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由此可见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想要真正的做到仁就必须以五者为本。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对待所遇到的事,针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一定能解决。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学会以庄重和宽厚待人,对自己的要求是诚实和勤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要以慈惠的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这样去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才能领悟到仁德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时都会相互容忍,相互信任,对人、交友保持真诚,遇到长辈,会恭敬的跟他们打招呼,每当我们做错事,会感到羞愧……
无论做每件事,都要认真谨慎,千万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堕落。”因此,只有我们勤奋,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懒惰只会让人陷入苦难的深渊。
这个·· 我仔细看了下· 好像真的和第七讲的内容很相似
重德立命 习易德为先,术技自然添。 勤学苦研首重缘,君子修桥莫拆桥。 过桥想着修桥真不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大千世界物灵环环生物链,无所谓你大我小互相咬。 今天封王千万不要小瞧有缘奴,皇帝轮流坐明天就该轮到我家。 塌塌实实做事正正经经做无私好人,积德善仁义之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与所谓的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极大的差别。强调以人为本本非是推崇人类主导自然,实则是将人性回归到自然的本来逻辑上,重拾人本来的、自然的意义。首先把人看做是一个自然体,其次才是人的发展需求,但终究是跳不出自然圈的。所以以人为本其实是人的本质回归。
尊重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一切顺其自然,而并不是像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强调人可以 主导一切。
在这里,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先生围绕着一些孔子话语,给我们展开了“众德之本”的精髓。众所周知,道德活动经常伴随着其他社会活动一道进行,是道德意识形态的实践基础,并使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而道德意识一经形成,对道德活动就有指导作用。并有向道德活动转化的趋势。它既是对一定道德关系的概括,又是对一定社会或利益集团价值观的凝结和确立。它一经产生,又作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准则,指导和制约着人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变化和道德行为的选择,成为全部道德现象的核心。因此,道德规范体系,即道德规范系统,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种道德体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有着它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一定社会有一定社会的道德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有奴隶阶级道德体系、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体系、资产阶级道德体系。而仁是道德的根本,没有仁,道德就无从谈起。往往仁与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仁的人往往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往往又是仁慈的,有时候仁就是一种智慧,智慧又是一种仁。所以,归结起来,我们还是要追溯到“仁”上来,因为要知道,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最最看中的美德之一。
孝为众德之本。
古圣先贤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万善之门以孝为基。人人应礼敬供养尊亲如堂上活佛。并扩展短暂的亲缘私爱,成就清净觉情,普及累生,累世的父母,惠泽七宗八祖。
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仁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德行,它与孔子提出的礼忠、孝、义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要是能够做到以礼待人、尽忠尽孝、恪守信义,那么我觉得他是一个君子,也可以称得上“仁人”。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
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
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
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