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31#

每次看到孔颜之乐总是让我想到陶渊明,想起他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几次出世入世最终还是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姿态还乡,再不入官场。正应了那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富贵和贫穷是生活的方式,是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富贵本身不是错,贫穷也不是不思进取的理由,关键在于是有一颗正确对待生活的心,是否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进而接受可能出现的任何结果,穷则不嫉恨他人,富也不看轻他人。心灵的充实和安稳才是一个人快乐的源头,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TOP
332#

我认为无论是佛还是道,都是借助一些东西来作为寄托,来达到和。大家用佛祖、天命、道法来作为所有东西的最后解释,其实只是不可知的神秘感罢了,因为不可知所以不知对错。就像封建迷信,就像宗教信仰,这种不可知的东西会成为一个所谓的“解释”。这种“解释”将人置于一种超然的状态,一切赋予了意义。我们这样便能超脱。因为一切物质的都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了。
TOP
333#

在我看来,孔颜之乐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儒家的人物无疑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最大的理想是构建一个大同社会,相对于道家的理想是追求人与道同体的境界,儒家追求的是成一个能够带领民众走向理想社会的圣人。要成为这样的一个圣人,道德修养一定要高,其次还要有一定的权力来引导民众,以儒家的观点来看拥有权力的大小与其人的道德水平是成正比的,道德越高的人所拥有的权力就应该越大。反观现实,孔子和颜回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的,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只好安贫乐道于陋室,与此同时当时的掌权者的道德水平甚至赶不上乡之野人,却安享富贵,这种不合理使孔颜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只好退而求其次,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孔颜之乐背后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TOP
334#

我所理解的孔颜之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自得之乐,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坦荡之乐,是“君子终身是乐,虽贫贱、患难时,中有自得,毕竟忧他不倒。”的旷达之乐。生命之中处处都有乐,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乐的眼睛,或者说,是我们追求的太多,以至于丧失了乐的本能。我们追求金钱,追求功名,可是那就代表着快乐,多少功成名就的人罹患抑郁症,可是,我们却因为钱还不够多,地位还不够高而愁容满面,这让我们与乐擦肩而过。其实,看一本书,获得知识上的充实,就是乐;做一件善事,感到心灵上的满足,就是乐;向着梦想前进,再苦再难也不放弃,这更是乐。快乐是简单,简单就是快乐,不要让生活的重压蒙蔽我们发现乐的眼睛,阻碍我们追寻乐的步伐。
TOP
335#

“孔颜乐处”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时,颜子也就被冠以安贫乐道的美誉。然而亦有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的千年诘问。我们不能因此就责难子路不贤,毕竟孔子本人只答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并未批评子路不贤。
在我看来,“孔颜之乐”乐在孔子为匡扶天下,力复周礼而殚精竭虑,颜子为助老师实现宏愿而安贫乐道。如问“伯夷叔齐,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正是所谓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TOP
336#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集释•为政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知识大都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于这个知识是否真正的明白,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将知识真的内化于心中,孔子的这句话所提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观——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教育观——即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容、言的观察,来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就目前来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于知识的探求有多少,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个人修养的关注。所了解的应该是事物背后所隐含的内容是什么。同时这句话在我看来,也适用于做人。学习的过程如同做人的过程,《礼记•中庸》强调“慎独”,这不仅仅是对品格的一种要求,也是增强道德修养的一个途径。
TOP
337#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 在现实生活中,利的诱惑太多,怎么样正确的去处理,能不能做到孔颜乐那么一个境界,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
    人是肉和灵的统一,不能光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坚持一个好的义利观,达到一个仁者寿,德者福的境界。如果西方是天赋人权,那么中国就是人赋己责。增强义务意识,积极履行责任。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说:“各人应尽自己义务为先,权利则待对方赋予,莫自己主张。”大家各尽自己的义务,从而产生一种道德的快乐和幸福感,相信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TOP
338#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寻孔颜之乐,孔颜所乐何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凡事能自得其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寻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无愧于己,无愧于人。
TOP
33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过着清贫的生活,精神上确实十分快乐。这是何等的境界啊。没有乐道的精神,难能安于贫困呢?他们所看重的是内心的操守,是对理想的追求。在今天他们的理想或许并不适合我们,但是这种无怨无悔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TOP
340#

