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466#

清静,人间正道.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很多,人要活得精彩就必然要孜孜以求,但我们却应该把握住“清静”为天下正的这一大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灯红酒绿里丧失本性,不会在忙忙碌碌中迷失方向。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一个内心清静的人,往往可以明察秋毫,看穿表面的浮华,直接看到事物本质,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会被世俗利欲所困扰。一个人若能做到清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能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无论生活环境优劣,都会生活得很安宁,不会产生忧思困苦。清静,是养生的根本。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TOP
467#

一个被物质、金钱和利益围绕的时代,能够拥有一个清净的心灵实属不易,我认为读圣贤书能够让自己从浮躁的社会中静下来思考,感受书中的日月、山川湖海,召唤出滚烫的灵魂,使心灵得到洗涤,灵魂受到净化。
TOP
468#

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学东西要求心灵清净,心灵不清净是由于自我的想法太多。自我的想法太多,一方面会影响接受不同的思想,下意识认为自我是正确的,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易受已逝去的事物影响,接受新事物不如心灵清净者。
TOP
469#

现在很多人不管在爱情还是友情上都表现的比较浮躁,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一惊一乍,一有点偏离轨道就急吼吼的质问 一遇到对自己好的就以为遇到真爱 最后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归根结底 现在不少人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这是对的。内心的平静不是靠喝茶、养生、做运动得来的,那些都是辅助,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创造坚硬的基石 任凭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人生固然有很多坎,不是靠你蒙头直冲,结果只有头破血流。
TOP
470#

心若无尘,清风自来。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在浮华的尘世,独辟一隅心灵的桃源,这是灵魂的归处,让自己的心在这里栖息,从此岁月静好。心清则目明,心静则智生,愿每个人都能守住内心的清静,为心灵寻找一方净土,在万丈红尘中静以修心,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智慧心过生活。富贵荣华如同水中清露,功名利禄亦如一纸空文,若能淡泊世事,与青松做伴,与山水为邻,摒弃烟尘浮华,才是心灵最真的澄净。
TOP
471#

心灵的宁静,对人的修行而言,是弥足珍贵的。正所谓“天下之道,以其清净而不为人所识,因其清净而自得生化,以其清净,为天下贵。”心灵的宁静并不在于环境的安静与否,而在于人自己的内心。内心能够宁静,外界一切也就宁静;内心若不宁静,即使世界静默无声,仍然是觉得嘈杂的。
《道德经》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静之徐清”,安静下来,你会清净。“动之徐生”,在动态下生生不息。所以,践行内心“清净”的关键在于,在躁动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进入“清净”的状态。这种“动之徐生”的功夫,需要我们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地实践。
TOP
472#

和,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美好状态和境界。它象征着和谐、平衡和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共存共荣的基石。和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和,首先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背景、观念和价值观。而要实现和谐相处,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宽容、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只有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互信和共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相互倾听、理解和支持。和的力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减少了误解和冲突,创造了一个团结友爱的社会。
和,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而和的思想让我们反思和调整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和进步。和的力量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智慧,激发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和,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他人的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的力量让我们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和的思想也可以引导我们面对社会问题时更加理性和平和,以合作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好和乐观。和不是消极的妥协和放弃,而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建立沟通和友爱的桥梁。只有通过和的力量,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和谐、进步和幸福的社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和的力量,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的原则。无论是与他人相处,还是与自然界相处,我们都应该以和为出发点,以和为目标。只有通过和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和是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追求,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当今快节奏和多变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和的力量来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让我们秉持和的理念,建立和谐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TOP
473#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似乎按下了加速键,人人都在忙碌着,“争”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他们说,与人争,方能安身,与天争,方能立命。可我却更赞同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这个社会亟待需要心灵和谐的思想,需要那些能够放下对权力名誉追求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就是追求心灵和物质的平衡,守住本心,即使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会因为心灵上的善良和寻求道义而感到快乐。

