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46#

看到孔颜之乐,一时间还没有理解,点开才恍然大悟。这种乐趣,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理想,也不够有志气,其实并不然。这种无论生活如何,精神时常处于快乐中,才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正是心胸坦荡的君子才可以做到的啊。
TOP
347#

庄子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乐是一种心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成了房奴,车奴,心中的忧愁远远大于快乐,追求财富成了一生的目标。
TOP
348#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导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冷静面对世事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孔子此间塑造的理想人格,诚然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TOP
349#

读过之后感觉真正的快乐就是可以处在天地之间的快乐,可以清晨在阳光中醒来,傍晚在星光下睡去,听蝉唱蛙鸣,吃野果甘露真是天地间一大乐事,但是现在恐怕早已没有这种地方了。
处在贫贱之中的人常常无有所求,无牵无挂一身轻便是最好的;反而是富有的人要想尽办法保全自己的财富还有获得更多的财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追求的东西无非就是幸福或是想要的生活,但是这其实并不只有钱财才可以达到,就像那个渔翁对富翁说的一样,他想要的生活,我早就已经得到了。
TOP
350#

孔颜之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北宋大儒周敦颐曾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教育程氏兄弟,大程曾回忆说周敦颐:“每另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他们所说的乐处,其实就是体认天理的过程中,所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极度满足。
TOP
351#

易更多的倾向是一种宇宙全息理论,这有点像从一片树叶推测出其所属的树种一样。预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这种宇宙全息的一种似真性的解读。根据阴阳,五行,八卦所显露的信息段,来勾画出整体宇宙信息的轮廓,再把信息段还原到整体宇宙信息中去,从整体宇宙信息的演绎趋势来推测某个特定的信息段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走向。既是似真性,就会受到对特定信息段和整体宇宙信息的把握程度和还原的准确性的影响。信息把握的越准确,越充分,还原程度越高,预测的结果就会越精确。
TOP
352#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显然他们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如宋代另一位大儒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也就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俯首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不过,“乐道”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操守。在孔子、颜回看来,人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遭遇到何种不幸或烦忧,君子都要严于操守,不改变实践仁爱道义的初衷,相反还将从中获得一种精神愉悦。
TOP
35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可以说,孔颜之乐亦是“和”的一种。在这一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孔子为何如此夸赞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做到了“心和”,不受外界的打扰和控制。那是一种心灵的空明和豁达,是一种种生命的本初的快乐,即所谓的“初心”。是一种高级的乐,一种大乐。
TOP
354#

“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
TOP
355#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此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虽然这三句都是针对君子来讲,但是一乐,人俱求之而又不可强取之,亦是在奉劝世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二乐是针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与风度,能无愧于天地、人皆不怨谈何容易,君子能得此乐在于其内修己身。天下英才少之又少,能得而育之更是难上加难,此第三乐亦是不易,君子因其修养胜于旁人,故能招揽贤才,故而能得此乐。乐即贵且难寻,然人俱欲求之,唯有君子重乐且取之有道。
TOP
356#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着的宁静,不是真正的宁静,在喧闹的环境中能够静下来,才是善性本来清净的真正境界。
           就好比隐士的三个境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闲逸潇洒的隐逸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是身处都市繁华之中,但却心静如止水,不为外界所扰。毛主席就曾在闹市读书,以锻炼自己的意志,虽处于嘈杂之处,却能静心读书。
              颜回虽然居住在简陋的小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却能安贫乐道而不追求富贵。“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可见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因为贫穷而舍弃自己的道德操守的,而且在他们眼中钱财乃身外之物,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有而非物质。
             孔颜之乐是精神上的无限愉悦,即使生活清贫仍然善处其中,自得其乐。对比当今,许多人迷失在金钱和物欲之中,以为所谓的快乐就是有钱有势,实际上精神空虚,患得患失,只能以喧闹填补内心的寂寥,无人时会感到孤独无助,并不能真正的快乐。
TOP
357#

追求富贵乃是人之常情,而颜回以富贵为小,以超越富贵的至贵至爱为大,见大而忘小,故而能心泰,心泰则于富贵贫贱处之一如,处之一则能大化而齐于圣,颜回在贫困生活中仍“不改其乐”就在于其能“见其大”、“心泰”、“处之一”,在于其能“见道” 、“悟道”且以道行之,体现的是一种去除私欲、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这里所谓的“道”即圣人之道,能体圣人之道的颜回故而被后世称为亚圣。身为求道而未见道的普通人应以圣人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克制自己的私欲,明白何为大、何为小。
TOP
358#

       人与天地和,到自然中去,感悟自然之美,体悟自然之律,若能做到物我两忘,不可不视之为人与道一。并且,人能够到自然中去并能够做到物我两忘,是因为自然之中有人需要去认识的以及人能够在自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所以能够被先贤视为是人的于天地之间逍遥的心意自得,正是因为这既满足了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满足这种基本需求的方式是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人若是能够认识到在这于自然当中生活的日常状态背后的自然之乐,自得也就不难不没有自然之乐,孔颜之乐了。
        陈献章讲自然万物本为一体,人当然也本就属于自然,为自然之物,也正是因为如此,人在自然之中能够找到与自然相感悟的地方。与其说到自然当中去,还不如说是回到自然。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向人展开自身,人亦作为一个能够把握这种整体的人,将自己与自然连接起来,实现自身对自然的得之,对自然之乐的得之。陈献章讲这自得、自然之乐,所达到的“与天和者”便可“谓之天乐。”
        达到与天和获得天乐,而不再仅仅是与人和的人乐,肯定自然万物作为一个整体,人对自然之律进行把握之后,人在自然之中所得到的自得可以说是一种十足的无杂扰的幸福。
TOP
359#

       在宋儒那里,“孔颜之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首要意义的课题,要人体验到自由、活泼的乐之境界。在王阳明看来,这种乐是长期与道合一才能够体验到的,是明心之之后能够达到的,因为心之本体本有乐的存在,乐是人本然的状态,我们要得“孔颜之乐”,须复归本体。王阳明讲到:“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䜣合和物,原无间隔......‘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朋来’则本体之䜣合和畅充周无间,本体之䜣合和畅本来如此,初未尝有所增也。”求得本体之明,自然能抵达自在和乐的生命状态,能够任运自如、怡然自乐。
TOP
360#

物欲如果过于膨胀,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可能被大面积地被忽视。最重要的是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使我们得到快乐的源泉,快乐是心灵的感受,你只有改变内心对世界的看法,才能或得真正的快乐.人生百态,有人如娇花照人,有人如饮白开水,更有许多人终日如履薄冰,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实所谓的追求真乐,不过是我们自己内心所感,不能强求,更不能强加于别人之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