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1#

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陈杰思






中华经典教育有六个方面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高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提高汉语水平。人们都能认识到这六个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但是,许多人却没有认识到,要达到以上六个目标,主要的途径只能是中华经典教育。






   一、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并且,由于经典能够保持原有的面貌,我们也就能够越过纷乱的现象,直面经典去获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近现代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破坏,最典型地就是抛弃了中华经典。故,欲复兴中华文化,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读经。不仅仅是儿童读经,而是全民读经;不仅仅是读经,而且是尊孔读经。若读经之时,对以孔子为首的中华圣贤没有崇敬之心,就不会虚心接受圣贤的教导,不会将经典义理转变为信念。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与北洋军阀的尊孔读经目标与方式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其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道德,在读经之时并不排斥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读经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面高喊要弘扬中华文化,一面又反对读经,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行为!



在学习中华经典时,要有主次之分。从流派上讲,经典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为主,道家经典(《老子》、《庄子》等)、佛家经典(《金纲经》、《六祖坛经》等)、其它诸子的经典为辅。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一个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后,再去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因为,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讲的是一些奥妙高深的道理,偏于某些方面,儿童时期难于理解,或者容易走偏。况且,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的一些观点同儒家经典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让儿童面对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难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儒家经典讲的是“常道”,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而佛家经典、道家经典所讲的是特异之“道”,是人在特殊状态下遵循的道,其它诸子经典则讲的是偏于一隅的“道”或者是“技”。中国典籍有“经、史、子、集”的分类。国学有义理、辞章、考据三大类,故中华经典从内容上分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等义理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典等文学经典,《春秋》、《史记》、《汉书》等历史经典三类。经典教育应以义理经典为主,以文学经典、历史经典为辅。义理经典与历史经典、文学经典相比较,义理经典是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是末。必须以义理经典为重,如果只背诵文学经典、历史经典而不诵读圣贤经典,则是弃本逐末的行为。诵读义理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文学经典与历史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



在学习经典时,应以中华经典为主,外国经典为辅。中华经典与外国经典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中华经典因同中华具体的人文环境与历史传统相联系,也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相应,因此,学习中华经典效率最高,并且,中华经典同外国经典相比,还有独特的价值:即用中华经典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现在存在于何处?我认为,有两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是存在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品质、行为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展现出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到,但是,这种存在方式通常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着,给我们提供生动、具体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全貌,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就是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之中。经典语言凝练,表达准确,富有韵律。如果号召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则很难有成效,因现实的复杂性、多面性,并且存在着与民族精神相背离的大量现象。最可靠的办法,是号召人们去学习中华经典,从经典中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将经典的学习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个案、现实生活中的个案相结合。



炎黄子孙有两个标准:一是物质标准:其身体是否具有中华血缘关系;二就是精神标准:其心灵是否经由中华文化经典塑造。对于我们现代中国人来说,从何处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体系?从何处去寻找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只能是回到文化经典中去寻找。中华精神价值之道,就存在于经中,“通经明道”,“以字通词,以词通道”。读经的目的就是“读书明理”,通过读经而明白义理。宋儒程伊川尝谓:“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1)离开了经典,精神价值就成为凭空的想象和主观的见解,丧失共同的原则与标准,流入空荡之中。ersonName ProductID="梁启超" w:st="on">梁启超ersonName>先生谈道:“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隔阂。”(2)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稳定,必须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使个体生命明确自己在其所归属的民族的身份定位,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且培养中国人民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






三、传承传统美德



在中国,必须进行双重启蒙:一是理性启蒙,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一是德性启蒙,其主题是仁爱与和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开启了德性启蒙,同时,理性启蒙也开始萌发。由于专制主义的发展及政治腐败,至晚清时,德性启蒙与理性启蒙同时陷入困境。新文化运动是片面的运动,只注重理性启蒙,而不重视德性启蒙,甚至主张抛弃文化经典,给德性启蒙以重创。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及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均是将孔孟思想作为理性启蒙的基础,而新文化运动在倡导理性启蒙之时,错误地将儒家思想树立为理性启蒙的对立面。



