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孔颜之乐 [复制链接]

316#

        “安贫乐道”,亦作“孔颜之乐”,顾名思义,出自孔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又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孔子是非常推崇“安贫乐道”的,其影响极为深远。
        例如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中,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阮公、张仲蔚、黄子廉七位古代贫士,虽然其年代、人格和行为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其安贫乐道之贤士精神却是相同的;虽然其物质缺乏,生活贫穷,但其精神世界却并不贫困,并用实际行动固守住了那一份坚持。
        刘中文先生说:“中国士人无论是仕进,还是退隐;无论是执着于儒家思想,还是皈依于道家精神,都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往往频频回首陶渊明,试图从他那里找到人生需要的某种东西,或是精神的力量,或是情绪的解脱,或是心理安慰,或是品格标榜等等。对于中国士人,陶渊明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可以医治精神和心理伤痛的灵药。”
        其实,“某种东西”指的就是安贫乐道的孔颜之乐。一个人如果能安于贫贱,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他则会内心清亮,不被竞争洪流中的形形色色所污染,保持一颗高贵、纯正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吸引人的“色彩”很多,人们过多的被吸引去追求丰厚的物质,而忘了填补自身道德修养的空白和心灵的空虚,在众多的诱惑面前,丢弃自身的信念,随波逐流。从报纸、网络、电视上所获悉的这类事件不在少数,诈骗、抢劫、贪污等等犯罪事件不断上演,看着不断有人穿着囚服、步履沉重的走进铁锁的大门,无不感慨嗟叹。拥有一份安贫乐道的心态,调试自己的内心,追求精神的丰满,则不会被纷乱的色彩蒙蔽双眼,坚守内心的信念,保持原本的自我。
TOP
3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讲究儒以修身,道以养性,佛以治心。一般认为,儒是入世的,是一种家国共治的思想;道家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更多的也许只能用身国共构来诠释;佛家则有强烈的出世倾向,是一种了脱生死根本的智慧之学。易则号称弥纶天地之道。与儒佛道三家都有着深刻的痴缘纠缠。曾与予师广良先生探讨过佛和易的特色,广良先生认为,佛法是出世间法,易既是世间法又是出世间法。窃以为,易是弥纶天地之道的,所描绘的也仅仅是这个世间的生成,演化,灭亡的过程。应该是属于世间法的。易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得八卦,每卦又分三爻,为天地人。易弥纶天地,那么天地之外呢?佛家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谓真空生妙有,这种生,是一种化生,是因缘和合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的。所以相比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道教的逆流成仙,他们兜来转去,始终在世间轮回流转。我更喜欢佛教这种根本解脱的圆融无碍的智慧。当然,无论是什么理论也好,大家所把握的只是真理的不同侧面而已。最终的真理还是只有一个的,所谓儒佛道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只不过是世间人的分别心在加以分别而已。佛和易与我,不过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是我在学佛和易,不能让佛和易来限定我。我们要通过手指指的方向看到月亮,然后再忘记手指,所谓弃舟登岸者是也。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境界,其实正道出了孔子的生活原则,是他将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显然他们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乐道”也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追求正道的精神和操守
TOP
318#

[引]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李煌明)   本文认为:传统上通过常把宋明理学分成理学、心学、气学,这种分法实际只是从本体论上来看宋明理学。本体论并不是宋明理学核心所在,也不是宋明理学家们所最关切的问题。儒学本质上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成圣成贤之学。而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不同于其它各个时期的儒学便在于宋明理学最为注重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孔颜之乐”来看宋明理学,方可得宋明时期儒学家们思想之精髓。一、 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 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二、 与“理”合一的境界  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三、 与事功合一的境界  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吕00等。四、“性”“情”合一的境界  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
TOP
319#

“孔颜之乐”是一种本体之乐,一种对道体感悟后油然而发的生命之乐。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试想,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已经贫穷到了如此之地,终无饱食,居无定所,想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都还来不及,更有何可乐?然颜子终不如我们所想的这样,相反,他完全是一幅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模样,不禁让人惊异。《论语》里记载孔子说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对道的尊崇已超越生死,而此时的颜回恐怕也是这样的吧,对道体已领悟,我已浑然与物同体,此时的我已与天地同在,贯畅于历史的长河中,故此身更有何惜?超越生死中已无生死,道即我,我即道,更有何不乐?故虽一箪食,一瓢饮,但亦不改其乐也。人格的修养已臻于至善,超越生死,“孔颜之乐”乃真乐也。
TOP
320#

