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樊迟询问关于仁的问题。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之:到,往,去。)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子张又进一步问内容是什么,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约:穷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是一种博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的集合体。大爱无私,和不让我们建筑这样一种爱,让自己立身于这样洁净的一片天空下。
TOP
3#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4#

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仁是道德的根本,没有仁,道德就无从谈起。往往仁与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仁的人往往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往往又是仁慈的,有时候仁就是一种智慧,智慧又是一种仁。
TOP
5#

善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不解释这个问题何谈性善,性恶?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善还是恶?
这仅仅是从现阶段可以看得出来的?

我一向认为整个儒家学说是很有政治色彩的,汉朝的罢黜百家让儒家得到最大的辉煌,这和佛教一样,佛教讲究轮回,这一世的付出在下一世得到回报,这个对于统治者的统治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是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通过宗教的力量来管理人民。
而儒家也一样,因为儒家对于统治者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儒家才会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光辉。
TOP
6#

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TOP
7#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
TOP
8#

孔子曰FONT size=4>“恭、宽、信、敏、惠。"做到这五点,众人皆能成为仁者.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如果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会有成功的一天.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待人处事的方法---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能让我们一生受用.行为举止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庄重;我相信好心必定有好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豁达;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而我们必须遵守承诺;勤奋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抛弃懒惰;而惠赐则让我们更有威信.众德之本犹如一面镜子,时刻都呈现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在这面镜子前变得更加美丽吧.

TOP
9#


孩子的时候,善恶的标准是比较清晰的,因为那是大人们灌输给他们善恶的观念。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善恶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候突然发现善与恶这个感念竟然模糊起来,世界上的事,何为善,何为恶?当我们真正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后,也许我们就知道人是生来的善还是生来的恶了

TOP
10#

老子认为,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以儒学为正统国学,德治的概念便成为儒家的专利,在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丘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他说: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认为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

纵观历史,每个周期的强治周期段初期都实施了道家提倡的“德治”,这种治国方法在商初、汉初、唐初、明初承袭暴治周期段创立的体制,由开国时建立起来的权威,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的目的,实施黄老“无为政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致国强民富,为创造周期的历史辉煌打下基础。第一周期伊尹辅佐商汤创建“成汤之治”;第二周期曹参、陈平辅佐汉室创建“文景之治”;第三周期魏征、李勣等辅佐唐室创建“贞观之治”;第四周期李善长、刘基等辅佐明室创建“洪武之治”;本周期“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采取“黄老道德”,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以至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简机构、一国两制、韬光养晦等政策出台,都是“道家”的“德治”观念的体现。这在周期律中是强治周期段的前期,强治周期段的的中后期,儒家的“德治”上升为主导地位,后人多称强治周期段的前期“黄老无为”的治国安民方略为“道治”,之后地儒学为“德治”。这正应了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
TOP
11#

从仁与礼的关系上看,孔丘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礼的内在的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互为依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孔丘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已。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外在强制的结果,不仅会使人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也会使礼变成僵化的东西,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社会就不会有正常的秩序和安定的环境,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就不会正常地运行下去。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执行礼。

所以,孔丘在《论语》中,一再强调那些不合人道的事情,如杀人殉葬、贵畜贱人以及不合仁政的昏君独裁、肆意聚敛、贪冒无厌、奢侈骄泰等等,都是不合礼的东西,应当予以摒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谓不仁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礼和乐的。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这是再次强调仁是礼的思想基础,认为没有仁的思想内容,仅有玉帛、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叫作礼的。总之,孔丘是要用仁的原则来改造旧礼,引仁入礼,创立新礼,发挥仁的积极作用,这才是“克已复礼”的真正意义。
TOP
12#

被骗999次——这正是众德之本---

从小,我便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做事总做不好,还经常帮倒忙,走路会撞到树,进门会踢翻热水瓶,上课还常常忘记带课本。因此长大后,也是被家人认为是一个很笨的女生。

到了福州念书后,经常会看到路边有一些乞讨者,姐姐告诉我,那些人都是假的,平时出来讨钱,过年了就寄了一大堆的钱回家,比我们还有钱,不用可怜。于是,我便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上班,试用期月薪只有四百块,天天骑着自行车在外面跑。突然有一天,遇到路边一个老人家,瘦骨嶙峋,地上铺了个草席,躺在上面,我看到了很惊讶,怎么这么瘦,他一定饿坏了,一定不是假的。于是,我赶快去买了一瓶牛奶,并且把吸管插好,走到他面前,跟他说,快点喝吧。我计划着他喝完再去买点东西给他吃。可是,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问我:"能不能给点钱?"。我当即吓了一跳,他这么饿了,还有心思找我要钱?是不是真的饿?我也没说什么,有种上当的感觉,掏出一元硬币,轻轻放在他前面的盒子里,转身就走了。

走到马路对面,我想,他应该会喝了吧,没有想到,他把牛奶放到一边去,继续躺着!