中华传统美德存在于何处?以文字的形态存在于中华经典中,以个案的形态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个案只能反映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某个具体方面,而不能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全貌。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人物、志士仁人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产生的智慧,通过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立德”与“立言”的产物。如果我们不诵读经典,不让经典所承载的道德理念先进入我们的头脑之中,当我们面对具体的道德人物个案之时,就会感到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甚至以嘲笑的口吻面对这些道德人物。如果在一个人的幼年时代,在心灵纯净之时,不首先让中华经典进入,而是让世俗偏见、狡诈之心、邪恶之念首先进入他的心灵之中,则先入为主,先进入的消极观念占据他的心灵空间,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再开展中华经典教育,他就会对中华经典产生排斥和歪曲的作用。



儒家认为,人有善良的本性,但如果不加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泯灭,就等同于禽兽,孟曰:“人之异禽兽者几希。” 孔子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3)儒家之学乃“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经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身养性,却如朱子所揭示的:“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礼禄而已也。”(4)孔子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情景教学法和示范法。孔子并不是空谈义理,而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置身于其中,需要作出道德判断时,孔子加以点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与物去领悟大道,在人生的生命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孔子是最伟大的道德榜样,同时又通过《论语》与六经“立言”,言行相应,能产生最佳的教化效果。



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几种不良倾向:一是用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政治教育搞好了,人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品行,“政治挂帅”的德育模式在实践中是不成功的。二是脱离经典的生活教育,即在不展开经典教育的前提下,在生活中寻找道德的例子,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领悟道德。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化、多样化,大量的丑恶的现象存在着,如果让人们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恐怕许多人更容易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观念、消极思想。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很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三是单纯强调对某些道德榜样的模仿,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将道德教育放在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展开,人们很难形成对道德榜样的真正认同和理解。四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不重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良知的培养。因为教育的成绩,只能通过分数来表达,许多教育者就将道德简化为道德知识,然后又将道德知识切割成考试的要点。真正的人品道德的提高,无法以量化的形态表达出来,所以许多教育者对于道德品格的提高漠不关心。许多所谓的专家,不知其道德水平如何,也从来不认真学习经典,而凭借自己的所谓专业知识,编写出来的教育孩子的教材,显得空泛、无力、含糊、浮浅,甚至可笑。存在以上道德教育的不良倾向,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排斥中华经典教育。而改变上述不良倾向,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化中华经典教育。中华经典教育,完全改变道德教育的知识化、教条化、形式主义、脱离身心、假大空、对象化等弊端,而是采取熏陶、浸润、身教言教、知行合一等方式进行。当前,中国已有一批中小学推行中华经典教育,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许多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思想与行为朝着善的方向改变。已有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学习经典之前,自私、任性、粗野、浪费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接受经典教育之后,许多学生懂得节俭、礼貌、谦让、团结、尊重他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7 9:18:27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1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上接贴子主题)


四、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在幼年时代接受的东西,就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读中华经典,让历代的圣贤站在自己面前,时时刻刻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经历也是有限的,他生存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之内,如果仅仅在这个有限的时空里吸取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所获得的经验与智慧是极少的。人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就必须穿越时空的界线,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去接受圣贤的教导,将圣贤的经验与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自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近三分之一得奖人是犹太人,原因之一就是,犹太民族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接受祖先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接受高素质的圣贤与现实中高素质的师长与朋友的教导,就能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一个人如果接受低素质的人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就肯定会成为低素质的人。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她的人生观是在十二三岁开始上中学后的几年间,通过必修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即是“四书”),接受了其中的基本价值理念之后就奠定下来了的。四书为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许多人从长辈那里得到了宝贵的人生指引,而长辈的这些想法,究其最终来源,即是来源于中华经典。由于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远离了自己的经典,现在的为人父母者,除了督促学习之外,基本上很少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现代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的专业素质,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完全是束手无策。我们认为,培养人文素质,除了中华经典教育之外,别无良策。中华经典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吸取的优良的精神营养。中华经典可以使人具备一定的“文化教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开拓见识、开阔胸襟、变化气质、启发智慧,让人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关心他人、遵守正道,张栻说:“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于圣贤者出而开之,是以二帝三王之政,莫不以教化未先务。” 5



