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6#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学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恒德。孔子把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的成分。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TOP
17#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有根基的,是符合人类情感的实际的。一个人,他对父母、子女的情感和对别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经过教育,思想觉悟提高了,他才能超越自己,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才能做到以爱自己父母之心去爱他人,去为社会、为祖国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

由仁爱思想积淀、传承并发展而来的崇尚和谐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溶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TOP
18#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有根基的,是符合人类情感的实际的。一个人,他对父母、子女的情感和对别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经过教育,思想觉悟提高了,他才能超越自己,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才能做到以爱自己父母之心去爱他人,去为社会、为祖国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

由仁爱思想积淀、传承并发展而来的崇尚和谐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溶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TOP
19#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刚、毅者敢讲真话,是扬;木、讷者不讲假话,是不违。为了强调的重要性,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顺产就是,因而得生,难产因为不直而折,——幸而免了。孔子当然不会认为有了就会有,但要有必先有。人只有通过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地表达出来,如同绘事后素一样,用进行内修和外教,才可能达是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前提。

TOP
20#

先师说:“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生命不过是自然的代谢,生命不过生与死而已,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时空世界也不过是成住坏空,宇宙之间,一切不过如此,一切都只不过是自然的代 谢。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人短暂且微渺之一生,为着钱财、地位、名誉,为着根本不足与论的世俗虚荣而劳碌形神,疲蔽心身,丧失自我,不知道人的一生 应该怎样生活,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在这天地之间、人海之内确立自己真实的一生。
TOP
21#

“温、良、恭、俭、让” — — 选自于:《论语.学而》

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 选自于:《论语.述而》

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

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TOP
22#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TOP
23#

看过“走西口”的都会知道“仁、义、理、志、信”这几个字吧。仁排第一。可见仁的重要性,没有仁者之心,后面的也只是空谈。孔子说“。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因此,众德之本当选仁。
TOP
24#

重德之本——仁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25#

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事之“宜”,也就是“应该”。孔子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情,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在道德上来讲是对的事情。如果做这些事情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其他原因,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蔑视的词来说,就是为了“利”。在儒家思想中,义和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所说的“义利之辩”,他们认为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TOP
26#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27#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28#

《论语》中孔子论“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TOP
29#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30#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