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361#

以和为贵是我们民族所喜爱的一个词,和谐相处、和平统一是我们都喜欢的词语。和同时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我们应该尽力去做到天人合一。
TOP
362#

在自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必然会形成适应环境很好的生物越来越多,与之相反,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减少,直至灭绝。在社会中如果按照那样的道理就很可怕,所以我国会一定程度的抑强扶弱。抑强,收取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越多,收取金额也就越大。扶弱,设置居民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实行精准扶贫政策。这样大大缩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缓和社会关系,有利与社会和谐。
TOP
363#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当代,我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旨在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氛围,达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境界,在全球化浪潮下,也高举和平的大旗,走与各国和平共处的道路,大国气概皆体现在和谐二字中。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同样需要和谐,对待生态也要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和谐二字贯穿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
TOP
364#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这是对个人对于别人的态度的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在宽恕包容一事上,我们真正解救的其实是自己,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我们都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去做到宽恕包容。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并不是全然正确,在人与人产生了联系之后,即便“有理”也不意味着就是正确,人皆有理却无全知全能者。于是我们必须了解客观立场。
TOP
365#

“和谐”这一词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大到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小到路边花花草草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总之,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最终达到的一个平衡点。和谐产生美,也是顺其自然的,如果在任何方面出现不和谐的因素,那必然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现今社会讲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要靠我们从平时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地去共筑的。当人与人、人与家庭、社会、自然都能和谐共处时,也就使世界达到了一种“和谐”之美了。
TOP
366#

       “和”的文化寓意颇丰,首先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家庭和睦,国家和谐,世界和平;同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冲气以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
       在语义上,我们可以从“和”与“同”的区分来理解“和”,借晏子与景公的对话来说,“同”的关系就是这样:君说是,臣就说是,君说否,臣就说否,这叫“同”,而和则是可以提供反的意见的,但这里是和谐的。正所谓和而不同。
TOP
367#

儒家的“和”文化或者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并非儒家所独创,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和谐思想了,先秦时期的道家、墨家等也有这一思想的闪烁。但是儒家对社会和谐思想的贡献是最多的了,给中国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内容上,儒家的“和”文化观念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TOP
36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的便是以和为贵,这个和字一方面可以理解的是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和谐,不侵蚀,不暴力,那么更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发展。第二,可以理解为和平,这一部分与和谐实际上密切相关,世界各国都需要学习和的思想来应对变化和发展。
TOP
369#

我以为,“和谐”并非代表着完全一致,要清晰地认识到“和而不同”原理的存在。《论语·子路》曾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注意到并且承认“百花齐放,一同争春”状况的存在,并且认识到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冲突。要学会推己及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切忌言语和行事仅从自身出发,这样会失却全局观念,造成负面影响。
TOP
370#

人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维护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求人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也需要在实际制度、政策中做出改变,让人在健康的社会关系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条件、保证,取值有度、合理地利用自然即是“厚生”,节制也是对自然的敬畏,互相尊重即是“和”,也是德性的体现,自尊者才能尊重世界,因此,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离不开个人的身心修养。本心无内外,仁心自然流露仁行,中国哲学中“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就在于使人在本心修养和日用常行中逐渐体认天道,从而体悟“兼物我、合内外”的境界,人能顺应物性,自然能够做到尊重自然,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TOP
371#

一直有种说法, “和”才是中国文化的最终目标之一。张载所谓“仇必和而解”,即是此理。纵观近代史,现代化的出现也伴随着无数生灵涂炭。自然界和人类都曾饱经风霜。所谓中国的崛起,如果其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信息,能为这世界增添些许安宁、增加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那真是善莫大焉!只有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和平共识,人类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现在“人工智能”出现了,如何实现新的人类之间、人类与其它物质实体之间的和谐共存,将会是新的挑战!期待“和”文化的再次伟大复兴!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1:29:16
TOP
372#

      “和”的理念,特别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要求我们维护不同要素的共存性,尊重各要素之间的互济性,宽容不同人物、不同意见、不同行为方式的多元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就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而言,不同社会要素或社会资源之间总会存在利益上、观念上或行为上的差别。这些不同要素的存在不仅不是实现和谐的障碍,反而是达成和谐的前提。正是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才造就了真正的“和”。可以说,“和”的首要规范就是宽容和尊重差异,维护不同社会要素的存在。
TOP
3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应该强加于别人。但实际上,我觉得已所欲,同样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人的需求,喜爱也都是不一样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因而自己所需要的,不一定就必须要施加给他人。
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喜爱自己喜爱的,厌恶自己所厌恶的。正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容易和他人发生矛盾,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是不断地要求别人应该如何做以使得自己满意。
因而问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一个和谐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应当是严于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和谐。
TOP
37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自古以来便强调和谐理念,“和而不同”也就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统一共存,追求一种和平安定的状态,因此便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人们也在向着这个美好的理想一步一步的进发,现如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公民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在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人们也就以之为自身的行动准则,这也便更加快了实现和谐理想的步伐。
       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的国家也高举和平的大旗,与各国和平共处,大国慷慨气概凝聚为“和”一字,以期实现美美与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得到包容,进而在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中个性得到张扬的可能,这样的社会才是既和平又多彩,才是真正的和而不同。
TOP
375#

传统和合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的经典概述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中庸之道、和生万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心灵和谐等,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如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达到多层次相互和谐的境界具有深远意义,如天人合一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