艺术修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不是来自世俗生活,也不是天然就有,而是后天培养的,只能由高尚的中华经典来培养。读中华经典,可以让人脱离低级趣味,避免精神空虚与无聊,可以陶冶性情,通过潜移默化,形成较高的艺术修养,享受高级的精神生活。诵读文学经典,特别是唐诗宋词,可以培养人们感知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审美情趣,提高其精神生活的境界。



中华经典对于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很高的价值。南华大学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翟本瑞">翟本瑞ersonName>先生对读经的效果有更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读经能够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许多字(识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6)



做人也有两种,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如果要做小人,只需要在世俗生活中和各种书本中学习各种处世的技巧,即重在做人之技。小人损人利己,最终是害己。中华义理经典,重在做人之道,目标是培养兼备仁、智、勇之德,兼有真、善、美之质的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做人之道,只能在经典中找到。



台湾国学大师南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怀谨">怀谨ersonName>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据悉,现在的欧美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方法。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人的成长,既是身体的成长,也是心灵的成长。台湾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财贵">王财贵教授指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接受中华经典的教育,都可能会成为心灵残疾的文化侏儒。许多家长误以为素质的提高,就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于是,让学生去学习钢琴、画画、书法、少儿英语、舞蹈,而没有让孩子学习中华经典的意识。因为,现在的家长也从来没有读过经典,也就不知道经典的价值。



五、改良社会风气



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一是理想世界。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学到的东西,都是功利性、世俗性、技术性的东西,而理想性的精神与思想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经典教育可以在世俗世界之外创造一个理想世界。一个人往往是用理想世界的精神与价值,来提升世俗世界,转化世俗世界,使世俗世界不至于在恶欲的牵引下沉沦下去。没有经典教育,人们就无法感知经典所载之道,无法验证经典所载之道的实际价值:“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行为与意识,并不是存在着正比关系。有一种情况是,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是历史与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反映;另一种情况是,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刚好是历史和现实中不存在或较少存在,而又迫切需要的行为与意识,或者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与经典思想相反的现象。正如,在封建时代,存在着“吃人”现象,所以孔子儒家才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而鲁迅却将“吃人”现象归咎于儒家,就是犯了将经典文化等同与现实文化的错误。《礼记》中有一篇《经解》,讲述了各种经典对于改良社会风气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风气败坏、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萎靡等现象,需要尽快找到对治的方式。经典教育对社会风气的改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曾经是礼义之邦,而近现代以来“礼崩乐坏”,中华民族已丧失了这个荣誉称号。经典教育可以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为礼乐文明提供价值、理念与内在精神,重新获取礼义之邦的美名。第二,经典教育可以使经典语句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净化日常话语,使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教化的功能。第三,经典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家风、校风、社会风气的转变。第四,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长能够使用经典所包含的道理教育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幼承庭训”,在启蒙教育之时能够端正,此即“正蒙”。






   六、提高汉语水平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打不好这个基础,现代汉语的水平就难于提高。现代汉语中的每个词汇和成语,基本上都是以古代汉语单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为基本单位而构建的,不了解每个单字的含义,就不可能准确把握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和成语。汉语的字、词、句的组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掌握古代汉语,才能更好地遣词造句,创造出优美的书面语言。



在学习汉语时,如果过多使用浅薄、缺乏文化内涵的现代作家的文章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文以载道”,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自己获取丰富的智慧,自己在作文之时,才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否则,作文只能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文言文应当在中文学习中保持50%以上的比例。英语学习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过量的英语学习挤占了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华文化学习的时间。把西方文化教育置于中华文化教育之上,将英语教育置于中文教育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数典忘祖!