接着上文,另一方面,我觉得或许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梦想确实可能不复轻盈。就像叶芝说的,他们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注重果实而非花朵。或许有一天年轻的我们也会陷入他们那种错综复杂的掂量式思考中,对于一些未知的事情也会摇摇头模仿苏格拉底说,“我觉得常识的观点就够了”。有时候挣脱了杂乱,我会突然地认为圣人或许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现在的人,只顾在混凝土的路上奔波或者迷茫,宁愿只坐在家里的炉火边,令慵懒的身躯日益肥胖,或者投身于某种举动而狼奔豕突,忘记了去欣赏光与影在绿叶之上上演的绝妙演出,失去了单纯的心灵和心中的勇气,才不能看到他的慈爱的眼神。如果我们能放下一些身外的琐事,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去追寻一些真正的东西,也许这些古老的记忆和智慧就不会如此衰老了。多年之后,它们还有我们脸上的岁月的留痕也不会那样痛苦。我们也可以不必这样:当看着它们在我们手里逝去之后,躺在这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望着青冥的高天,看星星在山后藏起它的赧颜,就像叶芝抬头看到的故人的脸。
TOP
341#

        “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可见夫子对颜回的肯定。颜回是承袭夫子的思想最深刻的弟子,夫子与颜回的感情也很深。颜回居陋巷,衣粗布单褐,吃简单的食物。如此,物质世界的匮乏,颜回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没有同富贵利禄屈服违心的去做官,而是始终尊孔夫子的志向,在儒的道路上义无反顾的行走,在其中得到满足和乐趣。最后,颜回因为跳进冰水中拾取竹简被冻死,英年早逝!读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是无尽的惋惜,多么贤能的人就这样意外的离开,对于儒学的发展和传播是多么大的损失!颜回的乐,是畅游在儒学中的乐。内心平静却又热烈,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每个人都应该和颜回一样,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所执着的信念,并且夜以继日的不断去接近自己的追求。社会中的人,忙忙碌碌的在生活,真正的做令自己快乐的事的人有几个。每个人匆匆来一遭的世界,不能枉时光,要做得其乐的事,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TOP
342#

颜回处陋室却依然保持快乐的心态,这是因为他不受外物的影响,只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而我们现在的人却正好相反,一昧地追求钱财,精神空虚,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现在的人时常将抱怨放在嘴边,不懂得满足。陶渊明在《陋室铭》中这样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到了我们却越来越后退呢?因而我们要记住“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愿你永远手里有酒,心中澄澈。
TOP
343#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关键是你怎样看待,因此就有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区别。君子心怀宽阔,乐观面对生活;小人只会自怨自艾还不去改变。当你遇到什么烦恼时,不要低头埋在困苦中,给自己一个拥抱,抬头看看这世界,其实还是很美好的。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可能是一束阳光照在脸上,可能是花香溜进你的鼻子,也可能是秋千上小朋友大大的笑容。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TOP
34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孔颜之乐”,就是说即便身处困境却依然能够自得其乐,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与颜回快乐的幸福指数。
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的匮乏与理想的高远。孔子是推崇“安贫乐道”的,孔子弟子三千,最宠爱颜回也并无道理,或许,孔子的“安贫乐道”,也只有颜回才能真正体会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中,又或者说,在这一方面,孔子与颜回的追求可谓是不谋而合。
“孔颜之乐”是儒家追求的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它体现了君子对物质名利的淡然,追求自己内心的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外界或自身会有何变化和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延伸到成功或失败层面,它告诉我们,获得成功,我们要继续努力,不因暂时的成绩而骄傲自满;面对失败,我们应该不气馁,总结经验,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唐朝的诗人李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结果落败,李贺因此深受打击而终日压抑自己,诗坛的花园中就此失去了娇艳的一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凡事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要保持内心的强大,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TOP
345#

孔颜之乐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应该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如宋代另一位大儒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也就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俯首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在孔子、颜回看来,人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遭遇到何种不幸或烦忧,君子都要严于操守,不改变实践仁爱道义的初衷,将会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