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刘晋 传媒学院
《论语》有“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意思是“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儒家影响极为深远的国家,对此更是有很深的体会。要想去爱人,首先内心要有“仁”之意,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对身边的人是有一种爱的。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对老弱病残孕的优待,便是其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份仁爱,即便是公交公司要求了让座,大家也不会去主动践行的。“仁爱”表现出来了才更有意义。
就“仁智统一”这个角度来看,“仁”为道德品行的范畴,“智”为才能智慧的范畴,这两方面对于一个理想人才来说,正如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一个真正的君子,当他具备了“仁”时,才能够用一双慈爱、明澈的眼睛去看待世事沧桑、古今纵横,才能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言行是无害于己、无害于人的。当他具备了“智”时,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去经天纬地、纵横捭阖!
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便是以仁治国,以德服人,从而取民心,得天下。仁与德是密不可分的。而仁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是一种博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的集合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民为贵,社稷次之”也是仁。君主的仁和百姓的仁在今天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我们更应该心中有仁。见义勇为是仁,汶川地震后八方支援是仁。只有全民都心怀仁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待人处事的方法---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能让我们一生受用.行为举止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庄重;我相信好心必定有好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豁达;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而我们必须遵守承诺;勤奋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抛弃懒惰;而惠赐则让我们更有威信.众德之本犹如一面镜子,时刻都呈现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在这面镜子前变得更加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