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40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和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古人推崇孔颜之乐,这种乐是不受物质左右的,即使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依然能不改其乐。如果我们想要找到内心的安定和富足,就要注重精神追求,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不会因外境变化而动摇,也不会因物质多少而损耗。孔颜之乐是和当时的科举制流行时代的这种功利主义的发展所不相同的一种人格理想,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超越,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这种快乐超越了功名富贵,超越了感官快乐,求得了一种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升华。
TOP
407#

孔颜乐处是周敦颐提倡的人生理想追求。“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二程学于周敦颐,周敦颐便常常让二程“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就成了理学家们重要关切的问题。周敦颐的“孔颜乐处”表达了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乐趣,他提出了“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敦颐指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 在颜子看来,富贵虽然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但却是“小”,在世界上还有比富贵更难能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大”。只有坚守“大”,才可以超越富贵贫贱而自得其乐,这种乐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愉悦,达到了与道为一、与天合一的境界。
TOP
408#

孔子和颜回所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在他们看来,精神的富足要远比物质的富足更为重要。对于物质,他们的要求是能够果腹就好就好,甚至有时不能果腹,他们沉浸在“道”的快乐中,也感觉到十分满足和快乐。
TOP
409#

孔子和颜回认为,快乐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所能够带来的。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安宁,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的一种状态。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和恒久的。孔颜之乐的核心在于“仁”和“道”,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仁”和“道”的标准,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简单的快感或愉悦,而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内心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孔颜之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人往往会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孔颜之乐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TOP
410#

“孔颜乐处”是周敦颐提出的境界追求。孔子赞赏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周敦颐由此提出了“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他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他认为天地之间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比物质的富贵更加宝贵。当人拥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之后,自然会觉得物质享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孔颜乐处”不是某种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内在幸福和愉快。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为一般知识分子指出了一个精神发展的新方向,对后世理学(特别是心学)影响深远。
TOP
41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代读书人,人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正如现在我们要建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样。精神上的终极追求,历代不同的哲学家对此的定义各不相同,孔子求仁、老子求道,朱熹求理,他们所追的终极就是对人生之最圆满的探求,使人可以挣脱于世俗的种种桎梏,以一种更加广阔的心胸去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以达到儒家所说“智者不忧,仁者不忧”道家所说:“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境界。此境界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只在个人之修养。
TOP
412#

回复 6楼张兴旺的帖子

“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充分肯定个体精神生活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强调道德情感、心理愉悦的陶冶和培育,重视由自觉达到崇高道德境界,以及如何在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中,正确认识自我及其社会责任,维护个体的身心平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精神启迪和丰富的精神资料,对我们当今社会人们快乐感、幸福感的提升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只有豁达乐观、情绪不受外在因素和条件影响、自我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人,内心才会有这种“乐”之感受。
TOP
413#

孔颜之乐在于箪食陋巷之下的精神之乐,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并非是孔颜之乐的首要标准,而是说即使是处在百死千难的危急关头,也要保持精神上的宁静,故说君子仁人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平日的安适顺遂,自然惬意,如果通过做不义的事情来获取富贵,这是孔子所不取的,所以孔颜之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安宁,是乐观性与洒脱性的合一,是后世儒家学者的一个精神标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只有具备孔颜之乐的精神风貌,才能处约安乐。
TOP
414#

孔颜之乐,体现的是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称赞颜回,在极为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快乐的心态,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改变其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对道义的坚守、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内心的修炼。颜回以精神世界的丰富为满足,不以物质生活的贫贱为忧,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提升。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就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品格的塑造。然后培养艰苦奋斗的精。大学生活虽然相对自由,但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大学生应该学习颜回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困苦,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道义原则,不为一时之利所动摇。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明白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道德的提升,而不是物质的堆砌。
TOP
415#

人在立身处世时,总会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感受到命定的局限性。而孔子强调乐天知命,颜回正是与老师有着高度契合的生命感通。他在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时所表现出的安贫乐道的情怀,是他弘扬个体内部世界的价值意义、主宰自我生命时的无为法。
人是他自身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决定性力量,现有条件及其境遇都会因他的参与而改变。个体行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可能性。个体在对这种种可能性进行回应的时候,发展了自己的人格境界
”(周海春.论语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76)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也不改其乐,孔子复言其贤,可见,主体在面临客观环境的制约和束缚时,自我生命仍然可以起主导作用,个人的意义世界是无比丰沛充盈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前者仍是在贫富对立、有高下之分的基础上加以克服,而后者则是取消了二者的对立性,即根本无所谓贫富,消解了贫富之间的矛盾。“乐”字更是彰显出了人对生命发出主动的作为与自适,所谓贫富衍生的困境也不待超越而后能解 。人存在境况的优劣与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并不相干,当无法改变现状或者外部环境时,不必刻意执着于掩饰现状或者有羞耻心理,更不能因现状无法改变而以环境为由限制对生命的热情,应当挺立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作主宰。
TOP
416#

