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五:廉: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5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已不稀奇,但这首诗赞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廉洁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洁不是口号,不是标语,而是一种精神,毕生的追求。人都是善良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一些欲望、思想的复杂化,人的心灵也开始变化,而只有那些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保持廉洁。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TOP
152#

“满招损,谦受益。”心怀谦逊之心,才能清醒自持,懂得及时反省。谦逊是一种美德,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风范。当一个人能够表现出谦逊并尊重别人时,不仅会带给自己平和的生活,也会给他人带来温暖和信任。在工作和生活中,谦逊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TOP
15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的问题上,儒家有一套系统阐释。梳理这些内容,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廉”的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大致可知,“廉”的本义为侧边、棱角,后来引申为清廉、俭朴、收敛的意思。儒家如何释“廉”呢?《论语》中,孔子虽仅有一次用到“廉”字,但实际上“行己有耻”“欲而不贪”等思想中已包含了“廉”的内容。可以说,先秦时期,儒家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廉”的,认为“廉”是君子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出现了专门的举廉科,将“廉”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儒家倡“廉”,主要基于内圣与外王的需要。从内圣来看,“廉”是个人修身、成就完美品格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孔子心中的圣人、君子,还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都内蕴着“廉”这一基本道德操守。从外王来看,“廉”是为政之本,能“廉”则政兴。《晋书·阮种传》中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于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权终会倾覆,为官者的廉洁是实现政权稳固持久的客观需要。
  实现“廉”的目标,为政者既需“修身以德”,也需“为政以德”。《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孟子“仁政”思想,论及的是如何做一名好官。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这样的逻辑: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个好人。所以,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当然,成为一个好人并不意味着就能当一个好官,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还需把廉德运用到政治实践中。为政以德,既要有崇公抑私、立公去私的公心,又要有义利面前舍利取义的勇气;既需“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地举贤任能,也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地勤政守职;既有为政俭约、“节用而爱人”的品行,更需有涵养一腔浩然正气的节操。如此,才能实现《论语·为政》中描述的“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般的清明气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