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61#

孔子和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挣脱世俗价值观的束缚,回归真正的自我,发现和保持自我而获得的一种真乐。真乐并不是普通人所谓的寻乐,真乐是不需要寻觅的,人人都有真乐,只不过人们还没有体验到这种快乐罢了。生活中,人们因需求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快乐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会因主体的需求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快乐是相对的、功利的、因人而异。但是,真乐是一种超越功利的普遍快乐,不因物而异,也不因人而异,是一种绝对的快乐。当主体内心无欲、清澈澄明时,就不受外物的搅扰,反而洒脱自然,就会看见本心,本心呈现道、天理,体知到了道就会获得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就是真乐,是人所固有的、内在的快乐,需要人体知才能获得。而孔颜之乐并不是“乐道”,真乐的对象并不是道或天理。因为如果求道最初就带着功利的目的,是没法做到内心澄明、洒脱自然的,本心被欲望杂念所遮蔽,天理就不会显现,就更不可能因体知道而获得快乐了。而且,天理包贯万物,当人体知到了道或天理时,就能够达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哪里还有我与道的分别、人与物的隔阂呢?真乐并没有对象,它是自乐其乐。当人挣脱了世俗价值观的束缚,回归到真正的自我,发现和保持真正的自我,在待人接物处事中挺立自我而不被外在的人、事、物所吞噬,从而也使外在的人事物回归到本然状态,最终还事物以真相,从中获得的快乐就是真乐。颜回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并且努力地保持、挺立真我,不受外物的束缚,使外物恢复本然状态。这个践行过程对于他人来讲可能是痛苦的,因为其心二也,心里有所待,所以犹豫、挣扎;但是,颜回内心一也,对外物毫不在乎,身在桃源,自然所行之事均是快乐。所以,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日之间不违仁。
TOP
362#

《论语·述而》中记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的乐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颜回的乐处。《论语》中多处记载孔颜真乐,这份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也是儒家所追寻的人格典范,到宋明理学时期也是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颜回的“乐”不是“乐贫”,以贫穷为对象仍然有所执着,此“乐”应是“乐道”,以道为本,追随道,最后融于道。
TOP
363#

追求富贵乃是人之常情,而颜回以富贵为小,以超越富贵的至贵至爱为大,见大而忘小,故而能心泰,心泰则于富贵贫贱处之一如,处之一则能大化而齐于圣,颜回在贫困生活中仍“不改其乐”就在于其能“见其大”、“心泰”、“处之一”,在于其能“见道” 、“悟道”且以道行之,体现的是一种去除私欲、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这里所谓的“道”即圣人之道,能体圣人之道的颜回故而被后世称为亚圣。身为求道而未见道的普通人应以圣人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克制自己的私欲,明白何为大、何为小。
TOP
364#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
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
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
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
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365#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心反省,不感到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内心反省,这是自我意识的强化,
通过反省自己,不断地认识自己,
不断对比自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
当自己提高到一境界,内心坦荡,
又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我想孔颜之乐其因肯定有此,
从他个人的品行,他的人格魅力足以看出来。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366#

从孔子和颜回的身上,我看到了君子安贫乐道,儒雅清高的风范。他们提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们不因为自身所处的恶劣物质环境感到忧愁,而是善于在恶劣的回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提升的方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众所周知,孔子常常批判那些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好官职,好的物质条件的读书人,认为他们不配被称为君子,玷污了世人对读书人的认识印象。既然读书论道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就应当优先考虑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应该抱怨个人的物质条件如何恶劣。
TOP
367#

安贫乐道,唯有乐道,方能安贫。孔颜之乐就是指在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的环境中,虽然过着的是清贫的生活,但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徒弟,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亦是和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是圣人鼓励大家在贫困生活中亦不改其乐的做法。
TOP
368#

孔颜之乐或许就是我会去追求的幸福吧,至少不为衣食贵贱所忧,享受在精神上的追求,父母身心无恙,朋友相亲和睦,有一两知己,与爱人共度。内心泰然宁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待人和蔼行善事。对多余的欲望抱着“可以但没必要”态度。道非绝对高于生活,贫困中不得温饱就太傻了。
TOP
369#

颜回之乐绝对不是安贫乐道的乐这么简单。他精神上的愉悦,超过了物质上的快乐。孔子有一次问几个弟子,各自都有哪些志向。其他人都说了富国强兵等等大志向,只有曾点说,我只想暮春时分,带着朋友家人在沂水中沐浴,然后在边上凉亭里吹风,晚上唱着歌回家。孔子激动的说:“吾与点也。“正是有这个乐。宋濂可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正是有这个乐,范仲淹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不仁者眼里只有物质的富足与贫乏之分,所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能发现这个乐的人,才能真正成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TOP
370#

孔颜之乐包括三节:第一节 与“诚”一体之乐;第二节“仁者与物同体”之乐;第三节“纯粹天理”之乐。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李煌明认为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是孔颜之乐。
TOP
371#

孔颜之乐不是忍受贫苦就能达到的,而是乐于接受贫苦,并且,乐于贫苦也不是达到贤人的最终途径,乐于贫苦只是自己乐道的一个体现,乐道才是其核心。一般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需求而去奋斗,而圣人则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去奋斗努力,苦在百姓前,乐在百姓后,如文天祥所吟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够达到孔颜之乐的圣人是有大格局的,因为要追求更大的,所以会忽略小的,而生活上的困苦就属于小的。针对我们普通人,虽然很难达到孔颜之乐的境界,甚至我们还要执着于对金钱的追求,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并不是说不可以追求,而是要合乎理义的追求,而如今的一些民众,利欲熏心,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父子亲情,不顾朋友情分,互相陷害背叛,这是孔子不提倡的,也是需要我们反思和整改的。
TOP
372#

      “孔颜之乐”体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快乐并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或是权利,而是因为内心与道和合的满足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快乐是一种精神,是与内心息息相关的感受。正如王阳明所讲:“乐是心之本体”。乐更是一种境界,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不是沉湎于享乐,而是为了达到与物浑然一体的境界。若人之身真正能够融入世界之中,自然能与道合一,此时内心是活泼泼地,是了无滞碍的,如天地间的气流一般,如何能不感到愉悦呢?与物浑然一体,自然处于“万物皆备于我”的境域之中,心体洒落,正如王阳明所讲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同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道在人心,人心感于万物,与世界同体,在与万物所感中显现自身,自是活泼泼地。
TOP
373#

“孔颜之乐”是宋明时期的思想家们津津乐道的命题,不同的思想家对“孔颜之乐”所乐何处都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阐发。“孔颜之乐”源自《论语》中的两段话:一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是,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中可知,颜回虽然贫困,但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之下依然不改他自己所体会到得快乐。颜回是非常爱学习的,受到孔子的称赞,因此虽然贫困,但是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滋味,能够“志于道”,即便外人看来多么不堪,自己也乐在其中了。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以能够读书体道而乐。孔子更是好学,他还说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地位,对他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这是一种自得其乐而又享受其中的境界,孔子有他自己的志向,又能够不断地孜孜以求学到新的知识,在此之外的这种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对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了。
TOP
374#

梁漱溟认为孔颜之乐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心学泰山学派把孔颜之乐看作心学的核心。孔颜之乐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超越宗教的境界,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泊,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
TOP
37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很多人精神空虚,离开物欲的满足便不能过活,实在是可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