在我看来,人生在世,不争则乐、有容人之量则乐、知足则乐、谦让则乐、仁善则乐、释怀则乐、贤德则乐。在这个铜臭味过浓的时代,人的原则和立场不断被利益驱使,心灵禁不住金钱扭曲。为房产、家财争得你死我活,不惜牺牲亲情,出卖友情,背叛道德,违背良知,以致于父子反目,兄弟操戈,母女陌路,姐妹成仇。为了一点点私利,朋友对簿公堂,亲戚闹上法庭。仔细想想,就算最终得到了那些所谓的利益,又能怎么样,会快乐吗?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在“争”的过程中失去了。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何不以要以阳光的心态,以君子无争的情怀,以“孔颜之乐”的崇高境界,胸襟豁达、坦坦荡荡大步向前行。不被外物所动,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困,不被利益所驱,得失不萦于怀,宠辱偕忘,这样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所在。
TOP
321#

       《淮南子》的作者提出了“以内乐外”的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所谓“以内乐外”就是指行为主体以内在的精神修养,平和的心态和审美情趣去感受外在事物的美好而获得的快乐。“以内乐外”通过内心的修养,丰富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提升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用丰富的、充实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外在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获得与天地自然相互感通的愉悦,就如辛弃疾的一首诗里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TOP
322#

孔子以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体道、行道,人们假如躬身践行的按照“道”去生活,即使生活贫困,精神上也是快乐的,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因此他十分赞扬那种在贫困中自得其乐的精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因为生活清贫而又乐在其中,被老师称为贤人。孔子认为只有安贫乐道,不追求物质利欲,才可称为“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论语·学而》中子贡问于孔子贫穷但不谄媚这种德行如何,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由此可见孔子是把“贫而乐”看作是很高的德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其称许颜回“贤哉,回也”了。
TOP
323#

心若澄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若祥和,乏然一生,幸福添味;心若纯粹,孔颜之乐,一生相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生活的矛盾面如此说。真真假假,有有无无,不过是梦中幻像,握住的不一定是永恒的,失去的也不过是短暂的,我们生而幸福,幸福在心不在物,心的祥和即是幸福,又何故去寻求一些虚幻泡影,来扰乱内心的平和!我以为,何为孔颜之乐?一花,一草,一树,一影,一箪食,一瓢饮,一片晴空万里无云,生命与自然契合,心灵能守卫本真与祥和。以梦为马。
TOP
324#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不会满足,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快乐。清朝有一位书生,家里很穷,虽然很努力赚钱养家,也仅仅是能够保证家人的温饱。但是,他却每天都会到门口焚香感谢。他的妻子总是很疑惑,家中境况如此,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呢?书生却说:“我感谢生于太平的年代,免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感谢全家衣食无忧,不会忍饥受冻;还要感谢家人身体健康,无灾无难。这些不都是我的福气吗?”每次当自己被欲望冲昏头脑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些,其实我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这已足以让我庆幸和欣喜了!
TOP
325#

古代仁人志士众多,我唯独欣赏其三,颜回就是其中一位。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世人常用“孔颜之乐”来形容安贫乐道的境界,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那么,何谓“孔颜之乐”呢?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陈杰思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到滋养,慰藉,充实,安顿,惟有乐道,才能安贫。的确,如果一个人杂念太多,功利性太强,或总是囿于一些细枝末节,太过计较,连生活最基本的快乐都体味不到,更不要谈“孔颜之乐”了。
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更愿像苏轼一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像张志和一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像孙光宪一样“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即使过着清贫的生活,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我想要的孔颜之乐。
TOP
326#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尊位,他视其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眼即逝。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生活原则,是他将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也继承着这种精神操守,所以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孔子称赞的正是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境界。
TOP
327#

《文子·上仁》有言:“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后汉书·韦彪传》也说:“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安贫乐道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立身处世之道,也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颂的美德。“安贫”反映的是对清贫的物质生活安然恬静的一种坦然态度,“乐道”反映的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孔子倡导儒家道义担当的“安贫乐道”,对“道济天下”的坚信,“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提倡道德教化,经常劝人安贫乐道,完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勿因迷失人生方向而堕落。
TOP
328#

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上有许多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修道人有修道人的乐趣,本身就是乐在其中,看淡贫、穷、富、贵,修去各种物欲及人的执着,保持内心世界的祥和、充实和自得。乐在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前程一片光明!“安贫乐道”理念彰显出一种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坚持道义,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义无反顾地追随真理,永不懈怠!
TOP
329#

心不假外物,贫富于我何患哉。贫亦乐道,富亦乐道。天地于我何其小,我于天地何其大。是故天地与我为一,不辨小大。浑然坐忘,吹万不同,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境界万有,既证者不言,不证者妄言,未见者妄听。
TOP
330#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颜回的乐都是无关物质财富的乐,但这并不意味孔子反对追求物质财富,他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无论是向往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无欲无求的平静生活都无可非议。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自扰,求内心安宁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有记者问过舞蹈家杨丽萍:“你是因为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答道:“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正值美好青春的我们身上还没有太多背负,有很多可能性。名校大学生创业回乡卖猪肉,白领辞职养豪猪这种种事例都启发我们,时代在变,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在变,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看似荒谬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人生的赢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