  心灵和谐的人在年迈之时仍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在不得志时始终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在得志时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做到心灵和谐,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克制自己的情感,与情境共鸣,返璞归真。待那时我们便可以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人生的希望与光明。
TOP
474#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似乎按下了加速键,人人都在忙碌着,“争”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他们说,与人争,方能安身,与天争,方能立命。可我却更赞同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这个社会亟待需要心灵和谐的思想,需要那些能够放下对权力名誉追求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就是追求心灵和物质的平衡,守住本心,即使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会因为心灵上的善良和寻求道义而感到快乐。

  心灵和谐的人在年迈之时仍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在不得志时始终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在得志时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做到心灵和谐,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克制自己的情感,与情境共鸣,返璞归真。待那时我们便可以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人生的希望与光明。
TOP
475#

周敦颐提出了“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价值观,他在《太极图说》中表述了对人道的看法:“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陈来先生认为圣人以“仁义中正”为道德原则,以“主静”来进行修养。而圣人是儒家的最高人格境界,“诚”是“圣”的基本内涵,所以周敦颐在《通书》中进一步论述到:“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诚”是圣人达到的境界,是纯粹至善的、真诚无妄的,同时“诚”也可以作为一种工夫将不善变为善。
TOP
476#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繁琐嘈杂的事情,而如何做到在这个纷繁世界里保持心灵的清净,其实是一件难事,但同时也是一件易事。
首先,即使世界是如何的繁杂和喧闹,我们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是你能做的,就全力以赴。对于那些世间纷繁的事,就别强扭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顺其自然,别太纠结。
其次就是看淡那些所谓的得失有一颗清静的心,时刻要想保持心灵从容淡定,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那样子在面对人生的得失和荣辱时才不至于过于在意。
最后便就是懂得知足,只有知足了,一个人才不会产生出过多的贪欲,也自然而然不会生出多余的烦恼,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处于一个清静的状态,也会慢慢的使得自己的心灵趋于沉静、清静。
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
TOP
47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稳定,有清净之用。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和为贵”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以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和”的精神境界,有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和”也有清净之用,它能够让人们内心平静、安宁,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净。
TOP
478#

  保持心灵的清净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冥想和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专注于呼吸,并让思绪平静下来。冥想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
  2.培养积极的思维: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避免消极和抱怨的情绪。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积极面,培养感恩之心。
  3.保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心情。
  4.设定目标和规划: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样可以让你更有方向感和动力,避免迷茫和不安。
  5.学会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阅读、听音乐、散步、瑜伽或与朋友聚会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6.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分享快乐和困扰。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和情感的满足。
  7.学会应对压力: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压力,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时间管理、设定优先级和寻求帮助等。
  8.培养心灵的寄托:可以通过宗教信仰、艺术、文学或其他个人兴趣来寻找心灵的寄托,这些活动可以给你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9.接受自己: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过分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来保持心灵的清净,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实践。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平衡,你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享受更加健康和充实的生活。
TOP
479#

心灵清静是一种消除心灵毒素、超越物我之界限、以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灵的毒素就像心中的杂念和执念一样,如果不加以净化和整治,就会阻碍人们心灵的清净与明澈。朱子和吴秀所言,提醒我们不要被世俗的诱惑所蒙蔽,要时刻警惕心中的执念,以免迷失自己。而薛瑄则强调心灵的安定与清明,只有在心境安宁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透明。
智凯和慧能所说的“三际托空”,是指在念头间留有空隙,从而使心灵得以清静。这种心境,就像空谷中的回音一样,虚无而不空洞,明净而不繁琐。同时,王守仁和断际的论述强调心境的专一与虚静,只有心无所执,心无所惑,才能够洞察万物,如明镜般反照事物的本质。“心静则明”,强调心境的空明与平和。只有在内心深处保持平静与清明,才能够在外界的喧嚣中保持自我,不被世俗所累,以纯净的心态应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TOP
480#

心灵清净,我们才能以一个和平的心态来看这个世界。不要让外界的任何毒素侵占我们的心灵,要学会自己将这些毒素自己排解出去,让自己的心灵保持清纯、清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