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91#

本章节的主题是“孔颜之乐”,“孔颜之乐”指的是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以乐观、阔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会因为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或者所处环境的恶劣而失去自己的信仰。反观当今社会,拥有“孔颜之乐”的人越来越少,在追逐金钱、地位、学识的道路上人逐渐迷失自我,然而遇到挫折时则容易一蹶不振,现代人缺乏一种由内而外的坚韧、达观、从容的品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忙碌几乎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不满足则是人们不断陷入一轮又一轮的追逐的主要原因,很少人可以停下来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更不用说去体会古人所崇尚的“孔颜之乐”。
TOP
392#

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快乐是物我为一的境界,更加注重内心的充实,在不断地洗涤中达到至纯的境界,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清贫的生活,也不会对内心的快乐造成影响。现在的社会生活,我们更多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一种收入高低就是成功的判断的标准,收入高就会很快乐,实际上,收入高的人一直处于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赚钱买房买车还贷款,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很难拥有一份内心的幸福生活,相反,如果能更多的去追求内心的认可和快乐,物质方面能和在乎的人好好沟通,不去偷懒,达成内在和外在快乐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快乐
TOP
393#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认为孔颜之乐就是虽然贫穷,但仍为自己不改变志向而快乐。提倡我们在遭遇贫穷逆境时,仍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坚持自己的本心,这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TOP
394#

周敦颐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周敦颐集》)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颜回独求天地间“至贵至爱”之大,而不拘泥于身边之小,这是因为其心本大,故“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能将世间一切“物”看作无差别,故能不为外物所动,所以为“亚圣”。而具体地,周敦颐所认为的“大”是什么呢?周敦颐讲:“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因此,“见大”就是要“见道”,就是要努力获得德性,获得了德性,也就有了“乐”感受了。
佛家之所以能成为很多入世之人寻求解脱之地亦是这个道理,它将世间一切有看作“妄”,而称“见病”。如果能清理自己的内心,使心外无物,即能“悟”。于佛家而言,这亦是一种修炼,一种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是儒释两家之相同,又何尝不是老子所言之“道”呢?
TOP
395#

“和”是指心和、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是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或状态。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如意,不用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中的苦难,要更加关注精神和内在的满足。就如同颜回,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但这样艰苦的环境并不能将他打败,并不能打击他对生活的热情,他依旧保持着自己乐观淡漠的心态,只想把自己的内在精神丰富起来,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将钱财当作身外之物。
TOP
396#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何为孔颜之乐?
是睥睨权贵,归属自然的轻松随和;是日省吾身,无忧无虑的心胸坦荡;是保持本心,苦中取乐的安贫乐道。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颜回的观念钟鼓传响,敲醒了迷醉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的人们,劝谏着我们真正的快乐是追求心灵上的滋养和充实而不单单是物质的需求。
TOP
397#

孔颜之乐,是圣贤深入到生命的核心所感知的宁静、祥和、喜悦。它具有不关外界和物质的超越性,具有无法思辨,只能体会的神秘性。这种乐,是天道的芬芳,是明德的光辉,是良知的音乐。当然,也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和追寻。
TOP
398#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有口水喝,弯起膀子当枕头,靠在上面美美睡一觉。这样的人生其乐无穷,孔子已经做到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他把功名富贵比作浮云,云聚云散只是一场虚荣梦境而已。
孔子和颜回已经认识到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已经放下了“我执”,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人只要能放下心中执着的这个“我”,那就与所有的人、事、物都没有对立了,只有统一,那还会有什么烦恼和痛苦可言呢?剩下的就只有逍遥自在和与天地同乐了。
孔子所主张的“仁道”,其实就是我们真心本性,他所倡导和践行的伦理道德,符合我们的自性,符合天道规律,所以孔子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说孔颜之乐,也是一种本性之乐,是我们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喜悦和快乐。这种快乐,好似我们学佛后充满法喜的那种快乐,对一切事物了了分明,没有任何障碍,心里是一种很透亮,很轻松的感觉。这种快乐,也只可意会,不好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孔子和颜回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他们是以推行仁道、济世利人为人生目标,他们周游列国,只不过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为了利国利民,并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荣华,如果只为功名富贵,那对孔子他们来说,实在太简单不过了。
TOP
399#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和谐,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TOP
400#

