书的各个内容之中。如《论语》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仁”、“义”、“礼”等基本思想都与“和谐”思想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和谐”是追求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与家庭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孔子希望通过“和而不同”的方法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TOP
398#

和谐并不指没有不同的意见而带来的天下大“同”,而是不同却能和。
“和”“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和”指不同事物、不同要素的和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西周末的史伯最先把“和”与“同”区别开来。《国语》记载,周太史史伯对桓公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认为,多样性的统一能够创生出新的事物,如果都是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用另一种东西来会和这种东西,就叫做和,由此人与万物就能得以生长和繁衍;如果是简单的同一的相加,就不会产生新的东西。因此先王用土与金木水火相和合,由此成就了万物。史伯的目的是奉劝周王室多听不同的声音,不要抛弃“和”而专门喜欢同一,强调“兼听则明”。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也主张去同职和。他强调要在过与不及之间保持中道,力图达成政治上的“平”。晏子指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另一方面,他把“清浊、小大、疾徐、刚柔”等相反之物的相济称之为“和”,进一步强调“和与同异”。人世间需要各种力量的并存共处,以他平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孔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春秋这种和同观在人际关系上的一种运用。子思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对和做了更为深刻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的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TOP
399#

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组织问题。”
TOP
40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似乎被强迫做一些事情经常发生,心情也会因此沉重,有时反驳与反抗似乎也毫无用处。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自己不能做这样的人,因为不想有人也遭受这种难过。
人的一生,也许就是在原谅别人和被别人原谅的过程中度过。自己总是觉得,为什么被人不能原谅自己,可当自己被伤害时,有些人却不会轻易的原谅别人。所以换位思考总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那种无意中做错事,伤害了别人,在等待他回应的那段时间的惶恐与煎熬,当我们知道那个伤害你的仁是真心认错时,我们大可以用宽容的胸襟曲拥抱他,原谅他。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和的力量。
TOP
401#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赞美了善良勤劳的美德。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通过描述男子对勤劳女子的倾慕,展现了善良勤劳作为男女相互倾慕的基础。这种美德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诗经》中还有许多诗歌赞美了纯洁忠贞的爱情。例如,《诗经·召南·行露》中的女子坚守纯真爱情,拒绝攀附权贵,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纯洁的追求。这种爱情观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被认为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
TOP
402#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是指和谐、和顺、和美。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可以与“和谐”相联系,它体现了个人对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和”的学习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学习“和”意味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 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的重要基石。学习“和”要求我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3. 国家和平: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学习“和”意味着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习“和”要求我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5. 人际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学习“和”意味着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内心平和:个人的内心平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学习“和”要求我们培养良好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和”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和谐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通过“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和平的行动中,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有道德的社会环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