  回家后,我告诉姐姐,姐姐一听马上说:啊明,你上当了,那些都是骗人的!在我的困惑之下,姐姐仔细地帮我分析这一类的骗子的惯用手法。我听着姐姐说着一条条的事迹,真是一惊一咋,没有想到,还会这样子的骗人。于是,我便更加相信自己很笨,分不清好人坏人。

  试用期结束,我失业了,又开始极力去找工作,总算找到一家,感觉不会有问题。当天,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心想这回可好了,我可以把这好消息告诉姐姐。

  在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年轻人,大概二十几岁,他看到我,走到我的面前,忧愁着脸问我:小姐,我的钱包被偷了,您能帮助我一下吗?能不能给我十元钱,我可以买个面包,打个电话?五元也可以。

  我马上伸手去掏钱,可是,转念一想,会不会是个假的?看他的样子--年轻,可以去干活;说被偷,这是骗子惯用的手法,一定是骗人的。就算不是骗人也不给,免得姐姐又说我笨。于是,我把伸到口袋的手又抽了出来,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对不起,我没钱。

  我看到他那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下子因我的话变得灰暗,我突然间感受到他的心:失望,极度的失望!这种感受直冲到我的头,让我感觉到难受。可是,我还是坚持不给,他微微向我鞠个躬,说声谢谢,轻轻转过头,微微弯着背,一副非常失落的样子,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一步步,似乎很沉重。

  回到家里,我告诉姐姐说,我遇到一个人,要钱,我没给他,姐姐夸我聪明了。

  可是,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心里冷冷的呢?如果他真的需要那五元钱来急救,我是不是有些过份了?

  第二天去公司,没过关。接下来,我找遍了可以去的地方,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于是,我便回家了。

回家后的某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女作者。她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人,常拿自己的大半工资去帮助别人,在路上遇到类似的求乞者,也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经常搞得自己没有钱,因为总是很朴素,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可以买高贵的衣服、鞋子。同事都笑她傻,说她笨。告诉她那些人都是骗子,她上当受骗了。她也动摇过,但是,当她看到某一个被她帮助的人,怀着愉悦的心情走的时候,她坚持了。她说,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遇到困境,当他们在困境中,自己无法出离,而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帮他们度过难关,也许十元,就可以解决对他们而言是无法解决的困境。而我们却因为害怕上当而拒绝帮助,从而使他孤单地面对困境,让他忍饥挨冻,让他对这个世间绝望,孤伶伶地在异乡无所依靠,这会让她自己感到内疚与不安。所以,她最后说,如果有一万个人乞求陌镏渲杏?99个人是假的,她宁可被骗999次,也不愿失去帮助这个真正遇到困境的人的机会。

  我被打动了,是啊,就算被骗了又有什么关系?我又想起了那位年轻人。当他离家在外,也许为了找份工作帮助家人,不幸钱被偷了,没钱买吃的,没钱打电话救助,没钱去找个地方住,只能在街上流浪。他也许也是一个很体面的人,只是突然碰到了这种窘境,当他舍弃自己最难舍的面子,向我求助,我只要少买一个汉堡,就可以解决他的大难题,就算被骗,这又有什么损失呢?而他如果是真的话,我的良心何安?

