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7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孔颜之乐非是因富而乐,亦非因贵而乐。孔颜之乐是为因和而乐,是为与自己相和的自洽而乐。颜渊一箪白饭,一瓢白水,即便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依然不改其快乐。可见颜渊的快乐不在于富贵和物质的享受。那么快乐来自于哪里呢,怎么样才能够快乐呢?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无忧无惧不就是快乐吗?内省不疚不外乎与自己和解,和解则通,君子通于道则通。故道理通达则和而乐矣!
TOP
377#

“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乐”处,不是以清贫无忧而乐,如此则有了乐的目的、对象,颜回是“乐道”,孔颜真乐即是指的一种理想人格、人生境界。道学宗主周敦颐提倡寻求“孔颜乐处”,修养之人需要以前圣为榜样,潜心笃实地涵养仁德之心,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普通修养者更应该努力追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日用常行中体道、践行道。周敦颐还说“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这同样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中“内圣外王”的境界,周敦颐本人也如此,他为官刚正清廉,内心仁德无私,他说“大其心则泰”,“大”即超越了世间功名利禄,只是一颗纯然至善之心,内在精神世界的丰满则使人自然而乐,没有乐的对象,这是与物为一、与道同体的境界。
TOP
378#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门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在这里称赞颜回生活条件如此低劣,但他却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这不仅让我想到孔孟、颜回之乐,还让我想到了庄子所说的——逍遥。
        提到庄子,我们会想起他那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的精神、心灵的翱翔,其无待逍遥是自己创造出的一种主观的意境。庄子认为能够达到无待逍遥的人,就是实现了与道合一的人,这就是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这些人的精神生活与普通人不一样,无思无虑、无情无欲、不悦生、不恶死。由于与道为一,道的功能就是自己的所能,他们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肌肤若冰雪”的神人“其神凝”便能使庄稼年年丰收,自己也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与道合一的自我是绝对虚无的,也是绝对自由的。
        所以庄子作为先秦隐士的代表,一个永远流浪在社会边缘的歌手,他拒绝入仕做官,拒绝追逐名利,他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却又衣衫褴褛,衣食无着,他承载着理想,从贪欲中脱身,又能从穷尽虚幻中寻乐,这或许就是老庄的人生志趣吧。
        讲完了老庄,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哲学史上类似的快乐观。
        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因此,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所以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和改善这一类的好处,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身外的财产、荣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同样认为精神快乐比物质快乐更加重要,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综合上文提到的两位哲学家,他们都用各自的人生经历践行着清苦之乐,或许这种快乐才更为永恒,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到:“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TOP
379#

人行世一遭,最终结局早已注定,一如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生之可贵处,在于它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生命过程格外重要,如何生活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生活影响了人们的处世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快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是颜回的处世态度,也是诸多内心世界丰富单纯之士的处世态度。自古以来以追求精神的丰富和修养的提高为乐事之人不在少数,但是反观当下,汲汲追求物质享受、蝇营狗苟的人不在少数。频频出现的贩卖隐私问题、屡屡接到的令人神经紧绷的诈骗电话……崇尚物质,忽视精神,甚而道德沦丧者如飞蛾扑火,焚身乃止,终将在享受完短暂快乐后陷入被法律制裁的苦痛中。正如清代申涵光在《荆园进语》中所言:“君子终身是乐,虽贫贱、患难时,中有自得,毕竟忧他不倒。小人终身是忧,纵富贵已极后,患得患失,究竟乐亦非真。”君子即使处于生存的泥泽中,还有头顶的繁星照亮其生活,他将安于生活但不疲于生存;道德沦丧之人即使簪珠加身也会在珠光暗淡后盲于漫漫黑暗,他将疲于生存而无暇生活,因此物质贫乏不会减诸于快乐,精神贫乏才会使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因此人生是一场修行,以平和心态对待,才能漫看云卷云舒,赏人生美景。
TOP
380#

       安贫乐道是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等的逆境,都应保有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在《论语》中,孔子赞赏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评价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即使生活上较为困顿,但精神上感到十分满足,实现心灵上的淡泊,不为物欲所累,达到相对超然的处事境界。与之相似的是,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攀附权贵,于是辞官归隐田园。即使需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生活贫困,但仍保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意趣,在平淡困苦的生活寻找乐趣。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安贫乐道更凸显其宝贵价值,要求人们不应被物欲所遮蔽,忘记赤子之心,真正坚守内心。
TOP
381#

“孔”指的是“孔子”,“颜”,指的是“颜回”。那么,他们的“乐”具体指什么呢?颜回是孔子的徒弟,孔子极为赞赏颜回的品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也就是说,孔子和颜回二人都欣赏、追求以及达到了安贫乐道的境界,即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欲望时刻都在叫嚣着,渴望外界的刺激,在这般混沌的现象下,安贫乐道之精神已然不多见。也许,这是时代的必然,有着其势不可挡的悲剧性。但还是希望,如今的人们在了解“安贫乐道”之含蓄深韵后能给予它心中的一片净土,能在某些时刻让其发挥作用和价值。
TOP
382#