诵读中华经典之时,不仅仅是发音活动,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伴之以心灵体验与情感活动,可以提高人的体悟能力与审美能力。诵读中华经典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以便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华经典教育所具有的伟大价值,至今还没有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只有少数人有明确的认识。中华经典教育现在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之外,依靠社会力量来展开,面临着经费、场地、教学人员不足等问题,经典教育的普及面不广,经典教育的持续性不强,经典教育的配套措施不能有效实施,经典教育的方法不当,经典教育的效果就难于真正体现出来。我们认为,仅仅靠社会力量推动中华经典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将中华经典教育作为一项活动来展开也是不够的,在此,我们建议将中华经典设置成一门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独立课程,正式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纳入国家的各级各类考试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 与方元寀手帖[A] .二程集[C]. 北京:中华书局. 1981.671



2 饮冰室合集第9册《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四册,《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华书局)1989年版



3)《论语•卫灵公》



4)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A] .中国书院史资料[C].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9



5)张栻. 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A] .宋元学集·岳麓诸儒学集[C].



(6) 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A] .第二届台湾教育社会学论坛[C]. 台北:师范大学.1999.



(7)《礼记•学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23:39:25编辑过]

TOP
3#

[原创]

中华经典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试想一个没道德的人才,再怎么突出,再怎么优秀,或许到最后等待他或者她的将是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心灵的净化,通过中华经典教育,能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让我们的思想也更着进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人类进步的漫长路途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TOP
4#


相信宣传的力量还是蛮大的!
会影响心理活动,进而会是理念,然后就是行动!
做这些东西相信会有很大意义的!
TOP
5#

要坚持吧!

要为社会做点贡献!

为国家做点贡献!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做什么事情!有意义就行!蛮羡慕你们,可以做这么多自己想做的事!

TOP
6#

嗯,我们每天只做一点点,或许没有多大的作用,但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一生,那一点点的积累下来的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TOP
7#

我对价值的理解,并不是按照时间来衡量,我认为的价值,是以适应性作为原则的,就是说看他用没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它是促进我提高认识的,只要它是有利于我成长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现代社会,真的太缺乏人文精神了,我们太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我想,只要它才能够平静我们浮躁的心,才能让我们变得坦然,彼此之间才会互相亲近,也只有他,才谈得上构建和谐社会。盼望那一天早日到来,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加油。相信传统的力量。

TOP
8#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经典教育,但是何谓经典教育??我们所说的经典无非是好的,对我们有用的。当今时代的我们应该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经典教育的好处。经典教育的价值,我认为首先要有兴趣,只有靠兴趣才能学到东西,只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的,我们才会去了解。现代社会,真的太缺乏人文精神了,我们要有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相信传统,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

TOP
9#

的确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化、多样化,大量的丑恶的现象存在着,例如七十岁的老奶奶摔到在路上没人扶一下也没人敢扶。如果让人们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恐怕许多人更容易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观念、消极思想。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很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所以必须用中华经典教育,完全改变道德教育的知识化、教条化、形式主义、脱离身心、假大空、对象化等弊端,采取熏陶、浸润、身教言教、知行合一等方式进行。并且是进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em06]
TOP
10#

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然而,目下,社会正出现着各种匪夷所思的道德现象,这是对中国几千年结晶的强烈挑战,时下的道德情况还似乎愈演愈烈。

我认为,传统教育的废除是人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现在回头看看中国教育走过的风风雨雨,似乎也彰显着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我顶国学基金!!!!

TOP
1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然而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同学们,我们要带头进行传统美德的发扬。
TOP
1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但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被大众遗忘。我们每天都在讲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的传人?什么才是炎黄子孙?有几人能说清道明。更何谈中华义理的“仁、义、礼、知、信等等”,又有几人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历经千百劫难而仍旧屹立于世界东方,靠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这坚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而现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到了危险时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全体中华民族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TOP
13#

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是肯定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孔子说过:“天的之行人为贵”。其次,就是强调了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历代传颂“国耳忘家,公而忘私”。第三,强调以义为上,重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第四,推崇仁爱原则。第五,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和中华道德的根本追求。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十分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将重视修养、崇尚理想人格作为根本追求,从而使中华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TOP
14#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
TOP
15#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

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值得珍视的一笔古老的思想精神财富,其优秀传统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要使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依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支柱,使其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熠熠生辉,就必须对它加以发展升华。也就是说,必须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有机地融会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去,从而使其在当代社会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发展。中华道德的发展升华,是时代赋予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智慧的结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