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净在佛教修行中的含义:
、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叫做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
2、指超诸善恶无对待的清净,这是性净解脱的自性清净。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两教教义比较,道教显然更注重外在身的动与静(从外而至内),这也是一种究竟的清净之道。而佛教开宗明义,直指人心,唯人心清净而动静皆清净一如。
二、清静在道教中的含义:
清静,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中提到“静”字有十处。其中“清静”连用的仅一处。第十六章称“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
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
第三十七章还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南华真经·天地》篇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