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346#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TOP
347#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TOP
348#

  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体现为天人合一,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唐君毅先生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提到“中国文化精神之本原,吾人即可谓中国思想,真伪本质上之天人合一之思想。”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和谐”,中庸之道则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因为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两个极端,而不偏不倚,公正客观,才是中庸之道。比如辩论赛,两个队伍各持己见,双方的见解却是两个极端,中庸之道,就是整合观点,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不偏不倚,博采众长。《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甚也乎!”孔子说“中庸”最高的道德,这是一种政治智慧、艺术智慧和人生智慧。政治上我们追求大一统理想;经济上不患贫患不均的均平思想,万物并跃不想害;艺术上是物我通情等等。
TOP
34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原理,我认为就是和合之道,人需与天地合,人需与时合。
《周易》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意思说,大人与天地的道德相合,与日月的光明相合,与四季运行的时序相合,与鬼神福善祸淫的吉凶相合。所以,人需与天时相合,在不同的时候做与之适时的事,这样才可称为“大人”。如果人能够与时合,与天地合,那人便能够讲“礼乐”。因为《礼记·乐记》中讲“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礼乐虽然是外在的规范,但是礼乐是来自于或者说能够呈现出天地间和谐与秩序。礼求顺,乐求和;礼从外现,乐从心发。礼从差异有秩序的角度让人保持不同,使人明白差异,能互相尊重。乐从和同的角度,使人相互感通,能够彼此亲近。人不过于礼,也不过于乐,便能够保持内心平和少欲自然而然便能与时合、与天地合。保持和合,故能和谐处之于世。
TOP
350#

我国目前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推动上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倡议,是我国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外交新格局之必然要求,是我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为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之重要标志。
TOP
351#

他人犯错,必有因。而我们大多人,只看果。拿错当借口,作为发泄的出气孔。
殊不知,“吾日三省吾身”,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人的错,自己是否也有责任,如若是最终错误的刽子手,又哪有底气去责备他人。
自然,思量反省后,对他人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宽恕和包容。
同样的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是犯错的人,这种事一定是让人委屈而又愤怒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宽恕和包容他人呢?
反思自己,换位思考,宽恕包容他人的前提,方法,由来。
宽恕包容又是和谐原理的根本,“佛”家不挣不抢,宽恕包容了他人,也放过了自己,便无非事端。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352#

所谓“亢龙有悔”,正如“水质清则无鱼”,极端主义断不是好的。
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适度存在?与人争论到一点时,能适度把握,平衡在争吵之下吗?
要做到那样的适可而止,得要多大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冲动?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再有这种极端的思维,人人如此,挣得头破血流,会让多少人失望,失去发展自己美的机会?
如若成功了,鸡身何处安放,这也便成不了一个完整的鸡了!
适度是需要靠智慧来衡量的。
适度是和谐的嫁接桥,它是继和谐原理根本——宽恕包容的桥段。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353#

为了臻于理想的和谐社会,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和谐之方,并为此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在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治国平天下这一层面上,孟子与其他儒家学者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孟子对实现平天下理想的手段进行了认定,明确把平天下区分为霸道与王道两种方式,并对二者给予不同的评价。
TOP
354#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深厚的终极是淡薄,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淡薄,隐匿于其中的却是汹涌充沛的情感。淡薄只是对深厚的习以为常。比如适度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悲伤却只能够证明幼稚。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黄碧云说,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的确,无论是生活中的强者,还是剧本里的,他们大都精致、柔软、沉默,看着自以为是的弱者喧嚣着走向灭亡。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哲人的话:“人类至少可以从一棵树上学到三种美德:抬头仰望天空和流云;学会伫立不动;懂得怎样保持沉默。”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它被先儒奉为经典,它是最高的德行,是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秉承天赋之禀性而中和内心以践行的。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我想,不是。《上蔡语录》里有句话,“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的确,有些志,需要穷极一生;而有些志,穷极一生,也做不完。造物主创造橄榄需要一百年,而洋葱经过短短几月便枯老衰亡,请别再留恋洋葱式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一时三刻造就的,不要妄想,但要理想,学着谦卑,然后进步。我相信,终有一日,当打开中庸之门的那一刻,我所在的这片土地,破晓,新日,曙光。
TOP
355#

强者精致,柔软,沉默,看着自以为是的弱者喧嚣着走向灭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尽其柔弱,偏偏能驾驭最为坚硬者;何其严密,终将被无形的力量穿透。水是最柔的东西,却能够穿山透地,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作用在于“无为”,并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是《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突出事物转化的必然性这一辩证法观念,并非一味“守柔”“不争”,而是以柔克刚。
想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一个你,温暖的学生的心,这便是学校。没有真枪实弹的风暴,和什么光怪陆离的泥淖,教育者,用恒久温存的柔软力量,暖暖地直入人心。让一个一个普通的孩子,可以站上、走上巅峰的舞台;让一个一个单纯的生命,如稚嫩的小苗,蕴含了根系的强劲,总会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一个懵懂的青春,如春雨后的笋,悉数苏醒。我们终于在这段温润如水的滋养里,稳稳走过心性的完善与成长之路。
TOP
356#

子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孔圣人的谦虚态度由此可见,谦虚究竟有多重要呢?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谦卦,每一爻皆吉。《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圣雄甘地这般重视谦虚:追求真理的人应当比尘土还要谦虚,世界可以把尘土踏在它的脚下,但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谦虚到为尘土所践踏。只有这样,他只有到那时候,才能够一瞥真理。
虚怀若谷的人,胸中有海洋,能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河流。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我们太容易因为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我们不妨放下名利的包袱,真正打开自己的胸怀,用好奇闪光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惊喜,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TOP
357#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最贴切的可以联系到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即人天生应该过群居生活,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次习读微子篇,让我对古代的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古代要想做一名尽职尽责的忠臣既容易又复杂,容易是因为只需要坚守内心的理想和为官之道,难是因为施行起来很难实现,尤其是面对昏君的时候,不同的坚守便会有不同的结果,也许是郁郁不得志,也许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许是世外隐居……而反观我们当下,做官却似乎没有那么多纠结,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而言,我更赞同孔子他老人家,欣赏不可则去的态度,灵活变通,不强求,但却不是从此放弃,不再努力,只是换个方向和角度。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需要这样的智慧,如果真能做到不可则止,或许人生就少些纠结,多些释然,少些冲突,多些快乐!
TOP
358#

一、和谐原理
和谐原理是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均衡理论。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包括人的身心和谐、群己和谐和天人和谐三个方面;人的身心和谐是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主张人的内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群己和谐主张"仁爱" "忠恕""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 "和谐"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人和谐包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TOP
359#

在小节中提到和谐,将宽恕做为第一点。《魏书·序纪·文帝》:" 始祖 与邻国交接,笃信推诚,不为倚伏以要一时之利,宽恕任真,而遐迩归仰。"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美,而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宽容在待人接物等方面都非常重要,宽容他人,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促进。
TOP
36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亦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因而共居于世,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独立的思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