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421#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乃是心灵的清静,心灵清静了,耳根便静了,人间清欢之味自然了然于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使处于乱世之中,不为车马喧嚣乱耳,“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清净之心已在无形之中塑成了一道屏障。这种清净之心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讲究物质条件,它在乎的是心灵的虚静。功名物欲之心愈盛,心灵的清静愈容易消失,可惜的是当今时代的我们都为外欲所禁锢束缚,林清玄先生甚至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没有了心灵的清静,只会让人更加浮躁,最终在尘世中迷失自我,忘记本心,而只有坚守内心的几分清静,才能专攻术业,精心闻道,不慕荣利,方能尝得一杯清欢之味。
TOP
422#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超然于世事之人。不必说杨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依然有“隐于世事喧嚣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的清静;也不必说沈从文依然有着“每日看落日同水鸟”的闲情逸致;单说蒲松龄名落孙山后便不再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以一碗清茶,待四方过客,听取一段传奇,书写一本《聊斋志异》。这些人,虽都处世事喧嚣中,但依然能享受内心的宁静,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而生活。
TOP
423#

      人的烦恼,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停止。这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永恒不变的阻碍。人类一直在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归根结底,人类对自身没有更为清楚的认知,对自我的偏见过重。过度的自省会使人们放大自我的缺陷,从而变得自卑,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心中不豁达,心灵难以平静。焦躁持续产生难以平息,便在内心慢慢扭曲变质,只有邪恶的欲望才能进行一番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
      由此,人自身需要对自己多多加以肯定,平息心中的焦虑,以此达到心灵清静,也许我们才能在这浊世之中寻得一片安宁,无所畏惧。
TOP
424#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谈及心灵清静,我首先会想到这句话。人生在世,对事对物,对名对利,都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可谓是心灵清静、淡泊自然。再看看现下的世界,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灵无处安放,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们眼花缭乱,物欲在人们心间横流,人心浮躁难安,此时的人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为物所役的心灵的解放与清静,放下心中对物质膨胀的欲念,专注于营造内心的无杂念,心定神闲,岂不自在?当然,心灵清静并非提倡人们立地成佛,清心寡欲,而是适度地节制自己的欲望,给无处安放的灵魂一片可以栖息的清静空间,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甚至生命的核心诉求。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425#

张载认为,人也是气凝聚成的,气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并且“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每个人都有太虚的本性和阴阳二气影响下的本性,前者叫做“天地之性”,也叫“天命之性”,后者叫做“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不同人的气质之性是有好有坏的,不好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TOP
426#

学会内心清净能让生活简单、轻松许多。如今世人大多被物质所困扰,心中满是功利。为了满足物欲,得到功名和其他利益,人们经常“动脑筋”,思前想后,整日谋划和算计,忙得不可开交,活的比谁都累。久而久之这种忙与累成为一种习惯,仿佛早已不记得自己该如何生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才能去除杂念,专注于自己。学习时,我们经常强调“要静下来”。静心学习,排除游戏等事物的干扰,才能专注到书本中去,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思考,才能学有所获。近期也有不少媒体报道一些人“隐于”大自然(比如李子染),内心清净,远离世俗,过世外桃源的生活。我忽然想到木心先生的一句话:“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TOP
427#

何为“心灵毒素”?所谓“毒素”,必然有毒害之作用,而既言“心灵毒素”,也就是那些会毒害我们的内心的东西。而什么东西会毒害我们的内心呢?我认为是那些不属于“自我”、阻碍每个人的本性的力量发挥的东西。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既有能充当心灵的养料的东西,也有毒害内心的东西,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去区分这二者的呢,我们用什么标准,什么方法对这二者进行辨别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是通过我们内心的某种感觉,或者说是直觉,对外界的事物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心灵进行评判的。比如,我们会说,整日追求金钱名利对我们的心灵是有害的,但我们很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品味一本好书,欣赏艺术这些事对心灵有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从这些事中获得的体味不同。当我们认真地品读一本好书时,我们感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但当我们沉溺于名利声色时,我们只能感受到被一种强烈的欲望所驱使,满足这些欲望固然会让我们感到快乐,但那种快乐是强烈而短暂的,很快又会重新被欲望所代替,我们内心感受不到真正的祥和与安宁。
而我们的心灵之所以会被这些东西毒害,是因为它们首先不是来源于我们内在的,不论金钱还是名利,它们都是外在于我们的内心的,当我们沉迷于这些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为动荡所昏”。不过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外在于我们的内心的,即使那些能够陶冶我们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些东西是“毒素”,有的则是“养料”,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们对我们的内心造成的影响。那些“心灵毒素”,它们会削弱我们内心真正的力量,就比如当一个人沉迷于用各种方法赚钱,他往往就忽略了对自己内心品德的培养。而那些“养料”,它们则正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内心,帮我们发掘自己的力量,就如人们往往能从一本好书中感悟到自己的人生。而这则是“心灵毒素”和“心灵养料”的本质区别。也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才要时常洗洁自己的内心,不让毒素过分侵蚀。
最后编辑湖大陈东华 最后编辑于 2019-01-11 00:34:39
TOP
428#