   孔颜之乐是儒家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孔子就此有两段著名语录,这两段语录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这两段语录第一段是说颜回的,是颜回之乐,第二段说他自己的,是孔子之乐。宋儒给它并在一起,统称为“孔颜之乐”。从那以后,“孔颜之乐”作为一种崇高精神,激励了中国读书人数千年,并且还一定会永远激励下去。孔颜之乐构成了中国读书人一种特别可贵的精神,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这种精神就是安贫乐道,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可以让人不论贫困还是富贵都能保持快乐,而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将永远继续、永远激励中国人。
颜之乐在于贫而乐道,孔之乐又进一步,贫富都乐道,孔之乐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孔颜之乐贵在乐道,和贫富无关。
TOP
401#

孔颜之乐,是圣贤深入到生命的核心所感知的宁静、祥和、喜悦。它具有不关外界和物质的超越性,具有无法思辨,只能体会的神秘性。这种乐,是天道的芬芳,是明德的光辉,是良知的音乐。
TOP
40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卫风•淇澳》中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就能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在贫困的时候不谄媚讨好,在富贵的时候不骄傲这已经是不错的了,很多人为了能够升官发财总是谄媚讨好他人,卑躬屈膝。有钱人也有很多会骄傲,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人与人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孔子看破了贫富,更重视精神上的发展,但这不是说孔子刻意地赞美贫穷苦难,而是不过分追求金钱,更重视精神的快乐、富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啊!”在孔子看来,外在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命不是由外在的贫富而决定的,是由内在的精神决定的,颜回乐的不是贫富,而是找到了人生命的意义,乐的是找到了上天赋予他的价值使命,他能看破外在的物质条件,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所以才能由内而外地快乐。
TOP
403#

孔颜在这种生活中体会到的乐,是区别于物质之乐的精神之乐,心灵之乐。它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部环境和人生际遇的影响而减弱或消失。因而,在极简陋的生活条件下,这种快乐也能源源不断地生发,在绝粮被困,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快乐也能不绝如缕地流露。这种乐,只有圣人那颗浑然天理,不夹杂一毫私欲的心能够产生。这种乐,也就是冯友兰老师所说的知天、事天、同天的乐天之乐,这种乐也是自得其乐的乐,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乐,是法喜充满的乐,是性与天道本身中正平和的乐。启示我们感受生命的核心所感知的宁静、祥和与喜悦,自知本心。
TOP
404#

        孔颜之乐是儒家忧乐观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当代社会依然为大家所津津乐道。我们知道,儒家学者并非倡导禁欲主义,也不排斥感性快乐,但要求节制,即所谓的“中道”,因为不节制的感性之乐对人有损。而孔颜之乐是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理性之乐,或叫“反身而诚”之乐。

        明代曹端在谈孔颜之乐时就提到,“今端窃谓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他认为乐是达到仁的境界后内心自然呈现的心理状态。人只有修身养性,明心见性,才能在任何时候达到乐的境界。

        孔颜之乐还可以化解那些因物质匮乏或因困难处境而引起的外感之忧。孔子畏于匡,陷入困境,在常人看来,也是一种忧,是性命攸关之忧;但孔子看出这不过是外来的“患”,能够由之悟到“天之未丧斯文也”,立即便得乐天之乐,而且此乐便在此忧之中,甚至即是此忧本身。这种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体悟,这种高扬理性之乐的原则,便是宋儒所孜孜以求的“孔颜之乐”。
TOP
405#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李煌明)
本文认为:传统上通过常把宋明理学分成理学、心学、气学,这种分法实际只是从本体论上来看宋明理学。本体论并不是宋明理学核心所在,也不是宋明理学家们所最关切的问题。儒学本质上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成圣成贤之学。而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不同于其它各个时期的儒学便在于宋明理学最为注重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孔颜之乐"来看宋明理学,方可得宋明时期儒学家们思想之精髓。
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 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
与"理"合一的境界
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
与事功合一的境界
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等。
"性""情"合一的境界
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