孔颜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当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高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能够安贫是高尚的,但主动处于贫中,值不值当的呢?我想是值当的。这里的贫并不是要把自己搞得很狼狈,把自己搞得无饭可吃,无处可住,这并不是我所说的贫困,这是需要被改变的真正的贫困。而我所说的贫困是与荒淫相对的,是自己主动做生活的减法,主动抛弃荒淫,而追求道的真,生活的朴素。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财富的追求,荒淫也是没有尽头的,而在一昧的追求荒淫的路上,我们的生活被无意义的行乐所填满,很难有时间追求道理,体会生活本真。
所以说,无法富贵而安贫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而能够富贵而追求朴素则是一种求道的精神。
TOP
383#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孔颜之乐,直到宋明理学中,该命题仍然被儒家所追求。如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有言:“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二程集》)孔子与颜回是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的乐,北宋儒者的乐是追求天理、“反身而诚”之乐。可见,“内圣外王”仍然是儒家学者所尊崇的。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发掘的孔颜之乐又是什么呢?
TOP
384#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却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 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制礼作乐,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制礼作乐,不应该单以“一箪食、一瓢饮”为准则,而是要在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建构我们的精神生活,构建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TOP
385#

朱子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个人理解“鸢飞鱼跃”境界就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指的是人人都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并为之努力;“万物各得其所”境界意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自己正确的位置,做事都符合其自身特点。按照朱子所说,要想达到“孔颜之乐”的境界需要在心态上主敬涵养,在实践上格物致知,在思想上循理而乐。如果能做到这三点,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
TOP
386#

孔颜乐处是周敦颐青年时期教导少年二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先生说,周敦颐对于二程的这条教导,“就足以奠定他在道学中的地位了”。
《通书》:“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颜子第二十三)
《程式外书》卷七载:鲜于侁问伊川曰:“颜子何以能不改其乐?”正叔曰:“颜子所乐者何事?”对曰:“乐道而已。”伊川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侁未达,以告邹浩。浩曰:“夫人所造如是之深,吾今日始识伊川面。”
程颐认为颜子之乐并不是乐道,而是与道为一的境界所本有的乐,即精神愉悦。因为“乐道”是有对象并受其限制的快乐,而颜子之乐是超越了一切对象而又不违碍一切对象(包括“道”)的精神快乐。故程颐说“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这也表明程颐在精神生活领域对于周敦颐每令寻求的“孔颜乐处”问题有切实的体证。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吴贤哲 最后编辑于 2021-12-19 18:50:52
TOP
387#

孔颜的乐观精神,更精在再看是艰苦不屈的精神,做好自己,有快乐的心境,自然会变得好起来。这种生活境遇、乐于清贫,何以去讲治国,如果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态度,对平天下来说,真的是有利的吗?这个方法在于修身,何以落到陋巷之阶,我们在保持这种状态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奋起反抗,既然世俗施难于我,为何不揭竿而起,不屈是精神,但在快乐的困难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应体现在不放弃反抗。只有积极地去做,才可以真正体现孔颜之乐,那应是一种成果上的快乐。
TOP
388#

什么是孔颜之乐?简而言之就是安贫乐道。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安贫乐道似乎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不由得想,自古而今,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这也并不是当下我们所独有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孔子、颜回不追求呢?为什么儒家学派反而认为贫困也很快乐呢?归根到底,我认为孔子颜回所追求的不在世俗的快乐之上,他们追求的是道,他们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君子品格。当我们不被当下社会的成功学所裹挟,不被金钱物欲所迷乱,而是追求自己内心中所认同的、所期望的理想,我们同样也会感到富足、感到快乐。就像我们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一样,人民心怀社会主义理想,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其建设的热情是高涨的,这就是心中有信仰的孔颜之乐啊!

当然,孔子也并不是喜欢贫困,而更多地是指心怀大道,心有所安,信仰不会因为钟鼓馔玉的奢侈享受而动摇。也就是心怀人生道义,便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TOP
389#

“孔颜之乐”出自《论语》的《雍也篇》和《述而篇》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
孔子与颜回之乐,虽物质上贫困但不改其志。这告诉我们,精神上的乐才能是永恒的。“孔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周敦颐集·通书·颜子第二十三》)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之所以能够异于常人而“不爱不求”富贵,在于其能够见大忘小。颜子所忘之小者自然是常人所爱所求的富贵名利,其所见大者则是天地间的“至贵至富”。故而颜子虽饭疏食,虽饮冷水,虽居陋巷,而其心泰然安适未尝觉知不足。因此周子认为颜回能居“亚圣”之名,是由于其超越了世俗的富贵名利,将富贵贫贱看为一体,消除其隔阂,达到“与天地同体”的圣贤境界。
TOP
390#

在自我身心发展和思想完善的角度,应注重人内心的修行,做生意的人在努力挣钱之前应该先修身正气、奉行诚信为本,而从政的人应该首先思想成熟、品德高尚才能为官。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应该学习道家的淡泊名利、豁达开朗的态度,不轻易陷入物质世界的迷乱当中,变成只为追逐利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现代人也应该通过儒家倡导的好学、自律和慎独等方式来不断完善自我思想和品德,明白知足常乐的真谛。
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是修身追求的最大目标,这个过程就是人去除罪恶、弘扬善良的过程。往大一点的地方来说,世间的恶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修身未开始或者修身不够,才导致不同程度的恶诞生,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儒家的修身颇具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而道家的修身思想则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维度关系都有着从平等方面的思考,更多提倡的是顺应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