保持心灵的清静和寡欲,其实是一种修身和养生之道。老子就非常注重“清静”。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中,“清静”则是老子所理想领导人物的政治风格。老子希望执政者不强作妄为而保持清静无为,在休养方面,“清静”则是休养过程中的一种境界,老子教人“致虚极,守静笃”,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清心寡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追名逐利而身败名裂,甚至丧失性命,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复杂纷繁的外物诱惑使人丧失本性,导致人生最烦恼的根源在于贪欲,我们要知足知止,所谓“知足者富”,保持心灵清静对当今社会中那些沉溺于声色及名利之中的人们具有劝诫和启示意义。
TOP
429#

        慧能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心本如明镜一样光亮澄明,照万物而不留万物,是没有私欲与烦心的。心本清净,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执着于太多的东西,所以本自清净的心变得浑浊了,所以我们要像宋明理学中讲的那样,去“存天理,去人欲”。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将过多的欲望一层层地剥除掉,使大道之光或者天理之光,照进我们的心灵之中,自然我们的心便能呈现光亮,保持清净。心中清净,自然能够顺己自然之性而为之,如此自然也与道相通。关照自身的内心,能更好地了知当下的自己,不去过多地执着,不去过多地恐惧、挂碍。当我们不过多强加太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轻松,心自然便清净。生命在不断地流动,不把某一状态、某一东西当成一直的存在,在反省时,扫清心中的杂志,恢复本心清净,生命会变得更为开阔。
TOP
430#

"心灵毒素"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
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环境塑造个人的性格品行,有时,我们埋怨自己的经历,
但换个思维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应该感谢自己的这些经历。
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他们都会成为我们生命里的一个过程。
各种对心灵的侵染,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
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有自我衡量,对那些毒素做出决策的。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431#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
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家里,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当怀着自我成见,
内心引起的定然都是不满和气愤,又哪会有虚静的心情去看待事物。
当带上有色眼镜时,自己的一切看法都成了偏见,眼界也自然小了。
没有清晰的对比,清晰的反思,内心是封闭的,
哪能看清事物,判断正确,
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道学的障碍自然形成。
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432#

内心清净,即使身居闹市,也要在心中留一片净土。平息杂乱的念想,显现出内心的善意。专注于眼前之事,摒弃浮躁与烦恼,真正做到心中明净,做到心无旁骛。
TOP
433#

       婴儿的心灵最为纯净,因为他们未沾染任何外在的思想意识,可人生之于世,处之于世,不可避免的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我们需要洗净内心,屏蔽外界的干扰,保持一颗平和透澈之心。不忘初心,意志坚定,意识专一,减少顾虑和自我的成见,反省内心而不致走失。
TOP
434#

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它,达到自己心灵的纯净。拥有纯净的心灵,就可以更好的学习、生活。心无杂念,那么就会更加专注,更有效率。
TOP
435#

“道之不行也,知者过之”。纵你自诩是个聪明人,也当明白“聪明误”的意思。只有自恃聪明灵敏的人才斗角似的往狂牛的双角冲,还可以力斗几个回合,但毕竟不是斗牛士,终给撞个肚破肠流。聪明人轻率,自取灭亡。只有愚拙人小心翼翼,唯恐害人害己,时常不敢,心存敬惧,因而终得着安稳。
请看看吧,看看这我们眷恋的红尘世界,看看这我们深爱的凡俗人间。这里的故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男女有哭有笑有爱有恨,有恩怨情仇,也有生死契阔。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过是或即将成为俗世中的匹夫匹妇,没有隐者高士的胸怀气度,难免会有计较、争执、冲动、欲望,可也都心存爱与良善,所以更有包容、谅解、隐忍、克制。他们心平气和地安享平凡生活,并将之过得有声有色、兴致勃勃。虽然庸常却生动明朗,虽不精致却充盈着烟火人间的气息,熟悉、亲切、真实而美好动人。
老子言:“屈则全,枉则正,清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花开半朵,酒至微醺。岁月多忧,何苦相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