  于是,我便决定向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学习。

 一天,花店的一个朋友去进货,花店没有人看,让我去帮她看花店。中午吃饭的时候,另一位朋友请我吃饭,而这位花店的朋友又订了一碗面给我送来,我于是便把面放在一旁。

  不一会儿便来了一位母亲,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上还牵着一个小男孩。我仔细一打量,像是外地人,穿得很破烂,小男孩端着一个碗,怕生生地看着我,脸上脏兮兮的,但掩盖不住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长得很可爱。

  这位母亲问我:你有吃的吗?给孩子一点吃的行吗?我们一天没吃饭了,孩子肚子饿。

  我看着她,似乎她对我一点信心也没有,也许讨了好几家了。小男孩子也头低低的,两手在碗上搓来搓去。

  此时,我突然间想到那一碗面条。我让她们进来,因为花店正好没人,我便走进厨房,端起那碗面,已经冷了,便开火倒到锅里再热一下。 我望着门外,让她们进来,她们不敢,我便招招手,让小男孩来打面吃。我招呼了三四次,小男孩这才在母亲的允许之下走了进来,原本还怕怕的,一看见我在热面条,高兴坏了,忧郁的脸突然绽出笑容,两脚直蹦,双手抱着碗直跳,很开心地向门外的妈妈说,妈妈,阿姨在帮我们热面条呢。看着他兴奋的笑着,跳着,我也被他的幸福感染了,突然发现,他笑的样子真好看。

  热完面,我将男孩的碗端过来,将面打进去,没有想到,那碗是破的,面汤就一直滴到地上。小男孩也顾不得许多,抓起一只虾就往嘴里送。我带着他出了门,那位母亲向我鞠了个躬,跟我轻轻说声:谢谢。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我能感受得到这位母亲深深的谢意。

  她也没问我要钱,就带着孩子走了。

  我看着她们三人走出花店,有种亲切感。心想,孩子的父亲不知道上哪去了,留下她们母子三人在外乞讨,不知道这餐饭解决了,下一顿饭会有着落吗,孩子长大后,会有生活能力吗?

等朋友回来后,我将此事告诉她,她马上跟我说,那些不用管她们,她们可以去工作,都是骗人的。

  听到这熟悉的话,我也没有反驳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没有后悔。就算是骗人,我也被骗得很开心。可是,我相信她们是真的!因为那个男孩的喜悦,是装不出来的,五六岁的孩子,发自内心的满足,喜悦。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的笑,手足舞蹈的样子。

  之后,我一直希望能看到这母子三人,却一直没有再见到她们。

  从此以后,我便不再去计较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当然,我也没有那么好心,只是如果力所能及,我不会拒绝去帮助他们任何一个走到我身边向我乞讨的人。如果没有零钱,我会告诉他,对不起,我身上没有零钱。

  其实,谁是谁非,谁能真正看得明白呢?只是,这颗真正希望帮助别人的心是真诚的,那自己便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世界也许冷漠太久,因为被骗得怕了吧?我也不祈求什么,只希望,当自己或自己的家人遇到困境时,也会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我解决难题!再也不愿因为自己的怀疑,好面子,而让别人在那一时的困境中无法解脱。

  愿所有的人面对困境的人,都能顺利度过难关。

TOP
13#

“仁”——众德之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认为能够践行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五种德行,便是仁了。

“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孔老">孔老ersonName>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往往使人变得世故与圆滑。诚实,似乎被人们忽视了,为了一己之私,违背良知,明争暗斗,不真实的气息充斥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诚实,这个从小学教材中就被提及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良药,正义的象征。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成功名就。事业有成,这些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勤奋的人才会进步,才会登上成功的巅峰。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拥有慈爱的人就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她)不仅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更爱着那些与自己无关但却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爱,是最伟大的,是生命的源头,有爱的人才会快乐,有爱的人,灵魂是纯净的,大爱无私,就让爱来惠及众生吧!

TOP
14#

什么是“仁”呢?子曰“仁者爱人。”仁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爱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西方的哲人耶稣也是以仁教育其徒,神爱世人,其实这里的爱不是现代很多基督徒理解的那么狭隘,就是仁的意思。要怀着对所有人的爱,公平的而公正的做事情。  

    有人以为人是自私的,根本就做不到仁的。其实只要人愿意去做,把对亲朋的爱推广及人,就可以做到仁了。仁比狭隘的爱已经是进步很多了。目前社会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只是有自己和亲朋的自私的爱,不能达到仁的境界,不能关心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所有百姓。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给每一种生物,即使是最卑微的微生物,都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所以,正直的人要遵守宇宙之法则,做到仁、智、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TOP
15#

中华义理之仁、义、礼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学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恒德。孔子把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的成分。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