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31#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俗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个人的理解仁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TOP
32#

    孟子曰:“仁者无敌。” 仁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有一个从潜在的德性到经由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人格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仁作为一种品德具有内在和外在双重性质。就其根源而言,仁是内在的,就其实现而言,仁是外在的。何谓仁,具体仁指的是什么,如何来约束,孔子从来没有正面说过,因为他有自己的理解,不认为需要说出来。
TOP
33#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TOP
34#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自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仁学以来,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成为一种道德理念。基督教讲博爱,中国人讲仁爱,至今仍称有德者为“仁人”,骂无德者为“不仁”。在中华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爱之心人皆应有。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并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而现代人文精神应是现代道德的重要基本元素甚至是核心。
TOP
35#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TOP
36#

【摘】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众德之本为“仁”。
TOP
37#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OP
38#

论语中的"仁"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1 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①言:言论。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TOP
39#

众德之本皆为“仁”,德之所向,仁之所向。

古有言之,施仁政,施德政,唯有仁政之君,才能有好的成就和政绩。

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与“智”紧紧相连,两者可相互促进,有利于更多提高与发展。

相信,众人皆施仁,社会更美好。

TOP
40#

孔子所说的仁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仁由己,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但由于所处历史背景不同,现代人与古代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孔子所倡导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类的道德仁爱之说在现代的法治社会却与法相悖!然而细究,众德皆可从“仁”字寻得根本,众德皆可从“仁”字而发!!
TOP
41#

众德之本,乃在于无为。儒家,源自道门。秉承三皇五帝之法,上古民风淳朴,三皇道治,清静自然,人民自化,五帝德治,除恶扶善,自此有了善恶之分。随后人心不古,诡道盛行,是以夏朝重赏,商朝重罚,有周一代,赏罚并重。春秋孔子之时,兵祸连连,弱肉强食,周天子犹且仰人鼻息,而况星斗弱民?

是以孔圣强调自我休养的加强,如果人人都能以宽容、恭敬、诚信、勤奋、慈惠来约束自己,也就是守礼而不逾礼,那么在那乱世,也就有了王道再兴的希望。这与后世儒家成为儒教,以社会伦理学强制于民是不同的。自朱熹以后,儒学渐渐走上一条偏激狭隘的歧路。这就是因为圣人之学被腐儒用以谄媚君王而失去了民本思想所致。

TOP
4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时都会相互容忍,相互信任,对人、交友保持真诚,遇到长辈,会恭敬的跟他们打招呼,每当我们做错事,会感到羞愧……

   无论做每件事,都要认真谨慎,千万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堕落。”因此,只有我们勤奋,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懒惰只会让人陷入苦难的深渊。

如果被人欺骗,不能斤斤计较,应当保持宽厚的胸襟,让人觉得你值得交,那么别人就会真诚才的对待你,国家以德治国,做人是以德服人。
TOP
43#

“仁者无敌”确实是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同样也是,得人心者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仁政,处处为民着想,把人民的利益凌驾于自身的利益之上,真心实意的为人民做事情,而不是那种虚假的,做作,这样才能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支持!!!!
TOP
44#

“仁、义、礼、智、信”这孔子思想的总概。而在这五大思想中“仁”首当其冲。作为五德之首,她的重要也就显而易见。所谓,仁者乐山,仁者如山一样稳重,他有着处乱不惊的气魄;如山一样大气,他有着宰相肚里能乘船的胸襟;如山一样慈悲,他有着包容万物,无私给予的仁爱。孔子作为中国国学的创始人,他成功的将仁传播开了,并将其仁者的重要思想 ,延伸的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
TOP
45#

探索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时,仁和智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既仁又智的人固然是很好的,因为这样的人必然会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大多数时候仁和智很难兼具。我们可以想象有仁但没有智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但确实不敢想象有智却缺少仁的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众德之本就当推仁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