儒家追寻何种生活:世俗生活是哲学反思的重点在海德格尔,世俗生活是“非本真性的生活”,在佛家来看则是“无明”,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追求和佛教的“无明”超越不同,儒家更强调在世俗中看到道德和文化的价值,通过修养工夫达到真诚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出它自己的价值。 经常有人说儒家在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上比不上佛、道、基督教等等这些宗教,其实不然, 儒家也能给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极其富有意义的人生解释。有一些思想学说比如道家认为,人很难从日常生活、自然生命中直接找到生命的究竟意义,至少是不堪追问的,庄子齐物篇有云“”  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于自然生命概述的非常好,在这一点上我想儒家也能接受。道家对从人的自然生命中找不到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化掉种种人为的造作,比如说自然生命的缤纷 意识形态的执着 化掉种种不自由开出一个超越于自然生命以及人世间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如何解决个体生存的意义的问题呢,通过内圣外王。从个人角度讲外王并不仅仅只是指的是内圣的精神境界所开出的政治事业,它可以泛指我们一切由内圣的精神所驱动的行为比如写文章,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这些都是外王的事业。 儒家要通过个体的修养开出一个超越的于人的自然生命的一个精神境界也就是内圣,当然儒家认为道德才是开出精神境界的一个入路,通过道德的修养所开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超越的精神境界,所谓的超越就是从现实的恶劣环境当中超脱出来。超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  从权势之中超越出来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儒家有义利之辨从趋利避害的本能中超越出来。这个超越具体讲就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生命的道德生命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儒家也认为人皆可以开出内圣之境 这样的良知内生之境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实践的工夫才能够体现出来,到极致就是要时时做工夫体现自己的良知内圣之境,    但是从这个开出的精神境界上去看日常生活,反而可以从日常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儒者来说,生活也就充满了意义,这样的一种生活可以成为中庸式的生活,所谓的庸就是平常也就是日常的生活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外王的事业。外王这些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就是由内圣,内在的精神境界所驱动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合理的自洽的,圆融无滞的。
TOP
417#

儒家来看在世界中陷溺已久的人,以条件性的事物诸如金钱、权势、声誉,甚至是饮食男女才这些事物为真正现实的,唯有这些条件性的事物才能够使得他们感觉到欢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 而实际上这些令人快乐的事物何尝不会导致让人忧虑呢。对于这些条件性的事物的要求导致我们去追求去占有,而只能有的越多也就越多的被这些条件性的事物占有。
内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过度劳动,而对于物欲的极度渴望是劳动者付出远高于满足生物基本需要的劳动的“过度”劳动的几乎唯一的原因,这样的外在引诱所导致的劳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剥削”。  
在孔子看来快乐首先是摆脱忧虑,而摆脱忧虑首先就要摆脱条件性事物的牵引。借用佛家的术语讲就叫做“截断众流”,一下子斩断种种世俗趋之若鹜的种种条件性的事物的牵引给我们的本心带来的摇荡、不安与焦虑。   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孔子颜回对于生活的种种条件的要求多么低。当然孔颜之乐并没有完全排除条件性的快乐,亦能以条件性的事物为快乐,只是有个节制,而且亦能乐理义。故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
TOP
418#

儒家追寻何种生活:世俗生活是哲学反思的重点在海德格尔,世俗生活是“非本真性的生活”,在佛家来看则是“无明”,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性”追求和佛教的“无明”超越不同,儒家更强调在世俗中看到道德和文化的价值,通过修养工夫达到真诚使得这个世界呈现出它自己的价值。 经常有人说儒家在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上比不上佛、道、基督教等等这些宗教,其实不然, 儒家也能给人提供一个积极的极其富有意义的人生解释。有一些思想学说比如道家认为,人很难从日常生活、自然生命中直接找到生命的究竟意义,至少是不堪追问的,庄子齐物篇有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一旦禀受成形体,便要不失其真性以尽天年,和外物接触便互相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终生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不知道究竟为的是什么,这不是很可哀的吗!庄子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于自然生命概述的非常好,在这一点上我想儒家也能接受。道家对从人的自然生命中找不到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化掉种种人为的造作,比如说自然生命的缤纷 意识形态的执着 化掉种种不自由开出一个超越于自然生命以及人世间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如何解决个体生存的意义的问题呢,通过内圣外王。从个人角度讲外王并不仅仅只是指的是内圣的精神境界所开出的政治事业,它可以泛指我们一切由内圣的精神所驱动的行为比如写文章,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这些都是外王的事业。 儒家要通过个体的修养开出一个超越的于人的自然生命的一个精神境界也就是内圣,当然儒家认为道德才是开出精神境界的一个入路,通过道德的修养所开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超越的精神境界,所谓的超越就是从现实的恶劣环境当中超脱出来。超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从权势之中超越出来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儒家有义利之辨从趋利避害的本能中超越出来。这个超越具体讲就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生命的道德生命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
  儒家也认为人皆可以开出内圣之境 这样的良知内生之境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通过实践的工夫才能够体现出来,到极致就是要时时做工夫体现自己的良知内圣之境,但是从这个开出的精神境界上去看日常生活,反而可以从日常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儒者来说,生活也就充满了意义,这样的一种生活可以成为中庸式的生活,所谓的庸就是平常也就是日常的生活的种种行为也就是外王的事业。外王这些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就是由内圣,内在的精神境界所驱动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合理的自洽的,圆融无滞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