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481#

说道“心灵清净”,让我不觉想到了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那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这也是一种“心灵清净”。
我不禁想到了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还有《爱莲说》中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的这种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不受环境污染,更显示其品格难能可贵。莲的这种美好使人心灵清净。
TOP
482#

回复 13楼李炜炜的帖子

1、心灵清静是一种应有的境界,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的心,不清静的躁动只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不满足、不平衡,从而产生既不安份又不守已、不知所做、也不知所云的盲目失望感,让人生活在烦恼和痛苦的孤独之中。其实,心静,则情不动,就算外界到处是金钱名利的诱惑,只要我们自己内心能保持清静自然,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我们就能心清一身轻,过得轻松,活得自在。
2、心灵清静是一种传统的养生之道。先哲们认为,人养生,首在治心,治心先于安静,心不能静就会无所安,心不能定就会无所守,心无所守就会心烦意乱,心一乱就会百病丛生。清静在于意念安静、恬淡虚无,排除干扰,使人五脏平衡,六腑和谐,分泌协调,使人的身心变得美好、强健、壮实,摆脱躁动、苦恼、不安和气虚力乏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养身,延年益寿,发挥人体内在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TOP
483#

人心如水,不论水如何清澈透亮,若是不停地摇晃,也会渐渐浑浊;而再浑浊的水,只要经历了长时间的静止后,杂质会逐渐沉淀下来,再次恢复清澈。世俗之人,看着前方人如潮涌,总是漫于目的地跟着飞奔;看着远方的群山巍哦,总以为攀上去便是幸福。有的人奋进一生,其目的就是希望拥有更大的成功,拥有更多的财富,能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看风景。可是,这是唯一的幸福标准吗?拥有了这一切便能真的幸福吗?

是时候让心灵静下来了,是时候沉淀一下自我了。让自己闲下来,给心一个安静的瞬间,仔细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方知什么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只有静下心来,人和心才能一起沉下去。生命中除了向前跑,还有急流勇退的闲适和很多种其他的快乐值得我们去珍重。
TOP
484#

“心灵清净”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状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直观感受来说,心灵清净意味着内心没有过多的杂念、烦恼和纷扰。就像一池平静的湖水,没有波澜起伏,清澈透明,能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象。
在情感层面,心灵清净的人能够摆脱过度的欲望、嫉妒、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他们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为功名利禄而争斗不休,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从思维角度看,心灵清净让思维更加清晰和敏锐。没有杂乱的思绪干扰,能够更专注地思考问题,更准确地判断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决策。
心灵清净也意味着拥有一种超脱的心态。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和错误,不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全然地活在当下,感受此刻的美好。
在人际关系中,心灵清净的人能够以平和、包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轻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实现心灵清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内心修炼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来达成。这可能包括培养良好的品德,如宽容、善良、诚实;也可能需要通过冥想、阅读、亲近自然等方式来净化心灵。
总之,心灵清净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内心状态,它让人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和自在,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TOP
485#

    在当代社会,物质主义和过度竞争使得许多人陷入焦虑和迷茫,过于关注自我利益而忽视内心的满足。外界过多的束缚导致人们不能获得很好的精神滋养。对此而言,我们需要重视心灵的修养和提升。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不应忽略内在的宁静与平衡。通过减轻对物质的执念,可以更好地释放压力,实现心灵自由。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每天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我们的心灵反而变得匮乏也许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从追逐外在目标转向内在价值的实现。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从纷繁的外物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超越,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纯净的心灵探寻自己心中的月亮。
TOP
486#

要做到心灵清净,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心念意识对我们的深刻影响,它障蔽正道,难以回避,正如古语所言,“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灵的修养和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时保持静定,避免心念的过度动荡。水若动荡不已则不清澈,心若动荡不已则不明智。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不让它们牵引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陷入无尽的纷扰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心灵,使其逐渐达到清净的状态。在这些过程中,我们需要放下杂念,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某个特定的对象,让心灵逐渐平静下来。
TOP
487#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修身养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心灵的修养与宁静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人处在内卷的时代之中,更加的渴望避免心灵的纷扰,探寻一种精神的宁静,修身养性仍然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心灵毒素”是生活侵染在心灵沉淀的负重,朱熹言“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我们可以看出内心的虚静往往会被自我的成见所占据,我们往往会有很多的内耗,将某些瞬间看的太重而陷入到了无止境的自我自责、自我怀疑之中,这样就成为了我们修养身心的一种阻碍;吴秀“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这里是指外在的欲望对于我们心灵的污染,人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清洁,也要注重内心的净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我们的内心往往会因为利益、焦虑而被侵蚀,陷入沽名钓誉、自我怀疑的陷阱之中,这些老祖宗的教训时刻的提醒着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内心,要清楚这些成见和贪婪,保持内心的安宁,这样我们自己也会的到一种长久的快乐。
“三际托空” 展现对心念流动的洞察。智凯言:“心灵处于念念相续的运动状态,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时,当下之念转入空寂清静。反观所起之心, 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我们太过于在意心中的各种念头,一味的去追寻,往往什么也得不到,心灵要在念起念灭中保持空寂清静。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不过多的推测未来,那些都是我们所不能够抓住的事物,太执着往往会感到疲惫,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当下是我们现在正处于的场景,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摆脱心念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解放。
“物我两忘”是心灵修养的崇高追求,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告诉我们要忘记各种思想、财富、念头甚至是我们自己本身,形体四驱的干扰,打破形与知的局限,融入大道,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逍遥游的境界,成就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信息化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被物欲裹挟,这里的“物我两忘”并不是否定现实,而是以超脱的视角,让心灵从纷扰之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种宁静本真的状态,重拾起对生活纯粹的感知之中。
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我们当代的修身养性提供了养分,让我们明白了心灵的修养需要警惕污染,摆脱念头,追求超脱,关注于当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学习这些智慧,保持一颗安定超脱的内心,才能在纷扰中保持自身的安宁,让我们能够走上一条 内心富足的修行之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